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历代始祖墓墓址大盘点

 

谢氏历代祖墓墓址,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在各支宗谱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参考所见史料(正史、杂著、谱牒、墓志、方志),略作梳理,所及者主要是谢氏历代于迁徙繁衍有重要意义的名公贤达及分支祖,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墓址。...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作为谢氏,乃至其他姓氏,或许只记得祖上几代,比较远古一些的始祖或已经不记得了,在谢氏历代祖墓墓址中,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在各支宗谱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参考所见史料(正史、杂著、谱牒、墓志、方志),略作梳理,所及者主要是谢氏历代于迁徙繁衍有重要意义的名公贤达及分支祖,当然这不是全部的墓址,希望其他族人根据资料继续补充,此文仅作抛砖之举。
一、前祖外世纪1、黄帝陵黄帝陵一共有四个,分别有:“陕西延安市桥山黄帝陵”,“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陵”,“甘肃正宁黄帝陵”,“河北涿鹿黄帝陵”,黄帝是共号,所以黄帝陵不可能是只有一个,而桥山黄帝陵是作为《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国家AAAAA旅游景点。


1、炎帝陵炎帝陵一共有三个,分别是 “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 、“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 和 “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不能认为炎帝陵只有一个,因为炎帝是共号,衍传数代,皆以炎帝为号,末代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陵墓在今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另外,在伏羲氏之后的承袭者中也有一个号称炎帝——朱襄氏,墓在今商丘市柘城县。



2、伯夷墓

不详,官尧舜时期四岳,总领方岳诸侯以奉四岳之祀。根据《诗经.崧高》记载“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则申与甫(吕)并太岳之后,此太岳之族,夏封于吕,其原始活动区域当在今山西南部太岳山区及吕梁山区一带,伯夷为有吕首封之祖,其葬地当在太岳地区。

3、姜太公墓(姜尚)

各地都出现了姜太公墓。

A:河南卫辉姜太公墓。

《卫辉市志·文物》载,在卫辉城西太公镇吕村西一公里的黄土岗上,墓前有“周姜太公茔葬处”碑,为清康熙年间卫辉知府立。据《河南通志》载:“在府城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纣居东海之滨,后徙渭滨,封国于齐,还葬于此。”吕村,为姜太公故里,因故里在汲,墓可作进一步考证。



B:丰京太公墓

《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C:咸阳太公墓

《大清一统志·西安府·古迹》载,太公墓在咸阳县东北

D:镐京太公墓

《诗氏族考》(二)卷五《人表考》载,尚父姓姜,名望,字子牙,号太公……《易林》曰望,《抱朴子》曰姜公,亦曰姜老,……封于齐。卒年百余岁,葬镐京,陪文王之墓。

4、申伯墓

墓葬不详,《谢氏族谱中》有“为谢氏受姓鼻祖,公妣俱葬谢邑西门十里庄,艮山坤向地凤形,今名谢家庄。”原申、吕并在山、陕,周初申、吕并封太公子孙,以绍四岳伯夷之祀,移地于南阳一带,吕封南阳西,申封南阳北,宣王时元舅申伯加封南阳南谢邑,则申伯封疆广矣。申伯葬谢邑西门外十里庄,当在今南阳县地。
二、始祖中世纪

5、谢昌后墓

申伯七世孙,申灭於楚国,昌后公徙居陈留,以邑为氏,实为姓氏始祖。墓在开封陈留。

6、谢仰贞墓

自陈留迁居阳夏,墓在阳夏。

7、谢宜礼墓

自阳夏迁居会稽暨阳,墓在暨阳。此暨阳即今诸暨,非改为江阴之暨阳。

8、谢夷吾墓

宜礼孙。会稽人,少为郡吏,学风角占候。太守第五伦擢为督邮。按惯例郡吏功曹都是择本郡大族之贤俊任之。则谢夷吾必为会稽人,按家谱记载宜礼官南昌令,避王莽乱居会稽暨阳,故其孙得为郡吏督邮。薨于下邳令任所,葬当在山阴。宋《嘉泰会稽志》卷六云:谢夷吾墓在种山南(华镇览古云今府宅仪门下)。夷吾将死敕其家曰:汉末当乱,必有发掘露骸之祸,宜县棺下葬。子孙遵之,故能独全以至今云。

