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2 E07|《海伯利安》—— 史诗级的震撼

 

壮丽的场景描写、软硬兼施的科幻想象、巧妙的现实影射、多领域的讨论思考......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科幻!...

(美)丹·西蒙斯
潘振华 李懿 官善明 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
场景描写是最大亮点。

看之前发现大家对这样的写法褒贬不一,批评者主要是认为描写占了过多篇幅,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现在还不知道后面三本情况如何,但就从第一本的体验来说,给我带来最大视觉冲击的,恰恰是这些细腻到极致的场景描写。其实这也是读科幻的一大乐趣吧,追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一个个未知、新奇的世界。

翻开《海伯利安》的第一页,就会立刻察觉到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潜伏着的庞大世界观,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一下子难以接受,但只要接受了这个设定,一切其实就很自然地展开了。

放眼整个“环网”内的“霸主”世界,各个画风迥异的外星世界:天龙星七号上寒风凛冽终日飞雪,茂伊约上有会定期南北迁徙的小岛,海伯利安蓝绿的天空还有随风起伏的草之海,还有富士星、旋转星、布雷西亚......整个色彩绚丽的宇宙画卷慢慢铺陈开来,作者细腻到极致的描写让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头脑中构想出一幅幅炫目的图景。哦对了,还有海伯利安上的奇异植物:“高原这里的植被变化令我瞠目。那些曾经无处不在的堰木和枝叶繁茂的茶马树,现已不再显眼。我们穿过一片矮小的常青和常蓝植物的过渡区,然后再次顺着密集的变异宽叶扭叶松和三枝杨攀爬,最后,终于来到了火焰林,那里长着特有的参天的普罗米修斯树,已经死去的凤凰树的根梢,以及琥珀色的闪光草的球根。我们偶尔还会碰见难以逾越的带着白色纤维的比斯托树。 ”也许这些植物确实在某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生根发芽呢!

然而《海伯利安》带来的惊喜还不止这些,对各种“超现代化”飞船、武器的描写也是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是“巨树之舰”尤克特拉希尔,这艘以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Yggdrasil)命名的飞船刚一露面就令读者过目难忘:“第一眼瞅见这千米长的巨树之舰,它的细枝末节隐约遮掩在众多的机械和尔格驱动的密蔽场中,后者就像球形薄雾一般环绕着整艘巨树之舰。但是那多叶树干清楚地闪耀着万千光芒,这些光柔和地穿过树叶和细薄墙壁的环境舱,也一路照亮了不计其数的平台,船桥、指挥舱、楼梯以及舱首。在巨树之舰的根基处,工程球体和货物球体堆积成群,就像特大号的树瘤,同时,蓝中带紫的喷射流拖在尾部,就像一万米长的根须。”穿行其中,何等壮观!
(“巨树之舰”概念图,形似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


不仅是静态的物体,作者对动态场景的把握也极有画面感,比如卡萨德在下落过程中逃离敌方飞船“鱿鱼”一段的描写颇有好莱坞大片的惊心动魄之感,作者总是能准确把握读者的情绪激动点,并且把场景设置得有理有据,自然地带领读者进入冒险。

这样的描写风格让我想起了《指环王》:史诗般的震撼。
二、
对现实的影射是最大惊喜。

《海伯利安》读起来有一种科幻作品难得的厚重感,上一次有类似的体验还是读《三体》的时候。但相比《三体》对宇宙社会学的纵深探讨,西蒙斯好像想把他对现实的诸多思考一股脑儿都嵌进《海伯利安》中,更多的是一种横向陈列。

首先是对永生的思考,作者这样写道:“毫无疑问,我在停滞不前的人类社会中,发现了终极事实。毕库拉实现了人类的梦想:永生。但也为此付出了他们的人性和不朽的灵魂。”

然后是“新武士道法则”:“随着新武士道慢慢演化,它把古老的荣誉和个人的勇气结合在了一起,只要有可能,就要保护平民。同时它也包含着一种智慧的看法,觉得要回归拿破仑时代前那种小型、‘非全面发动’的战争,而且要有确定的目标,禁止过分的暴行。法则要求放弃核子武器和全面战略轰炸,只攻击最重要的目标(除非万不得已)。除此之外,它也要求回归到地球上中世纪那种概念的两军对阵战,即那种小型的职业军人之间的战斗,交战时间由双方达成一致,交战地点能将对公共和私人财产的伤害减到最低。”这所谓“附带损害”的争论也是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道德命题:为了抵御入侵就必须有战争,但是战争通常又都伴随着平民的大量伤亡,两者该如何平衡?

