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古韵新景话龟兹

 

中天山南北300多公里的距离处,有一条沥青大道蜿蜒曲折穿行在深山峡谷、崇山峻岭当中。它南起塔里木盆地北沿龟兹古国故址库车县,北止准噶尔盆地的新兴工业城市独山子,全长500多公里。...




文/吕献

  中天山南北300多公里的距离处,有一条沥青大道蜿蜒曲折穿行在深山峡谷、崇山峻岭当中。它南起塔里木盆地北沿龟兹古国故址库车县,北止准噶尔盆地的新兴工业城市独山子,全长500多公里,宛如一条黑色的绸带,把两大盆地边缘的丝绸之路中道和北道连接起来,在龟兹故地两侧挂满了大大小小、像颗颗珍珠般流光溢彩的风景名胜。

财宝藏到哪里了

库车北山有一条由山洪常年累月冲刷出来的深沟,它不但形体怪异、险峻无常,而且被赋予了太多的神话,神秘莫测。以至于名字都带有“神秘”二字——天山神秘大峡谷。

这个神秘峡谷所在的天山南麓,据说13~16世纪中期是蒙古帝国下属的察合台汗国的领地,那时叫作“蒙兀尔”。这里的达鲁花赤(地方长官)——蒙古王爷管理着天山南麓古龟兹国广大的区域。这里不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而且地处丝绸之路中道要冲,掌握欧亚贸易的咽喉。别看它戈壁茫茫,干山寂寂,却是个富庶之地,要不蒙古人为什么对其统治经营五六百年之久呢?后来,强敌入侵,蒙古汗国危在旦夕,其统治者把几个世纪搜刮积攒的大量财宝用50匹马和20峰骆驼转移到天山深处,传说就藏匿在大峡谷上面那个高不可攀的险洞里。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诱人的传说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夜不能寐。大峡谷藏宝洞曾经引来无数做着美梦、憧憬一夜之间成为巨富的探险者们或单枪匹马,或成群结队,艰苦地寻找蒙古贵族藏匿的宝贝。更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徒手攀援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到洞口一看究竟。还有人带着美好的梦想挖遍了整条山沟的边边角角。但是,老天没有给任何人送来惊奇,这条长达2公里的深沟没有任何金银财宝的踪迹,淘宝者不得不失意而归。唯一留下的是洞窟上方险不可攀的峭壁上的两根木棍,它们证明了财宝的诱惑力和许多人曾经的铤而走险。虽然宝贝至今杳无踪影,但大量游客却为这个传说纷至沓来,留下了白花花的银子。

改革开放后,峡谷进行了开发。门前就是横穿天山南北的独山子—库车公路,简称独库公路。从库车进山一路北行,公路沿着库车河向山里延伸,蜿蜒曲折,沿途尽是荒山秃岭。这样俯仰皆是、带有鲜明印迹的西北风貌,当地人已见怪不怪,可对于初到此地的内地人来说,却是满目惊奇,美不胜收。沿途五颜六色的山体,千奇百怪,造型逼真,简直就是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却勒塔格山是干旱和荒凉的代名词,这里似乎与绿色无关。偶尔见到的点点绿意是河边低洼处的几丛红柳。开花的季节,翠绿的碎叶居然拱托着火红的穗花,一窝一片,高调演绎对干旱的挑战,不毛之地的大红大紫展现出生命的奢华。

黑色的公路边、峡谷的出口处,左、右两座赭色的山峰像是城堡坚固的防御工事,守卫着峡谷的大门,让人一眼就看到了神秘。

财宝没有找到,探险者们倒是找到了另一种有价值的“宝藏”。在离藏宝洞不远的对面悬崖半腰处,维吾尔族放羊娃发现了一个盛唐时期的佛教石窟,虽然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石窟壁画上的人物仍然栩栩如生,讲述着佛教故事。据专家考证,这是盛唐时期这一带的有钱人为了祈福而开凿的供养石窟,出资修建供养石窟是主人对神佛的贡献,以便得到佛陀的照看和保护,使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永续不断,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

既然这个山谷藏有金银宝贝,把守好谷口自然十分重要。真是巧了,谷口左边的崖壁顶端大石底下有一黑石酷似猛犬,惟妙惟肖地守护着峡谷的大门,更加印证了藏宝之说的可信性,于是人们美其名曰“神犬守谷”。游人们要进入峡谷必须首先经过这里,才能抬头观望这只“神犬”。

