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源:以作家之笔书写复杂人性丨文化

 

知名学者范敬宜说:“一个人的成功,一要凭底蕴,二要靠勤奋,三要有悟性。”李清源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半路”转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砥砺前行,有《走失的卡诺》、《旁观者》、《儿子》等中短篇小说见诸全国各大文学杂志、期刊。...





微信ID:yzssdwh

『每天,我们从这里开始了解禹州

李清源。 图片由本人提供


知名学者范敬宜说:“一个人的成功,一要凭底蕴,二要靠勤奋,三要有悟性。”李清源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半路”转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砥砺前行,有《走失的卡诺》、《旁观者》、《儿子》等中短篇小说见诸全国各大文学杂志、期刊。其中,《苏让的救赎》获评《当代》文学拉力赛2015年度中短篇小说总冠军。在他看来,文学蕴含传达观照现实的理念,作家只有超出束缚,创造个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相,才能解读生活背后的复杂人性,创作出好的作品。
嗜好文学的“奇才”
李清源,禹州籍作家,1977年生,个性低调而谦逊。他话语不多,不愿抛头露面,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相比之下,他更愿意通过文学作品和创作笔谈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今的他,已经人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在鲁迅文学院举办的2016年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他是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推荐、我省参加此次研修班的唯一代表。

“李清源是我市‘新生代’作家群体中的一名杰出代表,很有才华,很有灵气。”市作协主席刘革雨对这个后起之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几年,许昌文坛硕果累累。特别是2015年,堪称许昌作家的丰收季。许昌籍作家李佩甫先生以扛鼎之作《生命册》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李清源、丁晨、韩晓民等年轻作家也屡有斩获。这恰恰是一种良性循环:许昌这片文化土壤培育了一批优秀作家,更多优秀作家的涌现给这片沃土带来更多惊喜和回报。

2012年年末,市文联纪检组组长、市作协副主席李俊涛在回顾许昌文坛成果的《果园年终盘点》 一文中写道:“李清源是突然冒出来的,这两年才为许昌文学圈所知。其实,大家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莽原》上发表了长篇小说《与土地亲吻》。”

李俊涛说:“我所知道的李清源,手边书是线装本竖排繁体《二十四史》。我根本不敢跟他谈古典文学,怕露怯。读了那么多古书,他却没读傻,小说写得机智幽默。”从事文学创作,李清源算是“半路出家”。他学医出身,毕业后一度游荡东南,到处打工,后来回乡自己开诊所,当社区医生,医术医德都不错,在当地颇有口碑。

工作之余,他自考了河南大学的中文本科。论文提交,导师审阅之后,给他写了封信,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要求他不准抄袭。

李清源用文言给导师回了封信,谈自己论文的立意和逻辑。导师这才相信论文是他写的,惊喜之余,劝他报考自己的硕士。李清源颇有些心动,但最终放弃了。他说,更要紧的事是养家糊口。跟他相熟的朋友都知道,之所以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他放弃读研读博做学术,其实是因为英语是必考科目,而他英语基础很差,且因工作太忙无暇补习。

每提及此事,他就自嘲,说英语是他宿命里的劫。
人性形成有三要素:个体欲望、性格和环境
采访中,李清源依托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谈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判定标准等。他认为,作家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新颖而恰到好处的写作手法外,更要观照现实,在具备圆熟的文本能力同时,具备成熟的文明理念,对历史与现实有审辨的人文认知和价值判断。

人性是文学世界亘古常新的主题。在李清源看来,如何客观表现人性,取决于如何客观认识人性。社会环境诚然重要,但是人类却并非女娲捏造的工艺品。上帝造物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赋予了人类不同的性情。这种性情极可能在胚胎时就已经具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可以约束它乃至塑造它,却无法从根本上抹杀它。人的本性是不一样的,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取向和追求。所以,忽略人的先天情感和个性差异谈人性,很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叙事。

他认为,人性之形成有三要素:个体欲望、性格、环境。三要素的参差互动,最终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人不同的品性。这世界上有真、善、美这些可以奉之万世的道德追求,但绝没有可以超然于大千万象、永恒不变的所谓人性。脱离社会而言人性诚然不可,过于强调环境而忽视人的自性差异亦是大谬。

他的作品,大多是观照现实、直抵心灵的佳作。他的中篇小说《儿子》被《四川文学》首发,后被《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新华社《新华副刊》的评价是:“李清源的《儿子》是一部直面现实的力作。与莫言的《蛙》一样,这部小说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儿子》与《蛙》为此类题材的‘脱敏’作了积极的贡献,是当代作家的良心之作。”

在李清源的《走失的卡诺》与《苏让的救赎》两部中篇小说发表后,著名作家石一枫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无法舍弃的最后一丝温情》。石一枫在文中这样写道:两部作品,书写了不同的社会领域,融会的却是同一种极其特殊的艺术气质。其独特魅力,在于让读者阅读时步步惊心,读完久久感叹。李清源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实现这种阅读效果并不是依靠激烈、离奇的情节,而仅仅依靠对日常生活的日常解读。

在他的小说里,人们能够触摸和感知的是复杂人性。比如,亲情依然令人感动,却完全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味道。那种无法用善和恶来衡量的世态人心,读来令人五味杂陈。

“无论是叙事还是思想,李清源的作品都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认为,“李清源把中篇写得很别致,叙事很洋、很现代,而且不做作,关注的是现实中的东西,耐读又能发人深思。”
文学创作中的家乡元素
“瓷之为物,始则器也。维昔鸿蒙初辟,先民望水兴叹;耕穑方兴,兆庶对粟束手。于是神农凝土,以取盛储之用;虞舜作陶,而严埏埴之法。缶鬲甑瓿,遂陈茅草之屋;鼎彝爵罍,乃列庙堂之案。洎乎世代化育,人文昭昌,风骚之士,每寄多情之思于器物;甄冶之工,亦竭万象之巧以抟烧。因而奇其式,异其形,丽以釉,绘以图。饰色务求动人,以佐文明之瑞;造坯总须殊众,用示技艺之卓。盘碟纹藻,便得高士妙赏;尊洗铭诗,即供雅客清玩。于斯时也,瓷之为物,由器而入乎道矣。”

这是李清源所作《钧瓷赋》的开篇。前两年,禹州办钧瓷文化节,他应邀拟了一篇《钧瓷赋》。此赋既出,人皆惊艳,以为其必是国内赋坛名宿所作,找来作者一看,他却是一个后生。

禹州医药文化流传千年,素有“药不过禹州不香”之誉,他文思泉涌,写下《药都赋》;新郑举办祭祖大典,他挥笔写就《拜祀黄帝文》;禹州市大禹公益协会开展寻访抗战老兵活动,他欣然作序,写出《向历史致敬的方式》……

“文如其人。”李清源的作品,最为人知的是小说,也有诗、词、赋等文学种类。无论文学形式如何转换,对生活的真挚体验、对家乡的深切热爱都孕育其中。

一个作家的视野决定了他的格局,对文学的理解与认知则决定了他可能到达的境界。我们相信,作为一个准备好了的作家,李清源将会在文学之路上无限远行。借用他的朋友、市文联纪委书记、市作协副主席李俊涛的一句话作结:努力吧,李清源,你的前途不可限量!

作者:王利辉

编辑:孙帅帅

提示: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禹州市三都文化》(ID:yzssdwh)


    关注 禹州市三都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