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家]秦汉—李斯

 

说到李斯,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名政治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名杰出的书法家。...




来源: 鹊华秋色



  说到李斯,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一名政治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名杰出的书法家。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也是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他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碣石刻石》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子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碣石刻石》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碣石刻石》
《琅琊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天下,南登琅邪时所立,内容是歌颂秦德者,原石还存在山东诸城海神祠内,但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书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游至钱塘(今杭州)临浙水,而立刻石。唐代此刻石还立于山上,宋代就不存在了。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就是李斯小篆的杰出代表,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峄山刻石》
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但已没有了大篆那种刚猛的武士气概、随意自由的精神,结构已趋高度对称均衡,字型修长,笔画婉转通畅,含有一种内敛、含蓄的阴柔之美。碑文构图整齐,章法秩序井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如铁画银钩般匀称,如玉箸般温润,如游丝般流畅。柔美中包容力度,圆转中显见遒劲。
《之罘刻石》
  学习篆书的人 ,李斯书写的秦刻石既是入门的钥匙,又是提高的阶梯;既是传承的薪火,又是难以超越的典范。从汉代的曹喜、唐代的李阳冰、徐铉,一直到清代的邓石如、钱坫、钱泳、莫友芝、杨沂孙、赵之谦、吴熙载、吴昌硕等篆书大家,无不从此入门。而李斯秦刻石中,大多遗散,或有存留,亦残破不堪,无法临习,而宋人重刻的《峄山碑》当为此中翘楚,堪称学篆典范。
《之罘刻石


    关注 叁佳乐书画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