枵(夭)饿鬼

 

潮州话,俗话说的“夭饿鬼---枵饿鬼”你想知道它的由来与出处吗?详见正文。...





传说中的鬼世界,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算是很体面的了。因为按照佛教六道轮回的说法,饿鬼道中的众生虽然境况比地狱道的好一点,但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这种痛苦主要就是饥饿。他们一般都生有很吓人的外表,有的肚子奇大但手脚却如枯枝般幼细。

潮汕人习惯常将馋嘴贪食的人称为“枵饿鬼”。“枵”字潮州音读:夭,是饿的意思。潮汕人对这个“枵”字经常使用,如将“肚饿”称为“肚枵”或“肚困”;将饮食失常,饿时双眼发黑饱时肚胀受累的情形称为“枵晕饱窆(潮州音:兴8)”。普通话有成语“枵腹从公”,用以形容一心为公,饿着肚子为公家做事;但正如清人丰宝嘉在《洗石狱》中所说:“枵腹从公,恐怕走遍天涯,如此好人,也找不出一个。”所以干脆不再使用了。

还有一句叫“枵鸡畏箠(潮州音:吹5),枵人无面皮”的俗语,是说觅食的鸡哪怕再饿都食害怕驱赶它们的竹技,但饥饿的人为了食物,却可以不顾脸面,不要廉耻,简直是连畜生禽兽都不如。

另一个同样常用的方言词汇是“枵飻”。这个“飻”字,潮州音:贞,《说文解字》说是餮的本字,义贪食。“餮”字现代汉语极少单独使用,但词义相近的“饕餮”和“老饕”却用得很多。  “枵飻”的词义,基本是与“枵饿”相同的。羡煞一样美食,可以称为“枵飻”或“枵饿”,对贪食者可以称为“枵飻鬼”或“枵饿鬼”。不同的是“枵飻”能够随语调的不同而转为反义,比如拒绝对方赠送的礼物而说的“枵飻”,意思就从“想得到”变成了“不稀罕!”

由于语言本质上是思想的传达,从俗语“枵饿鬼”我们可知,潮汕人普遍是比较迷信有饿鬼存在的,这可以从旧时民间极其盛行的“施孤”活动中得到印证。“施孤”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过程要搭建厂棚施济孤鬼,举办法事,超度亡灵,祈祝老人长寿等。农历七月十五这又虽是施孤的正日,但潮人素有“七月初一开孤门,七月三十关孤门”的俗谈,因此施孤的日期包括了整个七月。

施孤的祭物,以鸡鸭粿品居多。有一句叫“七月半鸭——不知死活”的歇后语,常用来比喻自以为是,不明厉害。又有一句叫“做鬼爬唔上孤棚”的,借鬼事来讽刺做事没有能力的人。施孤完毕,就是场面激烈的“抢孤”了。主办人要将孤棚上的祭品抛至台下让穷苦人争夺享用,寓意是让饿鬼看到人在抢夺食物时的凶猛并将他们吓回地府。

看来人鬼两界虽然殊途,但饥饿时往往都是不顾一切。


    关注 潮州八邑人文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