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神秘面纱 看他如何“野蛮生长”进入世界500强(上)

 

魏桥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外界最读不懂的是,它涉足的纺织业、火电、铝业都不景气,甚至连续多年行业性亏损!这种产业不振的大背景下,魏桥何以实现几何式增长?一个卖毛巾的小厂如何用不到30年杀入世界500强,创始人张士平的经营哲学是什么?...

点击上方“品牌故事频道”关注我们
欢迎在公众号中回复
对本期品牌故事和企业家的看法或观点
留言被播读者
将有机会获得节目为您送出的
♡ 精美图书一本♡
|品牌改变生活方式 • 品牌代表生活态度|
合作邮箱:541000351@qq.com
导读
说到全球最引人关注的财经排行榜,莫过于世界品牌500强。尽管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山东的民营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在此榜单上的表现依然抢眼,与之伴随的是神秘的张士平家族继续引领“山东首富”。
♫ 点击下面的节目音频,有更丰富的素材哟♫
▼▼▼



披着神秘外衣的世界500强企业



魏桥和张氏家族在多年里原本不为外界关注。直到2012年,一则“魏桥自建电网的电价比国家电网便宜1/3”的消息引爆舆论,批评与赞誉同时包围了这家原本低调的企业。

由此,魏桥集团开始广为人知,但它的发展历程依然保持神秘色彩,这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外界最读不懂的是,魏桥涉足的纺织业、火电、铝业都不景气,甚至连续多年行业性亏损!这种产业不振的大背景下,魏桥何以实现几何式增长?一个卖毛巾的小厂如何用不到30年杀入世界500强,创始人张士平的经营哲学是什么?




张老板的创业之路



在滨州和邹平等地,魏桥的品牌影响力随处可见。就连邹平的出租车师傅都能煞有介事地说出一段“张老板”的故事。张士平,五十年代生人。那是个“大干快上”的年代,他从小就有领导才能,在班里都是班干部,从小学到中学都是。

因此,魏桥的企业文化里有他深深的个性烙印:喜欢争在前面,不愿意跟别人一样平平庸庸。张士平读完中学就进了位于镇上的县属第五油棉厂,他的工作是扛棉包。一袋一百斤的棉包,他每天要扛几十袋。别人眼中的简单劳动,他却干出了花,很快被老厂长看好,提拔为厂里消防队的队长,而后是车间主任,副厂长。1981年,张士平一路升到厂长。


张厂长的胆大“外放”



有了人事任免权的张士平开始大展拳脚。当时的第五油棉厂还是县供销社下面的小厂,唯一的业务就是榨棉籽油。邹平县乃至滨州市盛产棉花,油棉厂很多。

上任厂长不久,魏桥村的人慢慢觉得,这个厂长张士平有点不一样,胆子很大。上任厂长第一年,张士平做出了“从外省调种子扩大生产”的决定。这是油棉厂第一次有“外货”。

张士平说的议购议销,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平价购销计划之外,根据市场供求情况,按议定的价格,由国营粮食商业和其它粮食商业经营的一种粮食商品流通形式。




“敢做”就成功了一半



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许多人敢想却不敢轻易做的事情,但张士平敢干。之前,都是靠收当地的棉籽生产。也就在那一年,油棉厂创造了400多万的利润,完成了93万元的纳税,小棉厂成了全国供销系统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87年到88年,商业部要在全国棉花加工行业搞一个国家标准。没选魏桥,是因为魏桥指标完成得太好了,没法学,不具有普遍性。”也因为这份突出的业绩,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张士平,获得了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称号。


机遇=挑战



通过“外调种子”扩大规模,张士平打赢了第一仗。这一战略后来贯穿在他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也因此,有人怀疑,“张士平的魏桥,走的是一条朴素而野蛮的大生产路线。”这种争议在后来他的纺织基地扩张过程中,越发尖锐。1985年,一个机会出现了。

回想当年,张士平带着厂里的供销科长、棉检科长背着棉花到一家国棉厂推销棉花,这家企业连大门都没让他进。他开始想别的出路。1986年,张士平成立了一个毛巾厂。因为和榨棉油没什么关系,当时还遭到不少人反对。但他没听。

1989年,张士平又利用企业的600万元积累,共筹集1000多万元,建成了1.6万纱锭的纺纱厂。当时,纺纱领域几乎被地方各大国企占领,民营的很少。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棉纺业的形势一落千丈。先是棉花紧张,各家都买不到棉花。紧接着,国家下达了“限产压锭”的政策。老牌棉纺企业济南国棉一厂、二厂因此相继倒闭。大家日子不好过了,可张士平却乐了,他认为机会来了。




