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国家叫“捷克斯洛伐克”:《鼹鼠的故事》

 

鼹鼠的故事,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经典儿童文学,开始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屡次在国内国际获奖,被改编为动画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

北堂萱


鼹鼠的故事,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经典儿童文学,开始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屡次在国内国际获奖,被改编为动画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 这是一部深具自由灵动的生命气息、散发着快乐幽默的童真和意趣的经典作品。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所演绎的既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思想内容轻松,情节生动风趣,曾让所有的孩子和成人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温暖。

捷克艺术家Zdenek Miler
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其作者Zdenek Miler是画家,也是动画片制作家。他的第一部影片《鼹鼠做裤子》1957年首度在意大利威尼斯影展中获得最高奖,并陆续在世界各地十多个国家获奖。《鼹鼠的故事》里几乎没有对白,它之所以能牵动众多大小观众的心,靠的是俏皮轻柔的背景音乐,如水墨丹青般宁静优美的画面,当然最主要的是靠那只又聪明又傻气且心地善良的小鼹鼠。



这个动画系列的所有故事都是在鼹鼠的视角中展开的,而鼹鼠不仅一只小动物,还更像一个纯真、活泼又善良的孩子。之所以该视角易于生态意蕴的生发,是因为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一种天生的依恋,在他们眼里不但万物都有性灵,而且众生也都是平等的。从生发学的角度上说,童年时期的人类何尝不是如此。所以看鼹鼠的生活,听它无邪的笑声,也是在缅怀我们还能够与自然亲近的时代,并想想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的〝绿色素〞该如何得到补充。

《鼹鼠的故事》中有很多情节表现了文明生活的种种〝不自然〞的方面,即人在远离甚至驱逐自然的同时,也背离了本真的生活;在擦拭掉鞋子上所有泥土的同时,也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囚禁在了钢筋水泥之中。《鼹鼠在城市》可以说这种批判的典型。当鼹鼠与刺猬、野兔在森林里快乐地戏耍时传来刺耳的马达声,参天大树成片倒下。广袤的大森林顿时成为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几个小动物在毫无遮挡地雨里难过地哭泣,哭声吸引了正在庆贺的开发商和行政长官的注意。出于同情他们向鼹鼠及伙伴签发了颇有权威的保护令送它们进城。人们为它们按大森林的样子布置了一间舒适的住房。它们快乐极了,可很快发现一切都是假(人工)的:花儿,草丛,鼹鼠的窝都是无法食用、使用的充气玩具。这个充气的自然很快就被戳破了。城市与森林的差别还远不止此:车辆川流不息,空气污浊不堪,而森林则是静谧和洁净的;森林里的物种丰富多彩,各种生物群错落有致,而城市却以工业化的复制为特征——玩具的复制,楼房的复制,人们就在这个千篇一律的世界里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鼹鼠及其伙伴把在森林里的顽皮劲儿带到了城里,给那儿制造了许多麻烦,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它们的恶作剧其实都在试图冲破——虽然是徒劳地——城市对生命体的禁锢:破坏自动扶梯、用香肠堵住所有汽车的排气管,还为了保护一丛野花而掀掉水泥砖。最终,在烟雾弥漫的城市上空飞来三只洁白地耀眼的天鹅,把它们送回了更远处的森林。鼹鼠扔掉了象征城市居住权的保护令。

《鼹鼠在城市》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文明对环境和生命体的反面作用。环境问题的揭露在其他故事中也多有表现,例如《鼹鼠与伙伴们》是一个关于未来能源危机、人们都以牲口拉汽车的梦,然而却非噩梦,因为鼹鼠将人引入了一个与自然狂欢的生活方式,暗示出返回原始也许是生活的另类选择。在《鼹鼠与鹰》中,鼹鼠想在城市里给伤愈的小鹰找一棵可以栖息的树的愿望一再落空:树并非没有,可要么被电锯伐倒了,要么种在楼顶成为人的私产,要么干脆是大树形状的烟囱。

