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记忆——《小城畸人》随感

 

书中的氛围像水一样朝我席卷开来,夹杂着寂寞、梦想、成长、信仰与爱情,其实我是怕水的,它无筋无骨,清澈见底又深不可测地将你淹没。我看到了寻梦者,一直像梦魇,逃脱不出。小城也许有一天会不复存在,但生命的轮回不会结束,只要活着,小城的记忆就会在。...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光影流年
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片片红壤向后奔驰,窗外是越来越熟悉的景色,车厢里的人不多,但人人都满脸疲倦,没有平静,更没有欢欣,生活总缺乏诗意,最多的是无聊。我把一本《小城畸人》摆放在膝头,翻看着,一直到了最后。“他这样待了好久,当他清醒过来,再从车窗外望出去时,温士堡小城已经看不见了,他在那边度过的生活,只成了描绘他那成年期的梦想的一个背景罢了。”

温士堡城不可能只是一个背景。安德森笔下的温士堡与萧红的呼兰河县城,与柔石的芙蓉镇在内里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是单调重复的温情,在平静诗意的背后却也有着躁动与萧杀,新与旧、好与坏、常与变都纠缠在一起,可爱亦是可怕之处。这就是命,每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及早期成长环境,它融进你的血液和神经,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人并非是逆来顺受的,你可以在后天拥有一个寻找与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要完成对自我的反思与超越,当然少不了连血带肉的撕裂,不舍的痛苦及含笑的眼泪。

《小城畸人》这本书的氛围像水一样朝我席卷开来,夹杂着寂寞、梦想、成长、信仰与爱情,其实我是怕水的,它无筋无骨,清澈见底又深不可测地将你淹没。我看到了寻梦者,“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认识自己以及寻求自我安身立命的问题,寻梦正是要确认“我要到哪去”。乔治·威拉德的寻梦之旅才开始,他离开了生活十八年的温士堡小城,要出门看看人家,然后想想自己该做些什么,乔治并不明确自己的未来,这也正是安德森本人生命体验的投射,当一九一二年,他抛下金钱和事业,匆匆出门去之时,他想到“我做些什么呢?唔,现在我可不知道。我要出去流浪。我要和人民坐在一起,听他们说话,讲些人民的故事,讲他们所想着的,所感觉着的。真是活见鬼,说不定我只是出去寻找自己罢了。”

我很欣赏作家的真诚,他在用写作寻找自己,但终究没有答案,他是一个不知道者。有一晚我在教室的时候,看到一只甲虫四脚朝天的躺在窗沿边上,任它怎么挣扎也不能成功,我把它翻转过来,甲虫很快飞走,朝着亮光飞去,一次一次地撞墙,一次又一次地飞去,直到精力衰竭而死,依旧落在了那个它四脚朝天的地方,还是四脚朝天。我不知是救了它还是害了它,这让我想起了乔治的母亲伊丽莎白,一个浪漫有热情的女人,年轻时的她厌倦了眼前的生活,“她有几年,一心想当演员,穿着过分花哨的衣服,跟她父亲的旅馆里的旅客一起在街上招摇而过,有一回,她穿上男装骑一辆自行车驶过大街,使全城为之震惊。”这种一心盼望变动的心态让她迷上舞台,因为舞台在流转,登上舞台便可永远看到新人物,可是戏班里的人告诉她:“不是那个样子的,就跟这里的事一样无聊和乏味,搞不出什么名堂的。”后来她又想靠结婚来改变生活的面目,却大失所望,她的丈夫平庸而不自知,就像是小城灰色生活的背景基调,她只好在雨中驾车疾驶,幻想奔离一切,奔向她要的某种东西,然而从马上摔下来,摔伤了腰部。

旺盛的生命之火在她体内燃烧,但火焰是没有目的的蔓延,结果只能一次一次地灼伤自己,等到火焰燃烧殆尽,伊丽莎白也精疲力竭,成为一个终日枯坐,倦怠不堪的女人。我在想伊丽莎白所要奔向的某种东西,就是一种变化,所以她急着摆脱城市、衣服、婚姻、身体一切她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但变化是个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因此她永远寻而不得。如果生命是一连串无意识的寻找过程,那么离开或者留下的结局都是一样,你永远得不到满足,惟有死亡才是解脱。

小城里到处弥漫着寂寞的气氛,寂寞从何而来?它产生于人和自己之间,也产生与人和人之间。安德森特别擅长刻画人物表层之下的精神状态,尤其是那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小人物的迷惘与哀愁,这些小人物只有靠酒醉产生的不舒服或是打架这类古怪的行为才能感觉自己与他人一样,他们弄不清自己,更加无法与别人对话。他们是可怜的寂寞,其实别人也是孤独的。我曾经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有的只是互相让步达成的妥协,这是过于悲观的想法,理解与沟通是存在的,但不存在于所有人之间,只有在精神上能感受得到别人的痛苦,沟通才有可能实现,仅靠对话是不行的,语言并不能准确表达人们所想。曾有人很认真地对我说,“无数的人,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无关”,有一句话叫做“I have eaten my heart”,如果是这样,寂寞就是永远的了。

还想谈谈爱情,爱情生长在一切地方,虽然不一定都开花结果。这本小书里有一个故事叫《曾经沧海》,讲的是一个有关爱情与等待的故事,在无望的等待中,年轻女子艾丽斯白白蹉跎了最好的青春年华,她认为幸福不再来临,可是身体上的躁动却让她难以平静,最终只能让自己接受“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和死”的命运。等待的受难并不美好也不崇高,只能供人怜悯,你需要爱人也需要被爱,如果只是一味将自己的鲜血放出,很快就会死亡。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因为爱情像死亡一样不可避免,所以遇到爱时请跟随爱,中国有两句古诗是这样写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爱使人幸福,恋爱中的人觉得天空都更加蓝,爱也助人成长,它是世间男女走向成熟的一条途径,不过“起初,世界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思想,单没有真理这东西。人们自己创造真理,而真理统统都是美丽的。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据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爱情也是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人受到爱的伤害便从此排拒生命中所有的美好,让恨来主宰自己,或者像艾丽斯,爱情早就变换了容颜,等待成为一种习惯而已然失去了意义,我不否认瞬间的爱情就能折射出永恒的光芒,但这并不代表爱情可以天长地久。

终于结束了,一直都像梦魇着,逃脱不出。小城也许有一天会不复存在,但生命的轮回不会结束,只要活着,小城的记忆就会在。


    关注 光影流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