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结束,「金棕榈」出炉了!然而并不值得庆祝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出炉!...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奇 遇 电 影 (ID:cinematik)

第70届戛纳电影节完整获奖名单- 金  棕  榈  奖 -

自由广场 The Square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 评  审  团  大  奖 -

无爱可诉 Нелюбовь

导演: 安德烈·萨金塞夫(俄罗斯)



- 最  佳  导  演 -

牡丹花下 The Beguiled

索菲亚·科波拉(美国)



- 最  佳  编  剧 -

(双簧)

圣鹿之死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欧格斯·兰斯莫斯(美国)+

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导演: 琳恩·拉姆塞(英国)

- 最  佳  女  演  员 -

凭空而来 Aus dem Nichts

黛安·克鲁格(德国)



- 最  佳  男  演  员 -

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杰昆·菲尼克斯

- 评  审  团  大  奖 -

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导演: 罗宾·坎皮略(法国)



- 金  摄  影  机  -

年轻女子(Jeune femme)导演: Léonor Séraille(法国)



- 最  佳  短  片  金  棕  榈  奖 -

小城二月

(中国·邱阳)



- 戛  纳  70  周  年  奖 -

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社 长 按 :

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终于降下帷幕了,在这短短十多天里,要特别感谢全程帮我们看片撸稿的胤祥和秋䒕墨。

小墨她给我们写了很长时间的稿子,特别是今年柏林期间,开始了我们第一次的电影节报道合作。我和小墨素未谋面(她微博头像是只熊,所以我们也管她叫小熊),只知道她辗转在好多国家读书、写剧本。小墨说她很怂,像看完《路过未来》之后她写了批评的文章,语气很重,她问我说“要不就别发了?怕给你们增添麻烦”…后来当然我发表了。

小墨在戛纳的每天不是在看片就是在看片的路上,看完好的会忍不住立刻在微信里跟我分享。相比有些朋友去戛纳就是去混场子,小墨是真爱电影。对于今年的选片她基本上是一路吐槽,所以在电影节结束之后,我请她尽情吐槽一番。当然你也可以去通过下面这篇文章感受一下戛纳70年的氛围。

就这样。晚安,戛纳。

  文 _ 秋 䒕 墨  
  编 辑 _ 鲸 鱼  


第70周年的戛纳电影节终于落下了帷幕。

此时,我对金棕榈的归属没有任何兴奋。

这届电影节,披上了太多商业的裘皮。而我并没有心怀天下的扇柄,能去挑开这一席浮华。

每天都要被无数人合影的70周年大牌匾
本来,在坚持以艺术性为最高旨意的三大电影节里,戛纳可以算是其中之最。

第55届的《钢琴家》,第59届的《风吹麦浪》,第62届的《白丝带》,第67届的《冬眠》,以及去年那部《我是布莱克》,都是杰出的电影作品。

单纯拎出主竞赛单元的影片,金棕榈的奖项都会吸引很多有能力的竞争者角逐。

夜晚的德彪西
然而,今年不知道是因为70周年特别庆典还是怎样,戛纳“特选”出来这些片子,体现出一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品味。

或许是因为戛纳已经日渐商业化、社交化了?纵览主竞赛单元,我仿佛在目睹一片菜市场般的狼藉。

隔壁的一种关注单元,更像海鲜市场一样骚乱腥臭。

零星冒出来的几部好片子,相比之下真如神赐的天鹅肉。要捧在手里抱在怀中,生怕跌落在地,脏了半分半毫。

我心目中德彪西最美的样子
可以说,今年的戛纳影片基本上就是移民主题的大卖场。剩余摊位则多由华丽的高配置商业片霸占。

人们来看电影,是为了走红毯。有卢米埃尔的场次那就绝不去德彪西。

只见俊男靓女们在红毯的台阶上自拍,摆秀,有的甚至还练起了台步,丝毫不在意后面无法前行的队伍。

红毯上的人们在拍照,下面观看的人们在拍红毯
对明星来说,每天的红毯场,更是他们卖力走秀,让粉丝疯狂的时刻。

阿涅斯•瓦尔达应该颁发一个戛纳全勤奖,
老奶奶几乎年年现身


即使是没有票的观众,也早早来到卢米埃尔厅前排队。

有的人还搬了梯子过来占座。每个梯子上都写着名字。如此一来,等到了时间,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你:“这个位置是我的,上面有我的名字。”

下午便摆在红毯区外,为晚上的
红毯场早早占座的梯子们


而在电影区这边,最诚挚的电影观众,怕是只有每天早上7点就在门口排队的老爷爷、老奶奶。那些穿着西装礼服,围绕在出口处,举着“求某某某电影票”的影迷朋友,则令人心酸。

早场排队的人们
某天,我遇到一个挂着白卡的爷爷(白卡啊!大早上的,我盯着人家的牌子看了好久)。我实在忍不住,和他搭讪说,“真羡慕您,可以不用排队。”

爷爷告诉我,他喜欢早点进去。

“坐在影厅里就是活在电影里,我想多在电影里呆一会”。

黄金场排队的人们
媒体们大多忙于采访和写稿,即便是看片,也多半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而来。

等待发布会的这位摄像师,据说也是
门口排了一个小时才占到这个位置


他们坐在我的旁边,跟我说,“开始了就叫我起来。”然后就闭目而眠!真的是秒睡!

