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两部电影就征服了整个中国,他是一代老炮

 

1文|二卯一丁○维里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1933-2016)维里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塞...

1
文 | 二卯一丁




维里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1933-2016)

维里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塞尔维亚及前南斯拉夫最具盛名的演员之一,他不仅是当地最多产的演员,同时在中国也有极高的知名度。周一(当地时间23日),据当地媒体报道,日沃伊诺维奇在饱受了多年病痛的折磨之后,于上周日晚在贝尔格莱德的一家医院内逝世,享年83岁。

塞尔维亚主流媒体对日沃伊诺维奇致以慰问,将这位伟大的演员称为“传奇”。 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总统在得知这一噩耗后说:“很难想象伟大如巴塔,最终也陨落似凡人。

日沃伊诺维奇剩余1933年6月5日,诞于南斯拉夫(后来的塞尔维亚)姆拉代诺瓦茨镇旁一个叫Koracica的小村庄。

在尼什和诺维萨德的表演学院毕业后,他到贝尔格莱德的戏剧学院继续进行学习。

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戏院工作了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成为一名全职的电影演员。

他的银幕处女作是1955年诺瓦科维奇拉多什执导的《库巴拉之歌》,随后在维尔伊科•布拉吉的电影《没有时间表的列车》中首次担当重要角色。

日沃伊诺维奇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派人物,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都可以自由转换、拿捏自如。

他一生之中出演了超过340部的电影,并于1993年被授予斯拉维卡终生成就奖。在日沃伊诺维奇的所有电影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动作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上映时的海报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1972年上映,是南斯拉夫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对整个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电影工业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 
 时长:2分14秒 


除了在本国大获成功,这部电影在中国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由于政治正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为能够在当时的中国上映的极少数的外国电影之一,让当时的中国人民得以一瞥外面的世界。

这部电影在当时的中国积累了上百万的观影人数,日沃伊诺维奇也因此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外国明星。



“瓦尔特”啤酒

这部电影如此炙手可热,以至于商家将中国的一种啤酒命名为“瓦尔特”。 日沃伊诺维奇还时不时出现在在中国的广告牌上,甚至被给予了中国国籍。他每次访问中国,都会有人山人海的中国群众迎接他。

1975年,日沃伊诺维奇主演了另一部战争片《桥》(拍摄于1969年)在中国上映,同样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该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风靡全国传唱至今。瓦尔特的英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中国影迷的记忆中。

《桥》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改编自意大利民歌
 片长:2分50秒 


多年以后,中国的投资商在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上修建大桥时,日沃伊诺维奇还亲自前往向修桥的中国工人致以亲切的问候。









日沃伊诺维奇与克罗地亚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亲密的友谊同样为人称道,但在1991年,随着克罗地亚脱离南斯拉夫,他德沃尔尼克都在一系列公开信件中表明与对方断绝关系,这段友谊的终结某种程度上也象征了国家的分裂。2006年,两人在斯普利特和贝尔格莱德两地通过视频通话在电视上重归于好。



“在最近的几年我们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仇恨了”, 日沃伊诺维奇说。

“只不过是一场误会”, 德沃尔尼克补充道。

除了在电影上的成就之外,日沃伊诺维奇在政界也颇有建树。在多党制被引入塞尔维亚之后,在2002年他作为米洛舍维奇党的候选人参加了塞尔维亚的总统竞选,但在首轮便被淘汰了。
2
文 | 光膀子大婶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搞文艺(ID:art-up)


日沃伊诺维奇,一个充满陌生感的名字。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几代人来说,我们更习惯于叫他瓦尔特同志。事实上,在我们的印象中,瓦尔特同志仅止属于一座城市——萨拉热窝。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摄制完成,1973年由北影厂译制引入中国。此后风靡数十年,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瓦尔特与萨拉热窝,二位一体,不可分割。正如片尾那个德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所说的,“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它,就是瓦尔特。”



在那个文艺市场被八部样板戏统治的年代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中国人突然睁大了双眼,如沐春风。

从此以后,瓦尔特的勾拳,吉斯的卡宾枪,钟表匠在德国注视下从容走向女儿尸体的决绝,和冯•迪特里施上校的那句名言:“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成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图腾。



电影中的三巨头:吉斯、苏里、瓦尔特

没有夸张,老炮儿们当年对于瓦尔特的迷恋,一如今天的粉丝们对于宋仲基的痴狂。

不必讳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崇拜什么样的偶像,一如被什么样的食粮喂养。

和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宋仲基相比,瓦尔特是粗糙、冷峻和生硬的。只是父辈们会这样告诉他们的下一代,当年瓦尔特是怎样让同样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唐国强相形见绌。



瓦尔特同志

当年的南斯拉夫,就是一代人想象中的美好异邦: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是反法西斯的战友,那里盛产瓦尔特同志这样的硬汉,那里是长驻在一个时代长卷中的精神家园。

然而时光流转,当年我们眼中英雄的南斯拉夫,在变迁的世事中饱经战乱,分崩离析。英雄主义被离散解构,国家精神在动荡中消解,一切正如今天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地下》传达的那样:回望这个民族的成长史,更多的感慨在于荒诞、悲怆和感伤。



时间会披露真相,然而情结却根深蒂固。重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每个人都会感知它的幼稚、虚妄和程式化、脸谱化,但作为一代人,他们只会牢记住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让他们血脉贲张的瓦尔特同志。

必须承认,相比于历史真相和文艺本质,青春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别了,瓦尔特同志。连同《桥》、《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这些曾让一代人在样板戏之外,呼吸到异域空气的老电影,至少它们让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至于贫瘠得一无所有。



别了,日沃伊诺维奇。想想只有他曾主演的《桥》中那首主题曲,才配得上送别一代偶像、一段记忆的英雄主义挽歌:“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E/N/D

电影是一场危险的奇遇

冷门佳片|蓝光洗牌|迷影资讯|优质字幕

喜欢我们的内容

欢迎分享分享到你的朋友圈

好东西就不要自己兜着要祸害更多人


    关注 奇遇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