藏宝洞的左侧有一硕大山体,极像一匹双峰骆驼。那曲长的脖子、耸起的背部双峰,就像背上装载着沉重的货物在踽踽而行,形象逼真。山体的生动形象为民间的传说提供了神话依据,提示着人们时刻不忘藏在峡谷中的金银财宝。

传说200年前,有一个名叫卡马力的当地巴依老爷,家财万贯仍不满足,昼思夜想,一心想得到峡谷中蒙古人留下的金银财宝。一天,他叫来了长工巴拉提,让他带着妻子尼莎汗一同进山,巴拉提担负寻宝的差事,攀援峭壁,深挖地下,其妻尼莎汗则烧水煮饭当他的后勤。要知道,完成近2公里长的峡谷搜索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行的,小两口在峡谷的拐角背风处搭了个简易窝棚暂时定居下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们找遍了峡谷内所有的地方,仍然不见财宝的踪影。巴拉提知道卡马力老爷的脾气,他不达目的不会罢休,对待下人也是严酷无情,眼看20多天过去了,仍然一无所获,这可怎么向老爷交待呢?身在崖壁,想到烦心之处,不觉一脚蹬空,摔下去再也没有醒来。尼莎汗抚尸大哭,将巴拉提埋葬之后躲在平时栖身的壁洞中伤心流泪三天三夜。由于伤心过度,她的灵魂如一缕轻烟飘向空中,躯体蓦然间化成了一尊泪水涌流的山石雕像。峡谷拐角处有一壁泉,冬天泉水层层结冰形成了一个2米多高的人形冰柱,玲珑剔透,洁白晶莹,像定格的尼莎汗藏身壁洞,春、夏、秋季则沁出汩汩的泉水,其味甘冽,其质纯清,人称“玉女泉”。

河流从山上直流而下,到藏宝洞下拐了个急弯,把巨大的玄武岩山体切割成一个弧形,就像一个天然的古堡守卫着峡谷,故取名“旋天古堡”。站在下方向上仰视,你不得不为它的雄伟而惊叹,那巨大的弧形山体几乎要以泰山压顶之势直冲下来,使人压抑、窒息!络绎不绝的游客快步通过,而脚下峡谷的溪流时隐时现,一会儿细流涓涓淙淙作响,一会儿又悄无声息隐没沙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1.5公里的峡谷全程充满了怪异。蒙古王公啊!你们埋藏的巨额财宝到底在哪里?

西王母的夏宫——龙池

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压寨夫人”,贵为后宫之主,地位仅次于玉帝。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皇帝代表天,后妃代表地,帝后齐全,才是上乾下坤,天地得位。

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节描述齐天大圣大闹蟠桃会的文字,说的就是西王母娘娘举办一年一度的蟠桃会,邀请各路神仙一齐赴会,品尝益寿延年的蟠桃,畅饮长生不老的玉液琼浆。这是玉皇大帝大会众仙,众仙各献珍异宝物的天庭盛会。据说这个举办蟠桃盛会的西王母之所以带“西”字,就是因为她家住在西域天山的天池。

西王母经常在她的辖区西域天山一带巡视云游。这一天,她从云集地巡游到南天山,看到高山丛中一处一大一小两个湖泊,碧波荡漾,形似天池,背靠铁力买提高峰,南临库车河大川,风光无限。这位高贵的女神遂决定把这里作为外出巡视南天山的夏宫,每年数次带着大队人马到这里休养游玩。每当旭日东升、夕晖照耀之时,那湛蓝的湖水中总会出现一道形若游龙的金光,娘娘遂赐其名曰大、小“龙池”。



龙池真是西域少有的好地方。

四周群山叠翠,千峰堆玉。山背面云杉林密不透风,山坡绿草茵茵,百花竞放。洁白的羊群像飘移在蓝天上的朵朵白云,鞭哨清脆,牧歌嘹亮。不算宽广的湖面,如一面明镜,把蓝天、白云、雪峰、绿树一一倒映在里面,阴晦晴明,气象万千。天山公路穿过山脚湖滨,犹如美妇胸前飘拂的黑丝巾。更为壮观的是两个龙池的下泄水道一从小龙池涌出,就遇上了百米高的断崖一泻而下,在公路旁边形成了一条终年飘洒的白练,成为天山深处的一大奇景。