9、谢缵墓

陈国阳夏人,官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据其孙谢鲲墓志载旧墓在荥阳。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府君神道” 之全文系:“魏故长安典农中郎将谢府君之神道” 亦出土于邙洛一区,荥阳亦系邙山一带,甚合。



10、衡公墓

谢衡字衡甫,晋咸宁四年为守博士,太康二年迁国子博士,太康八年迁国子祭酒,太康十年迁太子少傅;元康三年迁散骑常侍。其墓葬在始宁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据唐谢肈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永嘉不靖,来寓于始宁。”则祭酒公谢衡为始宁始祖,所谓“永嘉不靖”即指永嘉五年的“永嘉之乱”。晋初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后来被称作“永嘉之乱”。可见谢衡是在永嘉五年迁居始宁。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云“故港在嵊县游谢乡,有康乐遗迹。自港以东为康乐乡,港东即四明山,东峁山属余姚、新昌二县,大氐皆古剡中也。港傍有高冢曰小相公墓,说者云谢氏祖墓也。”或即祭酒公谢衡之墓。

11、谢鲲、谢裒墓

谢鲲是谢安的伯父,做到东晋的豫章内史,封咸亭侯。1964年在南京市中华门外戚家山(南京城南郊雨花台东北一里,古名石子冈)发现了谢鲲的墓志,此地就是晋代所说的“石子罡”,谢鲲的墓在山北麓半山坡上,墓室为呈长方形的前后砖室墓,在当时属于中上等规模,符合谢鲲的身份。此墓志中提到“旧墓在荥阳”。

谢裒是谢安之父,官吏部尚书,吴国内史,封万寿子,亦葬建康(即今南京)《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王、刘共在杭南,酣宴于桓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返哭。”谢镇西为谢尚,尚书为谢裒。杭为朱雀桁,在建康秦淮河边。谢裒墓葬城南九里梅岭冈,冈因晋豫章太守梅赜居此而得名,考即石子冈(罡)。则裒墓亦离鲲墓不远。



按:从上图可以看到王谢故居和石子岗的位置。聚宝山一带,王谢宅南偏西就是后来的雨花台。

12、谢安墓

謝安字安石,陽夏人,簡文帝時桓温請為司馬,弟萬病卒,安求歸,尋除吳興太守。在官無當時譽,而去後為人所思。嘗開城西官塘民獲其利號曰“謝公塘”召拜侍中、進太保。卒贈太傅、諡文靖。

A、谢安墓在金陵,后迁葬长兴。



《元和郡县志》记“上元县谢安墓在县东南十里石子冈北。”;《景定建康志》记“谢安墓在城南九里梅岭冈。”;《同治上元县志》亦记“南京石子冈山麓有谢安墓。”。



《高座寺志》:“谢安孙夷吾曾为长兴令,宋大观墓田记‘安墓原在金陵,因被弃藏,迁葬长兴县西南六十里之三鵶岗’。”;唐张文规《吴興雜錄》:“謝安墓在縣南六十五里,初葬建康梅山,陳始興王叔陵發其冢,裔孫夷吾為長城令,徙於縣南三鵶岡”;《陈书·始兴王叔陵传》:“及彭(叔陵生母)卒,叔陵启求于梅岭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其母。” 陈叔陵在太建十四年叛乱兵败被杀后,传记“尚书八座奏曰∶‘逆贼故侍中、中军大将军、始兴王叔陵,幼而很戾,长肆贪虐........昼伏夜游,恒习奸诡,抄掠居民,历发丘墓。谢太傅晋朝佐命,草创江左,斫棺露骸,事惊听视。.....虽应时枭悬,犹未摅愤怨,臣等参议,请依宋代故事,流尸中江,污潴其室,并毁其所生彭氏坟庙,还谢氏之茔’制曰:‘凶逆枭獍,反噬宫闱,赖宗庙之灵,时从殄灭。抚情语事,酸愤兼怀,朝议有章,宜从所奏也。’”钱泳《履园丛话》卷一九云:“谢安墓在长兴县西南六十里,地名三鸦岗。今尚有子孙守墓者。陈叔陵发冢以葬其母,裔孙夷吾适为长兴令,徙葬于此。”