魏桥集团的快速成长之路



张士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他发现,国家规定了压缩纱锭的范围:一是国有企业,二是设备属于解放前的进口设备,以及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老设备。

而魏桥却不同,一是当时属于集体企业,二是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的新设备,均不在此范围内。利用这个空子,张士平反而开始收购企业破产出卖的设备和厂房。在棉纺业一片萧条之际,魏桥的规模迅速扩大。



有人曾问过张士平,国家政策要求限产,你却收购扩张,不怕出问题吗?张士平回答,“先收,总有用得着的时候。”张士平知道,“在中国,政策往往变化很快,不变的是市场。张士平信市场。也因此,这个有着逆向思维的人,得以在中国商海成为常胜将军。


金融危机转变为发展机遇



一路收购,到了1998年。此时,张士平手里是一家规模28万锭的棉纺厂。棉纺行业,以纱锭个数来衡量企业规模,一般情况下10万个纱锭就属于规模比较大的。一百公里外的滨州一棉,是当时滨州市规模最大、曾经效益最好的国有企业。

199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一棉销量每况愈下,大量囤货,工人歇业,银行欠款一个多亿,于是张士平果断出手,上演了轰动一时的魏棉兼并国企滨州一棉的案例。



可是,当张士平刚到一棉时,员工们在大门口打出了“滚吧乡巴佬”的条幅。张士平迅速开会,张口反问,“不让我们来,你们能把企业管成什么样?”面对员工们一次次的提意见,新来的领导层直接扔出一句话,“想干就干,不想干就回家!”


逆势扩张谋划更大版图



和国企比,张士平有自己的优势,销售渠道广。在一棉等国企面对满仓堆积无计可施的时候,魏桥通过香港把货销到了世界各地。

一年后,由于滨州一棉共享了魏棉的销售渠道,其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增长了59.6%和44倍。兼并滨州一棉后,魏桥纺织的规模达到33万锭。张士平的扩张还在继续,他开始在滨州、邹平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在那里,每个生产基地都有三四个工厂。每个工厂的规模都大过原来的滨州一棉。这种扩张速度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备受争议中不断前进



可以说,魏桥的发展在教科书里是找不到的,它看重的是世界市场。魏桥选择了一个好的定位,那就是上规模,成为全行业最大。但是,业内也把这个轨迹打上了“野蛮圈地”的烙印。

那个年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分水岭。80年代起家的一帮集体产权的企业,到90年代发展到一定规模,要么成功改制成如今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要么败于产权问题,创业者被赶出企业。譬如,健力宝的李经纬。而魏桥的张士平的做法是,保留县供销社的股份,与此同时迅速和香港等地的外资合资,扩大规模,淡化政府股的比例。此后,张士平一边疯狂扩张,一边备受争议。


“粗放野蛮”的企业家



张士平的确拥有了国有企业不能有的优势。譬如说他的土地,他的人力成本低,自己又建电厂,成本一下子就下来了。可以说,魏棉应该是全行业成本最低的。随后,大家都在争议魏桥“粗放野蛮”时,张士平已经又开始筹备电厂、铝厂的事情。



魏桥用十年的时间里,建设出了一个铝电产业链。此后,张士平如何继续在众人的非议中带领企业野蛮生长,并最终成为全球最大棉纺集团,成为连续多年荣登世界五百强的中国民企呢?下期节目将为您继续解读!


     

微信平台:

窦坦伟:

沂源是我老家,朱新礼和汇源是中国饮料的骄傲。这个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创业的艰辛,一个公章就能干预多赢的市场运作。如果08年并购成功,汇源至少不是今天的苟延残喘。

心怀浩然;

眼前也许是条河,真走过去了也就是个小水沟。有时候不逼自己一下,真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

乐泉:

创业者永远就是以无畏者精神去拓展


本 期 送 书
中国礼仪与沟通专家 李培英


快快参与跟我们留言互动
就有机会获得以下书籍


品牌故事



主持人:林楠

首届山东广播“十佳”主持人
2016年中国传媒行业品牌女性
2007年1月开播
2007-2010山东广播优秀栏目
2010年“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广播节目”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山东唯一战略合作广播栏目
欢迎锁定山东经济广播 FM98.6 FM96
下载“鲸彩”手机客户端,可实时在线收听
每周一至周日 上午9:00—9:30
每周一至周日 下午13:30—14:00



微信pinpaigushipinda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品牌故事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