这里海拔为2500米左右,炎炎夏日却凉爽宜人。库车地方政府在这里设有一个天山森林管护站,负责环境和森林保护;旅游单位在湖东的草甸上修建了一些旅游接待用的宾馆、食堂,一到夏季,生意红火,游客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俨然山区闹市。对于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和田、喀什地区,这里的青山绿水是理想的休憩之地,每当节假日,人们自驾车辆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蜂拥而至。山区的牧民在这个季节干脆抽出家里的闲人弃牧经商,他们在路边的宽阔处摆摊设点,卖起了马奶子、奶疙瘩和从湖里新捕来的新疆细鳞鱼,更多的则是驾起烤肉炉大呼小叫地卖起了维吾尔族最拿手的烤肉。头脑更为灵活的维吾尔族牧民拿出了家里采的蘑菇、地衣做起了山货生意。有闲置马匹的人家在景点的草滩上专门满足游客体验骑马的要求,骑术好的可以放马奔驰,骑术不好的游客则由主人帮助牵着缰绳,也可以小试一程,但是必须付费,有些价格不菲,因为这是牧民的特有商品。

步入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热浪扑面而来,大、小龙池这个以前僻静的悠寂之地,如果真有西王母这一人物,恐怕也不会踏足这个红尘喧嚣的闹市吧?

龟兹北门盐水关

站在盐水关遗址的残垣断壁下,仰望四周的高山峻岭,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光彩夺目,本来就赭红如火的山体经夕晖一照,更加巍峨苍劲。在这险要之处筑关防守,龟兹人也算精明到家了。

《唐书》记载的盐水关隘遗址就是河边峭壁上的半截土墙?当年,它可不是这样落魄、颓废。龟兹国的西北大门偎依群山,下跨小河,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穿关而过,虽比不上蜀道剑门,但这气势和险峻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

绿洲板块式的西域龟兹小国,与邻国疏勒、焉耆相距遥远,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和封闭,又长期奉行臣服汉唐中央王朝的政策,按理说用不着如此戒备森严,那么,又怎会在重重山峦之中设此重关?史书记载,汉、唐时的西域诸国,虽然相距遥远,动辄千里路程,但是相互攻伐也是常态,龟兹国王要保国卫疆、安居王位、长享尊荣也不是件易事。城郭式国家,能有多少国力?建不起强大的军队,只好筑关扼道,积极防御。于是就有了因陋就简的柘厥、雀勒、盐水三关。凭这三关,防御北境大国乌孙和西路疏勒诸国,倒也是情理之中的考量。

盐水关位于龟兹王城西北的天山要冲,是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进入天山通往准噶尔盆地的要道,处于现今库车县和拜城县之间,古今往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从天山南坡发源的这条盐水沟,是山中涓涓细流汇集而成自北向南的一条山沟小溪,水量不大,但长流不断,水质含盐量较高,当地人就随口叫作盐水沟。如今,217国道独库公路沿着这条盐水沟穿过却勒塔格山。

这道奇怪的山脉,维吾尔语称其为“雀尔塔格”,即什么也不长的荒山。来到现场才知道名副其实。山坡上山石、黄土裸露,连一棵草也没有!倒是山体由一层层的岩石斜竖而成,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地质学家说,这是地球造山运动时期地壳板块推挤上掀造成的,整个盐水沟形成了以玄武岩为主的各类奇异景观。面对地球运动形成的皱折山脉,人类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在傍河的山坡上,现在还残留着盐水关隘的残垛。盐水沟那不大不小的水流从它的脚下淌过。那时没有劈山开出的公路,龟兹国与伊犁河谷乃至乌孙的联系全靠河边唯一的羊肠小道,在此设关陈兵,就控制了这条古道的咽喉,犹如抓住了蛇的七寸要害。仔细观察河边关隘遗址的残垣,那经过风蚀只剩一点点的土坯,阅历了1000多年的历史风云,经受了无数的风吹雨打仍然屹立在峭壁上,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东北方向有一高大的山体,风化松散的玄武岩石在崖壁上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像楼阁,似画栋,如亭台,远远望去,极像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于是人们就给这座山峰取了“却勒塔格”这个名字。山口处1公里左右,两旁是一片风蚀而成的雅丹地貌,各类形态应有尽有,初到此地的外地人会觉得非常新鲜。

现在,一条四车道的217高速公路沿河穿山而过,现代化的设计和施工使老公路避开了山体滑坡和洪水的威胁,同时也有意识地避开了盐水关遗址。让关隘的残垣继续见证龟兹古国的历史吧!