B、 又始宁东山(今上虞)亦有谢安墓。

在上虞县的西南,上浦乡曹娥江东岸的东山上,有一座“谢安墓”,一个园形土堆,面南立有一块高2.35米,宽0.47米的墓碑,上镌“晋太傅谢公墓”六个楷书大字。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对它深信不疑,认为“谢安始葬于建康(今南京)梅岭岗,后其裔孙迁葬上虞东山。”

东山谢安墓在山之巅顶,坐东朝西,背依东山主峰,面朝娥江奔流。山上树木稀疏,坟间衰草一片。条石环砌的坟前,一通两米多高的石碑已矗立数百年。《晋书》说他“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曾“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 可见谢安对东山情有独钟,死后是不是后人在此修建了衣冠冢,或迁葬于此?今人劳伯敏疑为谢玄墓者,其实在宋嘉泰《会稽志》中早有疑虑“谢安墓在上虞县西北四十里,史云安墓在建康梅岗,此云安墓未详。案《南史》谢灵运父祖并葬始宁,或是谢玄父子墓耳。”,此志的主要编纂者为长兴人施宿,当相知长兴有安墓,故有此疑问。康熙十年刊郑侨《上虞县志》云“谢文靖墓在东山,非也。”。可见从宋嘉泰至清康熙间一直就有人怀疑此墓为谢玄墓,而非谢安墓。但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宋朝起码也有人认为这是谢安墓。今已修复并建墓道,牌坊等,蔚为壮观。

通过比较我还是认为文靖公墓在长兴三鸦冈比较可信,虽有诸疑,然最早见于记载就是唐颜真卿的《石柱记》,据布政使谢启昆所撰《捐田记》云“启昆谓鲁公官湖州,与僧皎然最善,皎然者康乐十世孙也,大历中重建谢公塘碑,鲁公为书碑阴,盖支属亲近,其去公墓被发时不及二百年,一家之事,闻见尤切,体魄所藏,于谊至重,故知鲁公必受自皎然,且目验之,非苟然已也。”以此而见,鲁公所记当属实验,另外今长兴族人谢文柏曾新修《长兴县志》,一九八四年亲到墓地考察,采集墓砖数块,砖长34、宽17米、厚4厘米,砖上有鱼纹、方格网纹、圆钱四出纹及忍冬纹,根据其规格形制及纹饰,为浙江地区六朝晚期常见的墓砖,则此墓葬年代就是六朝晚期,符合夷吾迁葬的年代,综上所述所以我是倾向文靖公墓在长兴。按:启昆所谓鲁公与僧皎然最善,诚非虚语,万历三十四年刊《上虞县志》引《浙江通志》:“皎然...居吴兴兴国寺,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

13、谢奕、谢玄、谢瑍墓

谢奕卒于豫州刺史官上,《世说新语.尤悔》记载有太傅给他兄长谢奕送葬回来,正赶上天晚了,雨又急,赶车的驭手都喝醉了,掌握不住车子。谢安于是从车厢中拿下车往来捅驭手,声色俱厉。但并没有说明葬于何地,但当时谢安并未出仕,居住在东山,估计谢奕也是安葬在始宁东山。《宋书.谢灵运传》“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可见谢氏历代于此营建修葺,谢衡墓在始宁东山,谢玄、谢瑍之墓葬并在始宁东山。

谢玄墓亦有说在建康者,明周晖《金陵琐事》“谢玄墓在徐府西园中凤游堂后。建园取土时,曾见其墓石,知为玄墓,遂掩之。去园东南,不五十步,有谢玄庙。庙中碑一通,乃侍郎罗玘文。”此处所说的徐府(明初徐达的五公子府邸)西园就是原来南京集庆门附近的瓦官寺(东晋兴宁二年(364),因僧慧力的奏请,诏令布施河内陶官旧地以建寺,故称瓦官寺)遗址,也就是今天南京市集庆路南的花露北岗一带。

据《南京日报》数字版2010年8月1日载薄其芳文《湮没的文化高地》中
花露岗不远处,是谢公祠(谢公祠:东起水斋庵,西至鸣羊街。以东晋康乐公谢玄家的祠堂得名,至今已逾千年。1969年改为谢公巷,1982年恢复原名。)。谢公祠不见踪迹,眼前只有长长的一条谢公祠路。几年前,就在这里发现了一块“晋康乐公碑”,康乐公,就是谢玄。谢玄是谢安之侄。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征97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厚重的脚步声震颤着东晋朝堂。宰相谢安“内举不避亲”,命谢玄等人率8万军队迎战。这场战争比拼的是勇气,更是智慧。战到淝水,谢玄要求秦军暂且后退,晋军渡水再战。秦军满口应承,却想“半渡击之”。谢玄将计就计,打得97万秦军仓皇而败。