想来他们都是一场发布会接着一场发布会的赶,或一场采访接着一场采访的追。所以,即使是看电影的过程中,这些人都在奋笔疾书。

而影片一结束,还未等credit出现,他们就立即抽身离去。

《凭空而来》那场,坐在我右面的辛苦的记者们
但我理解他们也心疼他们。毕竟对于媒体来说,即便他们有想要看的片,也实在无力抽出哪怕两个小时的时间享受。

每天晚上媒体中心关闭以后,仍有很多
记者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奋力敲字


电影区远不是戛纳电影节中最热闹的一角。今年戛纳真正的主角,是另一边的各国国家馆。

我明白,如今人们来戛纳,多是为了商务社交。这原本也是电影节提供的一种功能。白天,在美国馆,中国馆,法国馆等等,都有各种各样的官方活动。

我很喜欢的戛纳官方短片学术讲座,可是为了想看的片,一个都没去成
这些活动,有的是很受用的大师学术分享,有的则是相当俗套的XX公司战略讲座。

但不论主题是什么,下面的听众大多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换名片,扫二维码,或者商量着着晚上几点去哪里party上面。

飘扬着各国国旗的国家馆
当然,每个电影节都会有party的。

不论是在柏林还是在威尼斯,中国之夜、台湾之夜都是例行举办的晚宴活动。

电影人借此机会互相交流也是好事,可当这种交流变成了由商业主导,本应被视为中心的电影本身就逐渐被淡忘了。

这是网上盗来的图…毕竟我这头不会社交的熊并不care此类活动
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经常有老外跑来问我,你们今晚有什么晚宴?

他们都知道中国有钱,所以都想来中国找钱。中国爸爸们的名声更是享誉海外。

但我的回复大多都是不知道。

别误会,我是真的不知道。相比晚宴,我每天都有太多片子想看,一天排下来连吃饭都顾不上。

这是我一开始的理想排片,后来发现我想多了
渐渐的,有华人朋友从伦敦专门跑来戛纳玩,就只为了参加活动,“多认识人”。

一个姑娘和我说,这些片,以后都会有资源的,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脉,只有在戛纳这个节骨眼上才有。

我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并依旧很怂的跑去了影厅。

我不反对party,也很支持这些馆的活动。实际上,有些活动真的办的很棒。

可是,当大把大把的party掩埋了电影的艺术价值,这个原本纯粹的地方,就会受到杂质的污染。

酒精、酒精和酒精
70周年的噱头,可能的确导致今年来戛纳的人比往年多出许多。与此同时,戛纳的选片质量下降,party的数量却反升。

也许今年的戛纳更适合商人来谈生意吧。想安心看电影的人,还是别来为好。

抱歉…我又脸盲了
来戛纳的人,总喜欢拿戛纳和柏林、威尼斯、多伦多,圣丹斯和东京的电影节相比。

柏林的片子更政治化、社会化,威尼斯的电影走的是文艺先锋的路子,其他影展的很多片子则剑指奥斯卡。

但不管怎样,人们嘴边离不开的总是电影。为电影而生,为电影而死,电影是无数参展人灵魂的一部分。

午夜场的片子几乎还能满场,熊见了是有些感动的
话说回来,之所以想写这篇,是因为我在看到《凭空而来》之前,一直感伤于没有遇到好片子。

想我每天满怀期待的起床,却要承受被一部接一部片子喷一脸翔的落差。几天戛纳跑下来,我除了郁闷再无其他感受。

而当我心灰意冷地发推问到,“好片子在哪里”时,下面的回复都是“晚上来喝么”。

甚至就在我在媒体中心的电脑室敲下这些字的时候,身边还有无数挂着市场临时证纸片的人们,像旅行团一样来回参观,指指点点。

刚还有人跑来看我在写什么。

终于回归一片宁静的HP Press Centre
比起主竞赛和一种关注单元,今年我可能更偏爱隔壁的导演双周单元。在那里,赵婷的《骑士》拿下了单元最大奖项——艺术电影奖。

赵婷的《骑士》,讲了一个美国年轻牛仔的故事
短片单元的片子,相比很多长片更加扎实淳厚。电影基石单元获奖的那部伊朗影片,更是怎么看都像一个专业团队的大手笔。

所以,在戛纳短片角的图书馆里,在图书馆小隔间的电脑上,我才仿佛真的感受到戛纳那份属于电影的最纯粹的气息。

而一旦我走出这个小角落,走到人来人往的电影大厅,就只能看到金樽交错的人们,如在卖场里一样笑颜扬欢。

大概也能不怪他们吧。

也许戛纳已经变成大卖场了,摆卖各式各样,只是我还不愿承认罢了。

川流不息的电影大厅
我心目中宁静安然的一片戛纳蓝天



    关注 奇遇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