龟兹故地石化新城

4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现代化的工厂。

硕大无比的圆球形容器罐,圆柱形容器仓库排列地整整齐齐,一组粗细不一的管道集中排列在一道横架上,形成一条管道的走廊,有的地方还哧哧地冒着白色的蒸气。焚烧炉白炽化的火焰在炉堂里上下翻滚,源源不断地向下游工序输送二氧化碳。冒着白烟的合成塔是这个化工企业的最高建筑,连接上下的传送带上堆满了白花花的银色颗粒,而职工们则全部在监控室操作。这一幕取自年产50万吨合成胺、80万吨尿素的华锦大化肥厂。

化肥厂对面是占地2平方公里的一座焦化加氢工艺现代化原油炼制厂,这里管道更多,罐仓更大,四座反应装置耸立。据说,它的年加工能力要向1000万吨原油迈进。

整个国家级工业开发园区占地40万平方公里,布满了聚甲醛、二甲醚、甲醇、丁二醇等一系列化工大企业,还有与之配套的大电厂、改性沥青等工厂。这信息化、现代化、朝气蓬勃的场景如果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也就罢了,谁会想到竟上演于西部边陲?就在15年前,这里的落后程度令人惊讶,还常常被人认为是发配囚犯的地方。

上世纪末,有位北京管农业投资的正部级领导来到库车县。座谈会上,这位首长首先感谢了当地领导们的热情接待,并惊讶在这遥远艰苦的地方怎么还会有一个县,而且有一支稳定的干部队伍为国守土尽责,言谈之间流露出十分的意外。

意外吗?没到过边疆的人是有点儿意外。仅这县名“库车”,是“车库”的倒置,就让人觉得古怪生僻。内地人记不住新疆少数民族语的地名,很多人先记住“车库”,说的时候将其倒置,倒也蛮有效率。

库车是古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龟兹国的都城。它最强大的时候,疆域东起轮台县,西至阿克苏,南隔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于阗国相望,疆域广大,最小时也拥有渭干河流域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的疆土,这在西域三十六国之中不能算作小国。

细解“库车”二字的含义,它是维吾尔语“kuqia”的音译,是“交通要道”的意思,历史上又译作“曲支”。就汉字来看,“曲支”二字要比“库车”二字通俗顺口,让人听着不觉得生僻。也许几百年前这一带缺少有文化的汉人,而维吾尔人对汉语也不过略知一二,于是随口使用,没有讲究,“库车”二字便从宋朝延续至今。顺口也罢,拗口也罢,随着新疆资源优势转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库车”这个生僻的县名也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渐渐被越来越多内地人所熟知。

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库车县一直是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可是,谁能想到改革开放20年后,这个偏僻的地方却成了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库车及其周边几县接二连三发现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建成了国家级的大油田,启动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大型项目——西气东输,煤炭、电厂、石化、纺织等一大批工业项目上马运行,库车真正拉开了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喊了几十年的石油化工基地和煤炭能源基地真正开篇谋局,进入实施阶段。

现在库车已经建成运行的有600万吨石油炼制,50万吨合成胺、80万吨尿素、800万吨煤矿、200万千瓦发电等一批大项目,并因此带动了大大小小的附属产业。库车人在阿克苏地区的领导下,确定了一条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产业政策,即依托石油、天然气发展石化产业,依托煤炭发展发电和煤化工产业,依托其他矿产资源发展采矿加工产业,依托特色农林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商业集散地产业。库车人把这条发展思路总结为“六个依托”、“六个发展”,并明确地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招商,核心抓项目”的工作原则。正是坚持了这样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原则,才调动了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2014年和2000年相比,短短14年的时间,库车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十倍。

今日库车俨然已是西北的工业重镇。
文章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 第07期
中国甘肃网综合整理


    关注 丝绸之路出版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