《鼹鼠的故事》大多是在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制作的,那正是捷克高速推进现代化的时期。也许有人会说,在现代化业已基本实现的发达国家里,科学技术已很好地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空气已不像这些故事里所描绘得那样肮脏,森林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诚然,现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解决了不少环境问题,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当今地球的生态环境仍然日趋恶化。这是因为人对自然依然保持着疏离、支配、利用和占有的态度;人对技术的崇信的背后是一种自牛顿和笛卡儿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机械论自然观,〝人们强调的是,如同一颗轨道上的行星或一个齿轮箱中的齿轮,每个物种都在这个巨大的机器中发挥着某种功能。〞可见整个自然也不过是一部〝巨大的机器〞,是可以操纵的。机械论对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人对自然的认识,对人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自然生态乃至人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的弊病的极为重要的根源,而在《鼹鼠和闹钟》里,这个问题以诙谐活泼的形式,以一只闹钟为媒介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闹钟这样一种机械装置,它对鼹鼠生活的改变可以说是机械论论自然观对人的影响的一个缩影。鼹鼠及其小伙伴在捡到闹钟之前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随心所欲地玩耍、吃食、睡觉。然而闹钟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在学会使用闹钟后,鼹鼠反而开始听凭这个小小的齿轮装置的使唤,由它订立了作息制度,被它催促准时而机械地锻炼、工作,起居开始城市化。可以说,鼹鼠以这只闹钟为起点,逐渐被纳入文明的机器之中,并开始脱离原本与大森林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活,而这些转变是在渐进和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不过森林里仍然存在着不屈不挠的反抗者。被闹钟吵得不能安生的猫头鹰忍无可忍之下,趁黑夜把闹钟叼到了属于它的地方——城市,于是森林里一切又恢复了原样,被闹钟折磨得疲惫不堪的鼹鼠及其伙伴又自由自在地在跷跷板上玩耍起来。

闹钟的有无,也许是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的区别的一个标记。我之所以认为《鼹鼠和闹钟》是鼹鼠系列故事中最深刻的一个,还因为闹钟体现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以闹钟为代表的现代的时间特性强调进步、进化、发展,是线性的;而没有闹钟的大森林的生活节奏象征的是一种生态的、循环往复而非线性向前发展的时间观。在这样的观念中,对时光流逝的体察被淡化到漫不经心的程度。主体活动与自然的四季更迭同样周而复始地进行,时间在单纯地流淌而没有进化意义上的价值。这样一来,森林和它的居民的生活图景就有了一种近乎永恒的宁静的田园美。有学者在论述梭罗的《瓦尔登湖》时也赞赏他通过这对自然季节的认同抗拒机械时间:〝这样的写法确定了把自身从时间中赎救出来的可能,肯定了摆脱钟表定义的康科德时间的举动,并迈向自然时间,即生命的季节性轮回。〞从此意义上说,鼹鼠对闹钟的得而复失象征了由机械世界向自然世界的回归。

其他类似体现文明产品对自然的突兀的还有不少。在《鼹鼠与音乐》中,收音机所播放的音乐打破了自然音乐的和谐,接着随着电池的耗尽,收音机音乐给鼹鼠带来的短暂欢娱也宣告终结,而鸟鸣、蛙鸣的合奏的自然的天籁之声却能常相陪伴。不过,我们看到在鼹鼠的视角中,文明和自然并非不可以调和的。鼹鼠没有对工业社会的产品采取拒斥的态度。在我们所能看到31个故事中,标题以〝鼹鼠与××〞模式出现的有23个,其中的××大多为留声机、推土机、小汽车、火箭等工业产品。鼹鼠对这些文明产物的兴趣,表明了它作为文明与自然之间的连接点的身份,也表明文明与自然并非是对立的。在《鼹鼠与留声机》中,鼹鼠采撷森林里各种动听的声音制成了唱片,这暗示出艺术来源于自然,文明脱离不了自然的深刻含义。当今最为〝绿色〞的生态学,便是要解构主客二分、对立的传统思维,建立一种有机的、普遍联系的整体观。我想《鼹鼠的故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图解了这样的生态观。

当代的许多卡通片以搞笑、无聊的恶作剧甚至是暴力、色情等高强度的视觉轰炸来取悦低龄观众,例如迪斯尼的动画系列虽然有很多是通过小动物来表现惩恶扬善主题的,但显然其间充斥着极为夸张的暴力行为,我们看到的是无休止的搏斗而没有和平的希望,谁又能说这其中不无美式的处理国际争端的典型手法呢。而像《鼹鼠的故事》这样既具有优美的画面,又有深刻的内涵,既轻松幽默,又不乏温情与人道的精品着实不多,特别难能的是其中所洋溢着的快乐的生命意趣以及不时所迸发的生态思想的火花,使之不仅长盛不衰,而且也吸引了许多成人的目光。鼹鼠体现的是博爱、善良的〝和〞的精神,而〝和〞是贯穿于生态文化乃至今后文化生态建构的关键词。因此,我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具有良好的自然-文化生态学启示作用的绿色卡通经典。

 

北 堂 萱

文化小品
资源共享
愚人自娱
寓教于乐

扫码关注微信号


    关注 北堂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