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画展 III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相传,相遇总是猝不及防,离别多为蓄谋已久。

我是指,我跟丙烯颜料。

只用过彩铅的我遇到丙烯之后自然对颜色艳丽的它千般宠爱。

四月底那会念念不忘的,是

屋檐细雨,停在初见时节。

(idea稿,A4纸彩铅,30x40cm 布面丙烯)







评论界认为:

油性彩铅那幅明明就是“血海深仇”和

“很显然你的布面丙烯不得要领。”

如果说这意味着我把它涂瞎了,那它不是最瞎的。下面这幅在评论界里以“毫无灵气”闯天下:

(8开水彩纸丙烯)



有没有灵气都好说,好歹杵那了,另外几幅就不一样了——那些待会再说,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挨个过堂。

热完身之后全方位积聚了一下情绪,就有了

夕阳

(30x40cm,布面丙烯)



虽然仍然不得要领,毛笔太软也使不上劲儿(没有画刷。。。),颜色终究还是堆出来了。

我有夺不爱勾线稿我自己最清楚,这一坨一坨像小蘑菇一样的树和小房子,还是挺萌的。



问题是



涂成这样了。。。

就像养了几年的孩子让自己亲自弄丢了,觉得生无可恋,最好一死了之。。。

颓了一会,缓了很久,决定再画一幅。

来个细腻的

(30x60cm,布面丙烯)





评论界认为:惊悚小屋。

貌似我所处的评论圈,comments更像是在卖萌。。。

其实更早时候还有一幅画成这样的



综合两次画渣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不管多想画不管多觉得应该画,如果情绪没到灵感没到,千万别强求。即便是强行画了,第一笔下去如果没感觉,一定要停,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我就总是不信那个邪,所以总掉进同一个坑里。

还好,下料不多也不太重,我就把它刷了刷



最后变成了这样

(30x40cm,布面丙烯)



然后,比较雷的来了。每次想到我的小房子和蘑菇树还渣着,心里就有根儿刺儿,怎么都不舒服。



选了个周末,就母亲节那天,我把它一边刷大白,一边莫名其妙地刷大绿,弄成了更加匪夷所思的这样。。。



IPHONE拍照色温偏高,实际画面惨不忍睹。而且大绿大蓝大紫的搭配特别暴露我不懂色彩这个画盲特质。没办法,就只能在画面正中强行搁了个房子。之后的事情顺理成章得特别失控,完全不合逻辑。最后弄了个像臭水坑一样的池子和完全没有被评论界理解的小树林儿,结束了这次艰辛又闹心的改造。。。

(40x50cm,布面丙烯)



结果评论界分裂成两拨,一拨认为:小丑画。丑。

另一拨打出俩字儿点评:好看。

真是神了。

你永远不可能知道“评论家”们到底什么路数。

这个,评论界认为:雪山很不错啊,很有感觉。

(40x50cm,布面丙烯)



那,我就永远都不会告诉你其实我画的是天上的云。。。

下面这个是反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想临摹,一定要积累足够多的知识阅读足够多的书看过足够多的画,搞清楚原作什么样再动笔。我就是随便找了一幅看着还行就拿来照着画,虽然总觉得哪里不对——笔触太大太糙,用色和形状也反常。

柏树和麦田

(40x50cm,布面丙烯)







今儿仔细找了下,发现当初对着画的那个,果真是冒牌儿货。。。

一直想画个惊涛骇浪和渔船危危,就像在吴哥城外洞里萨湖遇到的那场急雨一样。于是



真是。。。画什么什么不成。。。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怀疑一切。。。是不是该掏点钱正经学学了。。。

只能用更浓更重的颜色盖了

第二次,夕阳。

(40x60cm,布面丙烯)



用了我喜欢的枚红,又调了藕荷色,绚烂,宁静,悠远。

(其实4:3的比例更合理,截取的中间那段)







评论界认为:这个像画了。

我:*&……¥#@#¥*。。。

至此,我邀请母上大人对我鼓捣的这些东西发表意见。她说:

“欣赏不了。”

再配一张嫌弃脸。

梵高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当年在梵高博物馆,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凝固了。可能,震撼不同个体不同灵魂的不尽是画家最有名或者最贵的那幅作品吧。

他画完这幅画没几天就自杀了。原作里,梵高调和了蓝色,使影调更浅更柔和,黑色夜空的力度和面积恰到好处,行成了情绪之外的力量。

我却更喜欢用群青直接刷上去,一层再一层又一层,偶尔放很少量枚红或白色调和得稍微浑浊或者更加不透明,并且用了更大块更深重更加不可救药的黑色,使夜空呈现令人窒息的感觉;对于麦田,希望通过运用更多数量更多层次的红色和绿色阴影创造出激烈翻滚的视觉效果。

麦田群鸦

(30x60cm,布面丙烯)





------------------------------

我说,所有的实现都是从梦想开始的,关键是,你得去实现。


    关注 视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