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中国情缘】“我有足够的理由爱中国”

 

公众微信推荐老照片:lzpgs268;老歌回放:lge268;小人书:xrs268;开心果:kxg268...






来源:新华国际 2011年03月08日



2010年5月10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77岁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先生亮相上海世博园波黑国家馆。

曾在中国红极一时

一提起“瓦尔特”,大凡3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会知道。拍摄于1972年的一部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被引进国内后,这个名字便响彻中国的大江南北。虽然除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的南斯拉夫电影还有《桥》、《奈雷特瓦河之战》、《苏捷斯卡战役》和《夜袭机场》等诸多优秀作品,但真正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还是只有一个名字“瓦尔特”。可以说,“瓦尔特”就是南斯拉夫电影在中国的代名词。

回想起自己当年在中国的知名度,老“瓦尔特”至今仍然很是自得。他对记者说道:“我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上海,夸张地说,恨不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我真人长什么样。”

说“瓦尔特”在中国有名,这一点塞尔维亚人都知道。记者2009年刚到贝尔格莱德赴任时去医院体检,排队时有个当地小伙子看我是中国人,就跟我攀谈起来。“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认识吧?”他问我。看我没什么反应,他赶紧说:“瓦尔特!”

“知道,知道,当然知道,”我连声说。小伙子很是得意:“你肯定知道的,他在你们中国可是最知名的外国演员了!”的确是,在中国,“瓦尔特”太出名了,大家反而不记得这位演员的名字叫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更不知道巴塔只是其艺名,他本名其实叫韦利米尔。

“大概90%的中国观众其实都不知道我的真名,他们只知道我叫瓦尔特,”巴塔在接受采访时也这么对记者说。

其实,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并不是仅仅因为扮演了瓦尔特而在中国红极一时,在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他同样是一位高产而优秀的艺术家。

巴塔1933年6月出生在贝尔格莱德东南约50公里处的一个小镇科拉契察。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毕业后从事话剧工作,此后逐步跨入影坛并成为红星。在迄今为止的55年银幕生涯中,巴塔总共出演了300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时代的作品。这一数字在南斯拉夫无人能及,因而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影视明星。1965年、1967年和1972年,他三度荣获南斯拉夫最佳男演员奖。即使是在南斯拉夫解体后,他的艺术成就仍然得到认可,并于1993年获得“终身成就奖”。就在去年,巴塔的荣誉簿上又添上了一项“金印章”奖,获奖原因是其创纪录的扮演角色数目。



连环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书封面

风趣幽默爱讲笑话

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面对中国记者,巴塔仍是十分健谈。从南斯拉夫游击队电影到访问中国的轶事,记者只是问一句,他就会说上好几分钟,而且期间还不时会插上一两个笑话。

在对记者谈到南斯拉夫游击队电影的影响时,巴塔说道:“我们的民族解放战争电影,或者说游击队电影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一种类似《奈雷特瓦河之战》和《苏捷斯卡战役》,极度追求真实感,故事几乎是重演二战时的真实战斗场面,影片中的主角会打仗,也会生病。”

巴塔举例说:“《奈雷特瓦河之战》在波黑的崇山峻岭中足足拍了16个月,期间连参加电影摄制的士兵都因服役期满而换了一拨人。那些可都是真的南斯拉夫人民军战士啊!那么多的飞机、坦克和大炮投入到摄制工作中,然后又真的把它们扔进河里,连美国人都拍不出那样的电影来。”

“然后就是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为代表的另一种类型的游击队电影。在这些电影里,主人公身手不凡,不受伤、打不死,甚至也不会生病。事实证明,老百姓更喜欢这种刀枪不入的"无敌英雄"。在有些电影里,从头到尾我别的啥也没干,就是在杀德国人。”巴塔笑着说道。

