道德经——道法自然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取法于自然。

[为人之道]

“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这是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于牛顿所做出的盛赞。

1643年1月4日,伊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的一个自耕农家庭。这个孩子是一个早产儿,生下来时只有三磅重,也就是体重还不足三斤,周围的人们都很担心他是否能顺利地活下来。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出生时如此羸弱的婴儿日后竟然活到了84岁,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后来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科学家。

牛顿的童年并不幸福,他是一个遗腹子,出生之前就没了父亲,自小在外祖母身边长大。也许是因为受到这种成长环境的影响,少年的牛顿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也许有人认为,牛顿后来在多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在小时候也一定非常聪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神童。然而,实际的情形是,牛顿在童年时期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不过,他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嗜好读书,尤其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然后还会亲自动手去制作一些新奇有趣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牛顿就是以这种方式展露出自己非凡的才华。

读中学期间,因为家境贫困,牛顿被迫辍学。介玱没有放弃学习。仍然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那时候,母亲经常让他和佣人一同上街去卖东西,而牛顿则悄悄地让佣人一个人去,自已去躲在大树后面专心致志地看书。一次,他的这人秘密被舅舅发现了。舅舅没有责怪他,相反,还因为外甥的好学而深受感动。他劝说牛顿的母亲让外甥复学,并且鼓励牛顿继续读大学。

19岁那年,牛顿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他的家里没有能力支付学费,他只好一边为学校做杂务,一边学习。剑桥大学四年的学习,为牛顿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665年,伦敦发生鼠疫,而剑桥就在伦敦的附近,为了躲避肆虐的瘟疫,牛顿返回了家乡。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继而取得了硕士学位,不久之后,牛顿就晋升为数学教授,当时他则则26岁。

牛顿在自己辉煌的一生中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学发现,其中尤为突出的项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那么,是什么给予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最初灵感呢?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牛顿离开剑桥大学避居家乡的时候,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于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一天牛顿正坐在姐姐的果树园里思考问题,忽然“咚”的一声,一颗成熟了的苹果坠到了地上。继之,双有其他的同样因为熟透而掉落在地。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从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牛顿却捕捉到这样一个特别耐人思索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掉到天上去呢?人们对这种现象太熟悉了,从没有思考过。其实,这种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有着另外的解释。

牛顿将自己的思考扩展开来,苹果会落到地上,可是月亮却一直都悬在空中,难道苹果和月亮有着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吗?牛顿又见到外甥玩的小球,只见拴在橡皮筋上的小球随着牵引不断地摇摆着,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被抛出去,又落到地面上。牛顿觉得,月球的运动与小球的运动是非常相像的,小球在推动它运行的力之外还有一种力,这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月球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受到寺球的引力,月球才会围绕地球运行。扩而广之,牛顿认为这种力不仅存在于巨大的天体之间,而且宇宙中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只是在很小的物体之间,这种力过于微小,因而是难以察觉的。牛顿由此得出了科学史上意义非凡的万有引力定律。当然,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决非如此简单就可以得出的,关于苹果坠地的思考只是给牛顿提供了最初的灵感,而由这一想法的酝酿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正式提出,牛顿又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充满艰辛的科学探索。

[商海之道]

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学习之道,都是取法于上的。在一个组织中,普通员工的眼睛都在盯着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都的眼睛都在盯着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的眼睛都在盯着高层管理者,组织中所有有的眼睛都在盯着最高领袖。

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都要想让自己的管理活动更加有效,必须“正人先正已”。只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管理对象做好表率,才能使他们自动自发地做好本职工作。

诸葛亮以其足智多谋名垂宇宙,但他也极其重视“行不言之教”,为官民做表率。他地自己要求甚严,虽贵为丞相,却从不搞特殊化。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在给蜀后主的上表中,他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各级官吏是种无形的教育,也有助于官民养成简朴务实之风,使国家更易治理。治理国家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管理企业也是一样。

李总是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总经理,来自台湾,已50多岁,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左摇右晃的,相当困难,而且还患有高血压。李总不是公司的老板,但他为老板管理企业已经30余年,备受老板器重。老板任命他为大陆公司的总经理,全面负责经营管理工作。老板一年中也只不过来企业视察几次,因此对企业的广大职员来说,李总就是企业当家人。李总为人善良,性格平和,很少批评员工,更没有骂过人。倒是他手下的两个副总,总凶神恶煞地在公司里高声批评员工,开会的时候更是逢会必骂,大家经常背地里传播今天谁倒霉又被骂了,以此作为趣谈。骂得多了,大家都有了免疫力,也就不当回事了,于是任你在会上大吼大叫,会后还是我行我素。

因此,这两位副总主管的很多工作总是做不到位。例如,下班后要关掉办公室的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有些人总是不好好做,副总虽然已经在会上多次耳提面命,成效依旧不大。

一天晚上,李总10点钟才从办公室离开。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习惯性地回头看了一眼办公楼,发现三楼一个房间的灯还亮着,于是就问保安:“这么晚那个房间还有人在加班吗?”保安回答说:“那是品管部的办公室,他们好像都已经下班回去了。”

李总于是扭转身,一颤一颤地走进办公大楼,又气喘吁吁地爬上三楼。结果,品管部门的门锁着的,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只有灯这着,却一个人也没有。李总没有这个办公室的钥匙,只能又喘着粗气颤颤巍巍地下了楼。等他走到保安室的时候,已上气不接下气,于是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稍事休息之后,他问保安:“你有没有品管部办公室的钥匙?”

保安回答说:“备用钥匙在队长那儿,你先休息一会儿,我去把他找来!”

不多时,保安队的队长便 过来了。他对李总说:“您歇会儿,我去关灯!”哪知李总却急忙站起来说道:“还是我去吧!”只见他丫起身,接过队长手中的钥匙,又拖着肥胖的身躯喘着大气爬上了三楼,队长耷拉着头跟在后面。

如此折腾了一回,直到晚上10点半,李总才把这件事情办完,离开工厂。

从这以后,值班的保安都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班的时候,一旦发现哪个部门的窗户上还透出灯光,就立即善意地提醒相关人员回去关灯,或者自己跑去把灯关掉。不管怎么说,边总经理都亲自爬楼梯去关灯啊!

行不言之教,李总可真比那两个整天只知大吵大嚷的副总高明多了。光说不练,没有真功夫。用行动说话,则能令人心服口服。

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其实,管理者的“身”和“则”,很大程度上就是其人格。管理者将自己的人格客观地呈现在管理对象面前,就是“榜样”,就是客观存在,并不因其是否已经付出行动而改变。因此,管理者要想真正达到“为不言之教”的境界,首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关注 郑州松科咏春国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