震动天地的厮杀声后,江南仍是美丽江南。

唐咸通九年(868年),后人在谢玄墓侧修建“谢公祠”。以后的1100多年中,祠堂渐渐变小,变成民居,变成小巷,变成地名,但只要有它们在,人们就有了一个祭拜怀念英雄的地方。

按: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瓦棺寺的位置
14、谢球、谢珫、谢温、谢涛、谢淡(锬)墓

从近年来出土墓志看,谢奕八子之一的谢攸的后人(谢球、谢珫、谢温)多葬于丹杨郡江宁县赖乡石泉里,今南京雨花台区铁心桥乡大定坊司家山一带,谢氏家族在南朝衰落以后,子孙大多已定居东土。谢涛为谢安曾孙,据《金石补录.卷七》葬“扬州丹阳郡建康县土山里”,大约在土山净名寺。谢氏家族另一成员谢淡(锬)字弘仁,因为官溧阳令死后葬于溧阳上兴乡(注:见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果园东晋墓》,《考古》1973年第4期。)。墓主身份由于资料的缺乏,弄不清他的世系传承。从其籍贯为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夫人为王濛女来看,亦是谢安一族,且为其子侄辈。

15、谢灵运、谢惠连墓

A、南京说

根据《元和郡县志》及《景定建康志》记载谢灵运及谢惠连均葬在上元县本业寺附近,地点不详。该寺建于梁武帝天监九年(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二月,比丘净洁在蒋山里谢灵运墓侧造本业寺。谢灵运墓葬在前,本业寺修造在后,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本业寺在谢灵运墓侧。

今引用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南京日报数字版》赵慕明先生的《谢灵运墓寻访记》一文于此,雅文共赏。
在麒麟与汤山两镇交界的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峦中,埋藏着开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和他的族弟谢惠连的墓冢。谢灵运与谢惠连情感相融、诗心相通,又是兄弟俩,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大小谢”

由于“大小谢”的卓著诗名,尤其是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派形成的开山之功,南京历代地方志书对他们的归葬地均有所记。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与本业寺相近,南唐保大中,里人孙熹等尝建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本业寺……谢灵运墓在焉,惠连墓亦与寺相近。”《道光上元县志》则更明确地记载:“宋谢灵运墓在本业寺。”志书中提到的本业寺为南朝古寺,它的遗址在今麒麟镇晨光村白家场自然村南面的山坡上。

关于谢墓的地点,古稀老人张镛祥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多方考证认为麒麟镇青西村一个叫谢塘的小村子正是诗人谢灵运葬身之地。其理由有三:其一,这谢塘村之名并非传说那样,天大旱多数塘干,唯此塘有水,村人感激称谢塘。而是与谢灵运墓葬在此处有关。其二,清《江宁府志》卷五十二载:“唐本业寺记,正书,在上元县。僧契抚撰,东山任德筠书。唐(实为南唐)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岁次丁卯七月十九日建。在上元麒麟门外谢塘村。”其三,明嘉靖《南畿志》“谢灵运墓”下小字注云:在蒋山里,张晋孙诗:“几年梦草句难成,一日春风草自生,来谒荒坟空展转,小塘幸有谢公名。”谢灵运墓为什么会葬在谢塘村呢?张老先生也有说法。他认为谢塘村一带曾是谢灵运祖父东晋名将“谢玄别墅之所在地”。这一带除了“谢塘”外,还有“小东山”、“谢家山”、“官塘”等相关的名称,颇耐人寻味。

