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的楚门——《楚门的世界》影评

 

(图是灵魂画手Light画的,他表示大家投稿时如有需求他可以继续画)作者在课上第三次看了《楚门的世界》,这篇影评同时也是作者的作业。...



《楚门的世界》讲述了主角楚门发现自己的全部生活其实是一场真人秀并从中逃脱的故事。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捧腹的笑料与精彩的剧情,伴随的还有一些更深的思考——我们如何保证自己不是另一个“楚门”呢?

这与哲学上的“缸中之脑”问题挺像的,问题内容是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不是“缸中之脑”——即大脑养在维生设备中,平日的“所见所闻”都是机器模拟的信号,就像《黑客帝国》里面困在电脑空间中的人类一样。

在电影中,楚门“寻找真相”的念头源自其与“死去”多年的“父亲”的巧遇。楚门因此事件开始不断发现这个世界的种种异常,好奇与恐慌让他通过各种尝试来找出真相并逃离这个世界。最终,通过对恐水的克服与自身的坚忍不拔,加上节目制作人员的能力有限,他成功离开了巨大的摄影棚,进入了“现实世界”。简而言之,楚门重新认知并逃离自己的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在客观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同一点——这个世界是不自洽的。

楚门的“世界”有种种不合逻辑的事,除了总是不能离开桃源岛,他还发现这里的车与行人总是围着城转、妻子与挚友对于他的怀疑只有古怪的反应、所有人似乎都认识他等。一个系统的不自洽会自然地引起对其真实性与正确性的怀疑,进而暴露其破绽。

然而一般人们所指的“缸中之脑”问题却有本质不同。“缸”中的系统往往是自洽的,或者退一步说,在系统内部是自洽的。楚门若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就没有合适的证据怀疑这个世界,即使只是因为单纯的怀疑论思想产生了类似于“缸中之脑”的思考,却也会因为找不到区分“缸”与现实的立足点。况且,即使强行让他知道自己是“缸中之脑”,自洽的缸也会使他无法逃出——因为“缸”世界必须是封闭有边界的,才能与外部世界区分,从而进行讨论,而“缸”的自洽性让这层边界无法被突破(否则会引入“边界”的概念,进而引入“外部世界”,破坏自洽性)。于是,可怜的楚门只会永远困在缸里。

在自洽性上的不同是《楚门的世界》与“缸中之脑”问题的本质区别,这个不同使我们无法直接通过这个电影找到辨别自己是否是缸中之脑的办法,但这个电影除了可以告诉我们这一点,还可以从更深的层面带给我们其他一些关于缸中之脑问题的有益的启示:

一是“缸中之脑”的适用范围。严格地说,楚门是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他吃着真实的食物,过着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而不是整日泡在营养液里。他的生活被人控制,但是他所见的事物并不是单纯输入到脑中的数字信号,他的世界算“缸”吗?又或者说,那个巨大的摄影棚,加上工作人员以及楚门自身的大脑以外的身体,能否算一台巨大的输入机器?这样看的话,我们自己所在的世界,除了大脑以外的部分合在一起,又能算一台巨大的输入机器吗?对于最后这个问题,如果算的话,那所谓的“现实世界”和“缸”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不算的话,那又该如何区分与界定“缸中之脑”问题中的那台机器呢?这些问题我还不确定如何回答。

二是对“缸中之脑”问题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意义。在电影中,楚门发现了不合常理的事情,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眼睛没有骗他。而不幸的是,在生活中,人们难以避免错觉的出现,也难以识别幻觉与真实。一个人发现不合常理的事,或许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当中,而他幸运地发现了;或许不幸的是,他只是疯了;此外还可能是因为他遇见了未曾发现的自然奇观等。人对于自身所见所闻所想尚且难以完全相信,更何况判断“缸中之脑”需要充分多的“不合理”,这种认知上的困难使得“缸中之脑”问题无法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彻底的可操作的解决。(比如楚门知道桃源岛是虚构的,却不知道自己仍然处于《楚门的世界》这个电影所成的“缸”中,他只是表面上走出了“缸”。)

总的来说,《楚门的世界》较好地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的怀疑,由此引出的关于“缸中之脑”问题的几点思考值得继续深入。


    关注 Delta与Ligh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