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老式照像馆

 

图、文/白夜照相馆▲白夜照像馆创办人:杨威(左)和王旭(右)白夜照相馆的创办,起源于创办人杨威和王旭各自的...



图、文/白夜照相馆



▲ 白夜照像馆创办人:杨威(左)和王旭(右)

白夜照相馆的创办,起源于创办人杨威和王旭各自的爱好以及他们对老式照相馆的兴趣。杨威是一个老照片收藏与研究者,他的收藏视角有点特别,更关注“照相馆”中拍摄的照片,而不是名家作品。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这类照片约有两万张,包括从晚清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一切在中国各地的照相馆里拍摄的照片。

王旭则是老相机的收藏者,他的藏品有不少在摄影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镜头和相机。虽然这些设备珍贵且价格不菲,但他并不希望将这些设备束之高阁。

王旭更愿意让自己收藏的老相机再次“活”起来——使用这些有百年历史的老设备去拍摄照片。

二人将各自的兴趣和擅长加以合作,于是便诞生了白夜照相馆。

目前白夜照相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向公众开放的摄影棚,另一部分是存放收藏和研究技术的后台。他们希望建设一个博物馆式的摄影工作室,让来到这里的人不仅可以拍照,也可以了解到一部关于“照相馆”的历史。



▲ 白夜照相馆创办人杨威(后排左)、王旭(后排右)和庄老师夫妇的黑白合影。



▲ 庄乾滨老先生和夫人在白夜照相馆的合影。

庄老师是大连照相业的前辈,是传统手工上色照片和传统手工修复照片的专家,也是白夜照相馆的特约艺术顾问。这张全家福是使用数字相机拍摄并模拟传统手工上色进行后期修图。



▲ 这张照片所采用的布景源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大新照相馆”,典型的民国时期家庭内景样式,是根据我们收藏的一张大新照相馆的全家合影而重新手绘而来。



▲ 这是五口之家的全家福合影,传统的留影更讲究长幼有序,所以我们拍摄时采取了长者坐,晚辈站的布局,孙辈宝宝在奶奶怀中。



▲ 这是白夜照相馆在2014年底拍摄的团队合影,前面的小朋友叫“小核桃”,小核桃是白夜照相馆的同龄人,与白夜照相馆在同年出生(2013年),于是他成为了白夜照相馆的“代言人”。我们希望我们拍摄的照片在继承以往拍摄时的仪式感的同时再增加一定的趣味性,于是便有了这不同以往的白夜团队合影。





▲ 不同动作组合形式的全家福。拍摄时我们会根据人物关系,服装颜色,高矮胖瘦等因素来考虑构图和道具的布置。另外拍摄时还需十分注意人物的动作与细节。



▲ 一家三口的合影,夫妻二人端坐,孩子在妈妈怀中,身着长衫马褂的爸爸四平八稳的坐姿是过去照相馆里拍照的典型合影动作,最终成片做了手工上色的处理。







▲ 这对双胞胎小姐妹和他们的父母拍摄的全家福采用了以往照相馆常常使用的“虚光”效果,过去这种效果是在暗房后期冲洗时经过遮挡等动作制作完成的,今天,我们使用photoshop后期得到这种画面更加方便快捷。

关于“白夜”

作品以黑白风格为主,“白夜”二字巧妙地包含了黑白两层含义。此外,“白夜”这个名字非常富有诗意,有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的感觉,就好像我们要做的这个事情,既是一个事业也是我们的理想。

重建老式照相馆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承载无数人家庭和个体记忆的照相馆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无数婚纱影楼和摄影工作室已经再也不拍或者拍摄不出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质朴的黑白照片。我们希望通过重建一家老式照相馆为今天的人们提供这样一个场所:能够在这里重拾照相馆所带给个人和家庭的那份温情,以及得到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性的留影。

服装和道具

我们使用的服装、道具大部分都是货真价实的旧物,使用的布景全部是根据我们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老照片手绘而来。

常用器材

目前白夜照相馆使用的摄影设备主要分为数字器材和传统器材两类。现代的数字相机用起来方便快捷并且使成本大大降低了,后期可以调整的余地也较大,比较多的应用在日常的拍摄中。

对于选择胶片拍摄的客户,我们会使用到我们的传统器材,我们会根据拍摄的需要选择使用沙慕尼品牌的不同尺寸的大画幅机身配合古董镜头,以达到更加原汁原味的复古效果。我们使用的胶片相机、镜头有沙慕尼8x10、8x20英寸木机,Dallmeyer 3B Petzval镜头(19世纪中后期生产,英国),HermagisObjectif Portrait No.6 Petzval镜头(1907年生产,法国)等。


    关注 人像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