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煤炭说再见

 

再见,煤炭时代来源《解放日报》2015年12月26日05最后的工作日结束了。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8日...

再见,煤炭时代




来源《解放日报》2015年12月26日05

最后的工作日结束了。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8日,是凯灵利煤矿——英国最后一个深层煤矿,位于伦敦以北320公里北约克郡——经营的最后一天,煤矿工人交接班。穿着橙色工作服的矿工们,走出深达800米的矿井,一起合影,拥抱,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矿工生涯作最后的道别。面对采访,有人还能面带微笑侃侃而谈,或是从自己最后一次挖出来的煤矿石上切下一块,以为纪念;有人已是热泪盈眶,不住地擦拭着眼睛。

这于英国而言,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对在此工作的450名矿工而言,却是真真切切地失去了一份工作甚至更多,尤其是在圣诞节前夕。矿工麦克康纳彻表示:“这里的人们悲痛欲绝,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手足情谊。”这份手足情谊维系着矿工们单调枯燥的生活,他们一起运动,一起泡吧。矿工阿特金森告诉记者,他从学校一毕业就来这里工作,如今已经57岁了。“我原来只打算在这里工作半年,赚上点钱,但是不久,我喜欢上了工人间的友情。”如今凯灵利煤矿关闭了,他觉得“深受伤害”。矿工费伦说,在矿井下面,他们互相照看对方,等到下班后还会互相搓背,洗去一天的灰尘。麦克康纳彻总结道:“这是一份体面而光荣的工作,我会怀念它的,不仅想念工作本身,更会记挂那些与我共事的人们。”英国矿工联合会会长基思·波尔森也略带伤感地说:“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相互间握手道别,也许将来他们就再也见不到彼此了。”

为何这么执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如果能够脱离矿工生涯,也许是个挺不错的选择。可是矿工们不这样觉得。1965年4月开工的凯灵利煤矿,至今已有整整50年的历史,最多时曾有3000名矿工在这里工作。在这个被称为“大K”的矿区,生活着大量的矿工家庭。矿工们觉得,矿区是一个关系紧密的社区,人人为此感到自豪,而从业者也多数是世世代代的矿工,父一辈、子一辈地在这里生活工作,真正有一种把煤矿当作了家的感觉,那份情意自然难以割舍。煤矿的关闭将直接导致这些家庭的经济来源中断。谈及未来,费伦表示会开一家三明治店,但这样的生活将与过去完全不同。英国《卫报》则直言,对于已经年纪不小且大半辈子都在井下工作的矿工来说,找到下一份工作难度并不小。BBC也借矿工之口道出了这一点,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其它工作技能。为了保住凯灵利煤矿,他们努力了两年。寻找新的投资者?失败了。由工人全面收购?也失败了。申请欧盟的援助?还是失败了。

为何关闭?据BBC报道,英国政府关闭凯灵利煤矿的理由是,这里已经“不再值得花费”财力了。对此,失业的当事人表示不满。劳恩斯说,这里依然有大量的煤矿可以开采,从哥伦比亚进口煤矿实在是得不偿失。基思·波尔森更是直接:“放弃一处可盈利且拥有技术娴熟员工队伍的矿区,这种做法绝对是令人发狂的。”在英国矿工联合会的官网上,最后的矿井“因商业原因而关闭”的大标语依然触目。对此,特里·麦卡利斯特的解释是,英国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煤炭开采难度较大费用较高,另一方面矿主资产规模小、负债高的现状也加大了开采难度。对英国政府而言,国外煤矿丰富的储藏和低廉的价格更为诱人。

改变,并非猝不及防。煤炭开采的不景气固然是凯灵利煤矿关闭的直接原因,但放到英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煤炭是近代工业的粮食,英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境内异常丰富的煤炭储量的支撑。1846年,英国煤炭产量就已经达到4400万吨,成为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那些建立于燃煤基础上的工厂里,高耸入云的烟囱和机器隆隆的轰鸣声,曾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工业时代的象征。1913年,英国国内煤炭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92亿吨。然而,1952年,伦敦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持续5天的毒雾事件:由于燃煤造成的空气重度污染,造成了大批伦敦居民呼吸困难,逾4000人死于此次事件。此后,英国下定决心“壮士断腕”,减少煤炭使用,在城镇划设“烟雾控制区”,规定区域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而随后不久在北海连续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也有力地推动了英国使用更为清洁廉价的替代能源。此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英国陆续建设了19个大型核电反应堆。近20年来,气候变化引起极大关注。一方面,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高碳燃料的燃烧加剧了气候变化,这导致对煤炭的使用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在《卫报》的一则报道上,一位矿主如此抱怨,虽然他们也不打算关掉煤矿,但“欧洲环境法规要求显著减少硫和氮氧化物等的排放,而外国进口的煤炭正是含有更少量的此类杂质”。而另一方面,尽管使用碳捕获和碳存储技术可以成功地清洁使用煤炭,但是高昂的成本使得研究缺乏公共资金的帮助。

从进口替代到产业升级。近年来,英国的煤炭产量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进口量却在逐步上升。从2003年起,英国的煤炭进口量就超过了本国的产出量。2014年,进口煤炭占英国国内总消费记录的84%,这一数据在1995年仅有21%。同时,矿工人数则与日俱减。矿业曾为英国提供了超过4%的工作岗位,而如今仅数百人在露天煤矿工作。在海外低成本竞争对手和国内不断兴起的替代能源的双重打击下,煤炭行业在英国日趋衰落,彻底告别煤炭只是时间问题。按照英国政府宣布的计划,到2025年,英国将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这也意味着英国届时将真正告别煤矿,彻底转入“后煤炭经济”。

美国亦如此。2014年1月14日,美第二大煤炭生产商阿奇煤炭公司向美国密苏里州东区地方破产法院请求债权人保护。4月13日,由于煤炭价格巨幅下挫,无力偿还因业务扩张而欠下巨额债务,美国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也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讨论的问题
1、你认为,推动英国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是什么?

2、你认为,政府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关注 官员激励与治理绩效工作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