尽管巴塔凭借着这些电影红极一时并获奖无数,但这类“漫画式的游击队电影”在南斯拉夫时代其实饱受影评家们的诟病,被认为艺术价值不够高。

巴塔说:“在前南斯拉夫时代,很多电影评论家一味地贬低这类影片的艺术价值。倒是在遥远的中国,人们非常喜欢这些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并对这些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有人测算,在迄今为止的近40年时间里,大约有近百亿人次的中国观众欣赏过这些游击队电影。”

“在电影里,我破坏了德国纳粹的很多作战计划,打死了无数的德国鬼子,所以希特勒在临死前曾经留下遗嘱干掉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当天的首映式上,巴塔再次对现场观众讲了一遍自己的这个经典笑话,效果依旧很好,全场观众哈哈大笑。

巴塔的诙谐幽默是出了名的,当天播映的影片中就有一段关于巴塔和铁托的故事。讲述者在影片中说道,当年铁托在世的时候很喜欢巴塔的电影,也很喜欢巴塔本人。有一次,巴塔对铁托说:“总统同志,您的房子可真不错啊。”铁托回答:“不,那不是我个人的,那是国家财产。”巴塔马上回应说:“国家财产?那就是说我也可以在夏天带着我妻子来这里度假啦?”

热爱中国情真意切

巴塔的幽默令人印象深刻,但更打动记者的,是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这种感情自然、真诚,由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讲出口来,更显得可信、深刻。

“中国给我留下的印象太丰富多彩了。中国人给予过我很多,我也愿意为他们做更多的事。”巴塔说道。

巴塔对记者说,每次有中国代表团来贝尔格莱德访问,只要他在,都会尽力参与接待。

“因为我把中国人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如今我在写书和制作一些纪录片,有时候中国朋友会感兴趣并问我价格,但我不会跟他们提钱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和为我所做过的,是无价的。”

他看着记者动情地说:“我有足够的理由去爱中国。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我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是规定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的,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

巴塔说他先后已经访问过中国十多次,“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

“我和中国的情缘起始于38年前,虽然这份情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衰减,但仍然有很多中国人记得瓦尔特,还在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如今的“瓦尔特”已经英雄迟暮,但他对于自己的衰老坦然接受,并再一次开起了玩笑。

“有一次,一个中国代表团到贝尔格莱德访问,翻译给代表团团长介绍说"这就是瓦尔特"。当时那位团长看了看我,然后做出奇怪的表情挥了挥手。我问翻译那是什么意思。她问过团长后告诉我,团长说,他从来没有想过瓦尔特也会变老。”

“刚才我说过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上百万人上街来看我。后来,我又去过中国十多次。前两年有一次去是参加一个有关马其顿电影的活动,居然没人注意到我。

这样倒也好,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头散步了,反正没人会认出我来。”

赞叹中国发展成就

除了功成名就的电影演员,巴塔还有另一重身份政治家。从1990年起,巴塔当选议员,投身政界。近些年来,巴塔作为塞尔维亚议会议员,一直在政治舞台上很活跃。2002年8月,巴塔还被推举参加塞尔维亚总统竞选。虽然最后不出众人和他自己所料地以失败告终,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塞尔维亚人喜欢演员巴塔,而不是总统巴塔,“只有让广大中国观众参与投票”,“瓦尔特”才会有机会当选。

从一名政治家的角度,巴塔依然对中国情有独钟,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大为赞叹。

30多年前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朵奇葩,人民生活水平之高几乎让每一个去过那里的中国人都惊讶不已。但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反过来成了塞尔维亚和其他很多国家的学习榜样,在塞尔维亚被称为“未来的国度”。

谈到这段世事变迁,作为亲历者的巴塔情不自禁地感叹:“中国真的已经进入了未来,或者说正迈着大步走向未来。我们塞尔维亚人或许都没有能完全理解中国在科学、文化和经济上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都无法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我们却消解了自己的潜力。”

道别时,老“瓦尔特”挥挥手,又说了句中国式的笑话:“代我向中国人民问好。”


    关注 老电影里的那些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