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纪念关君蔚诞辰99周年

 

他的身上,有着北林人的情怀。...

给我们北林人,留下这句话的,是他——
关君蔚(1917.5.23-2007.12.29)
关君蔚先生是辽宁沈阳人,满族。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水土保持学家,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的教学和科研,并且主持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
关君蔚一直在为老百姓做事,正像他常说的那样,“老有所用”。
——裴丽生(山西省原省长、中科院原副院长)
君子美德,泽震四海;蔚然成风,绿荫九州。
——陈述彭(中国科学院院士)
半壁图书四隅景象,放眼世界心系中华。
——邵玉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关君蔚先生在野外调研
1917年5月,他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满族家庭,原名关枢。满族是长白山原始林区的民族。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使得他自幼酷爱生物,并深得祖父的支持。他曾和哥哥一起进入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学采矿冶金本科。哥哥死于肺结核,他十分瘦小,大夫劝他改学农科。于是,他进了熊岳城农事试验场,学果树、蔬菜、花卉栽培和加工。1937年8月他考取了公费留日生,次年只身东渡,在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农工大学)林学科学习。

他破格被选为农林口留日学生代表,住进了东京市中心的留日学生会馆单间,一年即自称“万卷楼主”。1941年领到毕业证明书后得知日警要抓他,便赶在毕业典礼前,离开东京,回到了北京城。这时,他改名关君蔚。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今天。


关君蔚先生在日本的学生证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先是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副教授,主讲森林理水砂防工学、测树学。1949年,又受聘于河北农学院,主讲水土保持和森林工学。1952年北京林学院成立时,他调入学校成了北林的元老之一。

早在1956年,他就直接参与了国家“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工作。“六五”期间,他承担了“西吉黄土高原农林牧综合发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县”的国家和林业部重点攻关课题,作为课题的主要完成人获得了多项奖励。

身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顾问,他为绿色长城的兴建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接待英国《泰晤士报》副主编的提问时说,我们的国歌中有这样一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只要我们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他积极投身这一巨大的工程之中,为高级研讨班撰写了“我国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一文,提出了具有我国特点的防护作用和经济效益双命名方法,推动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
关君蔚先生在校授课


1956年初,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他参与开始制定科学研究12年规划中“山区建设和水土保持攻关研究”重大项目。这个项目由谭震林副总理主持。

机遇来到时,常常不事先打招呼。那天,他得到国务院的通知要求9点到会。他起了个大早,由于路线不熟悉,当他满头大汗的走进会议室时,时针已经指向10点半钟。

在这次会议上,讨论落实由北京林学院承担华北山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的研究等课题,指定由他承担“石洪的运动规律及其治理和预报的定位试验专题研究”。这是北京林学院首次承担国家重点攻关研究课题,林业拨给了20万元科研经费。他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经过艰苦的工作,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过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4年8月,教育部召开的博士点审评会在山东泰安举行。到会场之后,他被告知先评学科,这是博士点的先决条件。他用了整整两个小时,以水土保持原理为基础、农展馆为实证、大百科为依据,论证了中国水土保持学科体系的必要和重要。审评时,他要回避。在半亩地大的院子里,他度“分”如年。一直到了12点半,才见评委门散会走了出来。从他们的目光中,他已经觉察到,中国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正式建立起来了。为了这一天,他和同事们奋斗了多少年。

1985年6月8日,已是68岁老人的他在党旗下宣誓入党。这个消息见报之后,他接到的第一封祝贺信是从一个叫田寺的村党支部写来的。这是因为50年代,他参与了当地泥石流的调查、规划设计和治理工作。在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只投入了10万斤小米,就治理了一条遭受毁灭性灾害并有再次发生潜在危险的泥石流沟道。其后几次经受暴雨考验,迄今仍安然无恙。当地父老乡亲饮水思源,不忘当年带领他们治沟的老教授。而关老,也始终不忘自己的专业可以为人民造福,并以此激励自己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学校迁往云南


日子一天天过去,花落花开。

学校辗转到了昆明楸木园。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的老根据地,还剩下了一些仪器、标本和资料。看到已经有些生疏了的老朋友,关君蔚先生只能偷偷地乐。

他三天两头往管理员老王那里跑,很快就在老王那里拿到了“签证”。他几乎成了那里的留守人员。老王要回家两个月,自然就把钥匙递到了他手上。这下,他更方便了。仪器修修就派上了用场,在林区采集的标本在这里找到了拉丁名,蔡希陶老先生当年的调查报告、考察路线,都被他翻到了。尽管时局动荡不安,他的内心却被自己所挚爱的东西平静了下来。

有的人虚度了光阴,他却抓住了分分秒秒。

生命的长短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充分利用了分分秒秒,有限的生命就延长了。别人的一天,他就能当两天过。他参加了温泉公社的规划,昆阳磷肥厂的环境保护规划等。后来,周总理主持的、西哈努克亲王参加的四国三方会议就在秀丽的温泉召开了。

间断多年的招生工作恢复了。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在北方上课。他成了南北两栖的人物。既可以在云南,又可以到河北。那个年代,火车跑得慢,而且还需要多次换车。颠沛流离之苦,到了他这里却成了大开眼界之福。他从昆明到成都,途径兰州,再过北京,最后到河北。所到之处,他都要到林业部门去转转,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只要是听说有会议,他都会直奔会场。

林业部副部长梁昌武在山西运城主持召开林业会议。突然发现关君蔚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他一下子愣住了。没有邀请他呀。身边的同志告诉梁部长,他从来都是不请自到。没有他的住处,他就住进了资料室。