读到这儿突然开了个脑洞,这不就是电影《美国队长3》的《索科维亚协定》吗?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了多少次,就有多少次顺带扮演了拆迁办,导致无数平民莫名其妙地伤亡,人们惧怕他们的能力,所以要求对其进行监管。但另一派认为这是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并且无法保证进行监管的质量。电影一出,也引来观众的大混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天天在微博上吵得不可开交,为了个电影搞出一大批图文并茂的“小论文”也是够拼的了。正值此热闹之际,读到这一段,颇有种与现实遥相呼应的奇妙感。
(电影《美国队长3》中的索科维亚协议,从本质来说,与本书中的“新武士道法则”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
还有那个叫布雷西亚的星球:“布雷西亚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独立世界中的一个,因出口钻石、粗根以及无与伦比的咖啡而变得富庶。它有通向环网的便捷通道,但同时也为与之相距八个月的路程而感到高兴。它态度谄媚,却拒绝成为殖民地,不过还是得依赖霸主的保护体和共同市场来满足它剧增的经济目标。和那时大多数世界一样,布雷西亚以其自卫力量而自豪......虽然积攒在那儿纯粹是用作象征目的。 ”这种对“霸主”若即若离的心态为啥越琢磨越觉得像英国,连首都都要叫“白金敏寺”(威敏寺躺枪)......顺便一说,还有几个星期英国就要举行脱欧公投了,英欧的关系永远是这么微妙,不知这次会是什么结果。

当然对数据网的印象也很深。一位诗人说了这样一段话:“第一年,数据网总能带给我乐趣——我无时无刻不在搜寻信息,生活在一种疯狂的全面接口下。我沉溺在这些信息中......我为了这全能植入物带来的短暂满足,放弃了长久的记忆。后来我才意识到自己损失惨重——菲兹杰拉德的《奥德赛》,吴侨之的《最后的三月》以及其他二十多部史诗,它们活过了我中风的日子,如今却烟消云散了。许久之后,我才终于摆脱了植入物,再次煞费苦心将它们全部记住。 ”这也是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网络到底让我们变聪明还是变笨了?前段时间做过这个话题的辩论,有点阴影,现在实在不想再看到它了,所以在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吧。
三、
作者对济慈等诗人的诗篇信手拈来,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学功底。对宗教、信仰、人工智能以及语言与思想的探讨也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对任何神灵或观念或普遍准则的忠诚,若是要求‘顺从高于一切’,甚至高于善待无辜之人这样起码的道德,它就是邪恶的。 ”
(本书的六位主人公,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来到海伯利安,开始了伯劳朝圣之旅,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体现了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思考)
软硬兼施的科幻读来也是极其过瘾。全书最重要的一个设定就是光阴冢,作者给出了这样解释:“光阴冢附近的逆熵场不仅仅如大众所相信的那样,只是一种保护,防止时间的侵蚀效应。它是一种场,或者说,是力量的残余,事实上正是它,驱使着光阴冢和冢内之物从某个遥远的未来出发,逆着时间发展。 ”还有那次茂伊约的叛变:“在几个微秒间,远距传输器启用了。在几个微秒间,时空不再成为阻碍。而后人造奇点潮水般汹涌的拉力触发了我放在密蔽场外侧的铝热炸药。肉眼无法看见那场轻微的爆炸,但是一秒钟之后,扩大的施瓦兹希尔辐射开始吞噬密蔽场的外壳,吞下了三十六吨脆弱的十二面体物质,极速膨大,狼吞虎咽地吞下周围上千公里的空间。那是可以看见的——而且景象相当壮观——就像一颗小规模新星在清朗的蓝天下闪耀着白光。 ”大堆的术语,乍一看还挺头头是道,其实这也就够了,不必较真。
(光阴冢,在它的附近有非常强的“时间潮汐”)
至于济慈“前世今生”这样巨大的脑洞:“有充分的理由显示,济慈关于海伯利安的梦想是某种跨世的交流,是他当时的人格和他现在的人格之间的交流。撇开这些不谈,海伯利安也是我们现在最关键的神秘之物——不管是物质上,还是诗歌上。很可能的情况是,他......我的出生,死亡,然后又复生,就是为了探索海伯利安”,就只能叹服作者的想象力了,作者在第一部并没有解释清楚,也许会是接下来剧情的关键。
(“海伯利安”是以土卫七的名字命名,它同时也是约翰
·
济慈一首诗的名字)
总之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短短一篇推送难叙其妙,还是那句话:个中乐趣只能自己亲身体验了。
V书单

一只口味很杂的书虫在这里分享原创的读书感受,总有一本适合你!

你,关注了吗?


    关注 V书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