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常识(三)

 

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何以这样命名呢?为什么“文”要说而“字”却要解呢?原来“文”和“字”是有区别的。所谓...





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何以这样命名呢?为什么“文”要说而“字”却要解呢?原来“文”和“字”是有区别的。所谓“文”,就是独体字,拆不开,如人、牛、马、羊、豕、犬、木、水、石等等。所有名词基本都是。而“字”却是由几个“文”组成的。譬如,就说这个“字”吧。它就是由宀(mian)和子两个独体的“文”组成的具有新的意义的合体字,意即女人在家中生孩子。故“字”者滋也,也就是滋生的意思。君不见过去门第人家未出女嫁的闺女叫“待字”。由此知道:对于独体的“文”说明其音、其意即可;而对于合体的“字”,却非拆解不可。只有拆解开才能显出其音、其意来。这就是《说文解字》其书命名的由来。



古人都知道:研究书法而不懂“六书”,不读《说文》,无疑是一大缺憾。那么,何谓“六书”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后序中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识=識,此字有两读:Zhi,Shi,此处读zhi)察而见(此字两读:Xian,jian,此处读Xian)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e,qu,意为弯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Xian)指撝(撝音hui,指向也)。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说“六书”就是古人造字的方法。但实际上,前四种才是造字的方法,后两种即转注和假借是使用字的方法,而非造字法。



以下将六书分别讲来。一、指事。许慎原文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两句话,实际等于一句话:一看即知。例字上下,不是一看即知吗?上下古文作丄丅,“一”即地平线;其上、其下之“丨”,即表示地平线之上下之物。一看即清楚。在《说文》中,对指事字没有明显的指明,人们往往与象形字相混淆。然而,仔细研究,二者是有区别的。象形字只象一物,如牛,它只象一头牛,很具体,它不可能既象牛又象马以及别的东西。而指事字却比较抽象,它概括的事物多,地平线之上、之下所有的亊物都能包括在内。近代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对古文字学有独到的研究。他认为,识别指事字有三种方法:即“一增、一减、一相反”。増,即在一个字上增加一笔,如“刃”,在“刀”上增加一画,告诉你刀之刃即在此处。减,即在一个字上减一笔,如月亮之月,减一画即成为夕。相反,即把一个字反过去,而成为与之意义相反的字,如"正"之反即成为"乏";"永"之反即为"派"(去掉氵,与派是同一个字)。爪之反即为仉(音、意均同“掌”。孟子之母即姓仉)用此三法即可识别出《说文》中之指事字。前面讲过了:国学大师章太炎讲过:“指事有三例:一增一省(张按:省即减)一相反。”增、减易于理解。惟“相反”有点费解。今再加以说明。所谓“相反”者,即两字之义正好相反。很明显,既然字形相反,则其义也定然相反。“反正为乏”是引用《左传》(宣公十五年)文“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此言反正之道就是乏绝之道,灭亡之道。这是古人以说字形而显其义的办法,也就是是说,不正即匮乏。二字之义是相背的。至于永字之反即是“派”(此字应去掉氵,因计算机写不去此字,故以派代替之)更好理解。按《说文》,永,水长也。象形(以篆书看)。那么永之反即是细小之水。我们知道,人的血脉很细,"脉"字之右不就是“派”(去掉氵)字吗?(大家如果真想学好文字学,必须阅读《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还有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这是必备书。)


    关注 心印书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