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杨德昌

 

AOneandaTwo...

来彷徨
由生到死,生命的意义似乎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后面,存在却不得见。






自知与不自知,理性与情感似乎也是个模糊的概念
我想看到生命的背面是不是意义和现在的迥然不同
真诚的情感为什么与社会的道德产生背叛,原来道德并不是快乐的必然
不明白为什么,爱情偏偏眷顾那些并不重视爱情的人
你放弃的那么随意而我爱的却是那么的小心翼翼,是不是在爱的方面本来就没有公平可言?
生命是不是本来就是大梦一场,恍然就过去了


最近为了排遣压力,看了很多推理小说,在阅读阿嘉莎·克莉丝蒂的《无人生还》时,感觉到一种深刻的宿命式的原罪,这冥冥之中和杨德昌的《一一》有着相似的表达情感。

在杨德昌的《一一》这部影片中,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0-3岁)、儿童年期(幼儿期与童年期3-12岁))、少年期(青春期12-16岁)、青年期(17-35岁)和中年期(35-60岁)以及老年期(60岁至衰亡)这几个阶段,并且根据这些阶段的人格特征和发育程度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一些共通性的问题来塑造这些阶段的人物,从而反映人这一生,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和人类生活轨迹的雷同。

影片开始的场景是一对新人奉子成婚的热闹场面,一个婴儿的孕育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起点,影片的结束是婆婆去世的葬礼,死亡逝去似乎是一个人肉体结束的终点,而在人生的中间阶段,我们一直彷徨。杨德昌这一部影片之所以很有重量和价值是因为它的内容和情感已经完全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去探讨人生,而且态度中立,情感端庄,不偏不倚,没有什么道德评价,这让观影人更加需要进行影片的探索,从而进行自我的内在感悟。我想这是一个成熟的导演最大的自我控制和释放吧。

我不知道大家正处于哪个人生阶段,或是已经走过哪些阶段,在看影片时是否和那些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对比,发现自己的人生其实和别人也不过是大同小异,不断复制罢了。影片中洋洋用拍照的方式记录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但是这种看不到的地方在我们生活中又代表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的人生阶段中,个体总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婴儿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儿童想要融入这个庞大的群体,少年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青年人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中年人找寻曾经遗失的美好,老年默默不语,已知天命。彷徨了一辈子,似乎就是在不停地找寻那些我们想要得到的又不断失去的东西,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掌控着我们,也许这就是让我们彷徨的原因吧,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全知者不讳,只有我们这些一知半解的人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种状态存在于我们最好的年华里,充满了干劲和能量,膨胀的自信和干瘪的恐惧构成了我们彷徨的人生。

谁能跳出人生的框架,逃脱这种彷徨的困局呢?《一一》的名字似乎就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延续,就像婷婷和喜欢的男生之间关系的变化好像就是重复着多年前简南俊同心爱的姑娘现已嫁为他人妇的关系的变化。一一为一,二仍为一一,渴望与众不同的个体当我们站在云端向下俯视时,竟然发现了千千万万个相似的我们,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困局,这就是让我们彷徨而不得其解的原因。

一然杂谈

微信:monvwenti


    关注 一然杂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