那时的会议,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也不发什么纪念品,只是认认真真地研究些问题。他赖皮赖脸地蹭会,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情况,触摸林业发展的脉搏。作为一个很讲面子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是为了自己所痴迷的事业,这个脸是拉不下来的。他现在保存下来的那个时代的资料,多数都是通过这个途径收集起来的。

在他看来,科学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干,才可能有所收获。
关君蔚先生在野外摄影


关君蔚院士是我国水土保持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关君蔚培养和造就出了大批水土保持专门科技人才,为中国水土保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49年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林学系和农田水利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增添于河北农学院,由关君蔚主讲。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制订林业专业教学计划时,水土保持已被纳入为重点专业课程之一,关君蔚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继续主讲这门课程。1957年,林业大专院校专业委员会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关君蔚作为主任委员,主持研究并制定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并主持了全国林业大专院校水土保持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工作。1957年,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会议决定,要在高校设立水土保持专业,北京林学院承担了这个创业的任务。关君蔚带领同事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把已经学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林业专业的学生接了过来,又讲授了水土保持工程、治沙、防护林等课,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水土保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和同事们赶编了全国第一本《水土保持学》统编教材,并为全国农林院校培训了第一批主讲水土保持课程的教师。他写的教材《水土保持原理》于1966年出版,1979年重新修订,1989年林业部评为优秀教材。就这样,在林业教育史上,水土保持专业在中国建立起来了,而后又发展成了水土保持系。关君蔚担任了第一任水土保持专业负责人、第一任水土保持系主任。关君蔚所在的系,目前是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学科的博士点。他本人也是全国水土保持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关君蔚先生慈祥的笑容


关君蔚院士科教成果丰硕。他主编了农林院校全国第一部水土保持教材《水土保持学》、高等农林院校教材《水土保持原理》等多部教材和专著,主笔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的有关“水土保持”条目。1985年,他撰写的专著《山区建设和水土保持》获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他还撰写了《生态控制系统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多部著作,关君蔚院士先后发表了《甘肃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林种的调查研究》、《我国防护林的林种和体系》等50多篇论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研究成果“石洪的运动规律及其防治途径的研究”获得了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1983年,为表彰他对水保事业的贡献,国务院全国水土保持协调小组授予他“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1986年,他担任技术顾问的世界百个重大获奖项目之一——“三北”防护林建设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金质奖章。1987年,他的论文《宁夏西吉黄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获中国林学会梁希奖,同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他又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奖章。2001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封全国防沙治沙标兵。2004年获国家林业局首批林业科技重奖。这些荣誉,是对关君蔚院士不懈奋斗的最好褒奖,但比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关君蔚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教界树立学习的榜样,一个献身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榜样。
关君蔚先生在考察


关君蔚院士密切关注我国和世界生态环境变化,为政府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他所总结出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的治理思想,“靠山吃山要养山,要充分挖掘山区土地的多种多样的生产潜力”的建设途径,被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融进了指导山区建设的文件之中。针对黄河断流问题,他和几位院士共同发起“拯救黄河”呼吁活动,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有关部门重视。2004年东南亚发生海啸后,他奋笔疾书递交《我国的红树林和海岸防护林》报告,呼吁为我国万里海疆构筑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屏障,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后,他积极建议、宣传环保,呼吁要结合北京实际办真正的绿色奥运会。2006年,菲律宾发生特大泥石流发生后,连夜写了加强首都山区泥石流防治的建议书,受到了回良玉同志的高度重视,责成北京市有关部门会同关君蔚共商对策。耄耋之年,他依然整日为事业操劳,直到生病住院以前,还坚持参与工作、著书立说。


关君蔚先生在工作
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关君蔚院士没有因为自己是水土保持教育的元老而停止追求。花甲之年,他把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学科理论,与中国的水土保持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生态控制系统工程”新学说,并为研究生开设了这门新课程。他撰写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书,首次在我们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控制理论。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铸造者新的“绿色长城”,实现着绿水长流、青山永驻的理想。
关君蔚先生在学校演讲


对于“study”这个词,常人都译作研究,但在关老的字典里,却成了探索。他说,探索更有冒险精神。小孩子一出生,就是在探索中成长的。只要一探索,就上瘾了,总想超前一步。不管是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他对于大事小事,都有这种探索的精神。自然界繁殖的蝈蝈一年只有一代。人工饲养的就可以两三代。他养的已经繁殖到了第四代,可以全年都听到蝈蝈的叫声了。

已经85岁的老人,却对死没有丝毫的惧怕。对于生死问题他真的置之度外。他说,蝈蝈会死去,人也会死,这是自然规律,怕也不行,不怕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天。

人家都说,“80多岁,院士,早就功成名就了。还图什么,还奋斗个什么。”他说,如果看成是探索,味道就不一样了。探索是无止境的。在探索中,就只剩下事业了,就没有自己了,就可以做到忘我了。


关君蔚先生生前的办公桌
浮生在世一瞬间,老去无影踪,应以探索为怀,
三更灯火五更鸡,超前就是创新。
——关君蔚

本文资料来源:

回忆关老:探究终生——选自《祖国以你为荣》 作者:铁铮

回忆关老:大地的卫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铁铮

回忆关老:关君蔚——选自《北林学者》

回忆关老:怀念关君蔚院士——选自《流金岁月 笔走北林》 作者:印嘉佑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 | 刘安东 杨琳
责任编辑 | 曲炳豪 章孙逊



    关注 北林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