那么,谢灵运墓究竟在本业寺何方呢?笔者赞同张镛祥先生的“谢塘说”。除了张老所阐述的三点外,笔者尚有以下探讨心得:一、谢塘村离本业寺有三里路远,谢灵运墓如在谢塘村,地方志书为何不记在谢塘村,而记载在本业寺附近呢?这是因为一千多年前人烟稀少,谢塘村很可能还没有形成,而建于南朝梁天监九年的本业寺是当地名刹,故借助此寺来记录谢灵运墓的大体位置,这在志书和古文中是常见的。二、笔者在谢塘村实地访问时,曾听村民说,目前的谢塘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这是因为解放初期附近建靶场,全村南移500米以上。这就是说谢塘村原来的位置,在今谢塘村以北1华里多。据笔者观察,这1华里外的地方是小山坡,地理位置更接近东北方向的本业寺。因此笔者以为谢塘村原址一带是值得留意的。

谢灵运墓虽然至今尚无踪影,但从历代地方志书的记载看,“大小谢”墓在本业寺附近该是一个公认的无须争论的事实。诗魂常在,在故乡谜一样的山水间。我们当有信心去寻找,去开发!

以上便是赵先生的文章,引用在此并无盈利目的,仅是学习而已。

B、万载说

今江西万载县(原康乐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的莲花形山上,距县城约两公里,也有谢灵运墓,为当地谢氏后裔于2004年6月24日发现并找到了谢灵运墓,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茔,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专家考证后认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死后魂归故封,衣冠冢或肉身冢有待考古证实,但发现谢灵运墓,全国仅万载一处。2006年清明前夕,重修此墓为水泥青石造。谢灵运是南朝宋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玄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户。谢灵运之父生而不慧,26岁夭亡。灵运得以孙承祖爵,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C、高安说

在江西高安亦有记载有谢灵运墓,位于高安市区筠阳镇南1公里处。据当地文物资料显示:“南北朝(宋)山水诗画的开创者谢灵运曾受贬于建成县(今高安)为官,一生以创作山水诗画著称于世,后积劳成疾逝于建成县,葬于城南门”。当地李姓老人说,谢灵运墓墓葬地面墓堆的遗物早已被废,不过地下墓葬保存完好。《万载西都谢氏族谱》(康乐堂)上有着一段源流记载,谢灵运在广州被害后,其孙“超宗始由金陵来筠(今高安),复由筠居万。”,可见谢氏后裔曾来高安,后迁徙到万载,那么“高安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谢灵运绝对不是在高安积劳成疾死于建成的。

D、温州说

在浙江温州亦有谢灵运墓的记载,谢灵运曾为永嘉太守(浙江温州),至今还有多支灵运后裔,谢灵运在广州被处死后,他的后人扶柩回到永嘉,建墓于温州城里。

E、绍兴说

宋《嘉泰会稽志》卷六云“谢康乐灵运墓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三里,灵运死建康,盖归葬于此”。关于灵运葬地在《绍兴县志》中有记载葬于会稽(今绍兴),在今人宋红著《谢灵运传》中有“灵运死后,骸骨从广州运回会稽安葬,坟墓一直保存到清代《绍兴县志》记载‘谢灵运墓,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灵运死广州,归葬于此。’而今,灵运的坟墓早已荡然无存。” 我倒觉得是葬在了会稽的始宁东山,而不是绍兴城西南。

16.谢枋得墓

1289年八月,其子谢定之奉灵柩还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九月,谢枋得被重新葬于弋阳玉亭乡龚原雷打石。

元延祐五年(1318)戊午,元集贤馆侍制李道源为《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撰文:

“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宝佑丙辰试中,礼部高等比对,力诋时宰阉官,抑置二甲第一,元师压江上,宋社日替,江东漕司犹试士,徵校艺,枋得愤贾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发策十问,辞甚剀切,大拂贾意,台评竟上谤讪,镌两秩,兴国军安置,因谪所之山自命叠山,守令皆及门执弟子礼,丁卯以史馆召不赴,乙亥授江东提刑,总其兵以守饶信抚,与元兵战辄败,遂易服负母走闽中,隐於卜按,丁卯系度宗咸淳三年,乙亥系德佑元年。”

谢叠山墓位于中国江西省弋阳县港口镇上坊村羊角亭山上,是宋元之际谢枋得的墓冢,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编只知道这么多了!
推荐图文:

超过10万点击的谢氏宗亲会歌(内附新视频)

首届谢氏规模性两广千人恳亲文化交流

气势磅礴的谢公墓园—记奕公后裔超公墓(内附祭祖视频)

广东新闻报道:谢安后裔逢春公后裔在兴宁祭祖(内附报道视频)




    关注 谢氏宗亲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