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谝景观】2000年前的《潜伏》,疲秦之计让男主成就万世之功!

 

2200多年前,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一条贯通泾河与洛河、全长300多里的人工引水沟渠开工...



2200多年前,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一条贯通泾河与洛河、全长300多里的人工引水沟渠开工,历时十余年建成,以水工郑国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



郑国渠首遗址保护区界碑
郑国是韩国(都城在今新郑市)人,有意思的是,他的名字和被他的祖国灭掉的国家郑国同名,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卷入了战国末期影响最大的一起间谍案,并在这部战国版的《潜伏》中扮演了绝对的“男一号”。


郑国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的便是韩国,但韩国国力衰弱,无力抗秦。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所谓的“疲秦”之计。

他以水工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然而,郑国渠建成后,灌溉农田可达四万余顷,使秦国的大本营关中平原成为沃野良田,秦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疲秦”之计成了“强秦”之策。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
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
关于郑国渠的渠道,《史记》、《汉书》都记得十分简略,《水经注•沮水注》比较详细一些。根据古书记载和今人实地考查,大体说,它位于北山南麓,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二级阶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东,比降为0.64/00,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便于穿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农田。可见当时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测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
《史记》、《汉书》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其中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郑国渠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称为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其历史地位可与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相比肩呢~~如今,在近十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带里密布着从战国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遗址四十多处,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演变,是我国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馆,在历史上堪称“天下第一渠”,而郑国本人则是名副其实的“水工第一人”。


郑国渠人少景美


    关注 秦住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