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礼俗(二)

 

礼俗(二)满族婚嫁礼俗  旧时,营口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择定目标后,拜托...



礼俗(二)
满族婚嫁礼俗


旧时,营口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择定目标后,拜托媒婆与女孩家说合,同意后由媒婆向男方家报信,即“通媒”。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姑娘行装烟礼,俗称“小定”。小定后择吉日,男方家聚宗族亲友同男方前往女方家,女方家聚亲友迎接,设酒宴祝贺,俗称“大定”,也称“拜女家”。大定之后,按双方议定的礼品,男方择日去女方家行聘礼,曰“下大茶”,也叫下茶之礼。聘礼放在铺红毯的高桌上,抬送到女方家,陈列于西灶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男方选好成亲日期后,要提前一个月告诉对方,俗称“问话”,即“送日子”。男方将彩布、礼物等送往女方家中,谓之“送嫁妆”。请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迎娶是最重要的环节。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第一天叫“响棚”,男方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用席子或布搭棚,棚上贴喜字、对联,同时请鼓乐队演奏,又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要杀猪、跑油、摆桌,新郎在“陪姑爷”(男傧相)的陪同下,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拜堂成亲,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新娘离家前要向祖先和佛托妈妈(清代满族普遍祭祀的女神)叩头辞别,由亲哥哥和“送亲婆”(女傧相)陪同,到新郎家事先选好的某家住宿,俗称“打下处”。新娘的妆奁先送至男方家,陈于门前,俗称“过柜箱”。




娶亲那天天亮前,按约定时间,“送亲婆”扶新娘登彩车,彩车路遇井、石、庙、墓皆用红毯遮盖,以避煞神。与此同时,新郎先拜祖坟然后上马,由“陪姑爷”陪同,率领迎亲车出发。两车行至中途相遇,车厢相靠,新娘由其兄从送亲车上抱到迎亲车上,称“插车”。车到新郎家大门口,新娘要在车中等候,俗称“憋性”,也叫“劝性”。新娘足踏马兀(一种方凳)下车,头覆红巾(俗称盖头红),前后心各悬铜镜。新郎象征性向新娘虚射三箭,以驱逐跟新娘而来的邪气。新娘顺着铺好的红毯走进院内,跨过火盆,曰“日子过得红火”。接下来是“坐帐”:新娘进帐前,新郎用秤杆或马鞭将头上的红巾挑下置帐篷顶,由小女孩递给新娘两樽锡壶,俗称“递宝瓶”,再与一束栗子木相抱,取早立子之意。入帐篷后登床,面向吉利方向而坐,俗称“坐福”,也称“坐帐篷”。由女性长者给新娘开脸、梳头。近中午时,庭院里天地桌上供着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向北拜天地。礼成,一对新人跪坐矮桌左右,由“送亲婆”为其斟酒,两人换饮交杯酒三次。日落前,新娘由小姑或小叔拽下地,出门视日光,俗称“看日头红”。当晚,新婚夫妇宿帐中,夫妻对坐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并争坐被上。也有向帐中撒枣、花生、栗子等习俗,并念叨些“早立子”等祝福语。





婚后的第三天,拜舅姑等各尊长,俗称“分大小”。新娘由嫂嫂带领拜祖坟,逆河水行走而归。婚后七日回娘家,俗称“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俗称“住对月”,返回婆家时,给每个人带上一件针绣制品。


    关注 营口春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