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的烛照 文字的烟霏——诗人李晓燕

 

初夏,城市的喧嚣退避到了远方,风中只有树和静谧的窗。在这窗内,是李晓燕平静的身影和她审视人生的目光。...





作者:白延波

编辑:朱明吉

初夏,城市的喧嚣退避到了远方,风中只有树和静谧的窗。在这窗内,是李晓燕平静的身影和她审视人生的目光。她是一个有着平淡如水样日子和性格的女人,她有着良好的处理繁杂场合与事物的尘世智慧,却懒于交涉逢迎;她有着很强的理性认知力、自控力,却抑不住天赋敏慧的侵扰,这样,诗情便凝诸于她的笔端,一写便是30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理性与感性、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使她的作品少了女人诗词常有的寻爱觅恨、氤氲沃若,天然生就了一段豪放,诗间处处闪烁着对人生哲学性的思考。内心的渴求在她的笔下渲染成一种原始的欲望,苦思催生了渴望和非现实的想象,于是我们看清楚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灵魂飘移的痕迹——“窗外依旧”。



伦理与道德的头脑在回答心灵的追问,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是经年的凭窗远眺,任灵魂一路翩跹摇曳,无处停靠;一是不停寻找无果后,透入骨髓的荒诞抽象成诗中某一个片断。这时她的诗便从平定中出逃了一种空灵和玄妙,这时她不再是世人眼中的她,却是诗魂青睐的她。李晓燕的诗是理性人生中闪烁着的感性光芒,在《窗外依旧》诗集中,我们常能在它深刻内涵和精湛艺术语言中,欣赏到那些来自生活而超然尘俗的淡雅诗香。


 诗性中哲学的审视这是一扇开向心内的窗,窗内风云乍起,窗外波澜不惊。

作为以思辨见长的诗人,她的作品中不仅奔涌激情,飞扬梦想,而且更多的是理性的低回沉思和人格精神的慧光高照。



李晓燕的诗情善于在遏制下达到最极大的渲泄。别离恰是情浓时,形的远离最终促成人与人心灵高度的融合,《小站送别》……在望不到她的尽头哽咽/列车在/启动/灵在绝望中/相拥……她敏感地把握着生命与情绪的转化相生、变化与发展这种哲学认知,游刃地在字里行间营造情感的冲突和跌宕,这种层层递进的哲学思考充盈在她的诗间,造成了她诗体结构看似平淡中构思的巧妙,以及哲思撞击下的辉煌。《等》(二)中:黑夜/在怎样的尽头消失/等你/穿过街市的拐角/匆匆赶来/路灯/洒着白光/揭示一片空荡荡的背景/夜/渐浓/脑子里燃起迷茫的/白昼。该诗中路灯的光原本可以暂时满足人们黑夜中的慌恐,并且在这有限的可视空间很容易让人幻想更为辽远的现实与非现实,大多数诗人到此便沉溺在了对非现实的挖掘中,而诗人的独到与尖锐之处在于,她越过这些幻景透底看到了黑夜的本质,那就是虚幻的现实中真正空荡荡的惑与困顿。首句的黑夜是现实的迷惘,白昼对黑夜的呼应在形势上造成了一种和谐,在精神上对立出一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诗性上则切入了更为深邃的不知、不可知,最终使诗题的“等”成为了绝望后的一种戏谑。



诗言志,诗人的社会使命背后有强烈的道德动机,李晓燕的诗经历岁月风霜后超越了善恶,只留下了人性之光。

风雨过后/你像飘落的叶子/渐没在泥土里/只有岁月的年轮还闪着你的光泽/那里有你的喊声/你的威严……还能看见/那份崇高与自豪气/曾经的岁月/让人感到孤寂/感到一种原始的硕大膨胀……对于历史的过往,以及因这种过往而扭转的人生和人性,问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印象,豪情与沮丧,责任与失落,苦难与磨炼,忠勇与迷茫,深切怀念与不堪回首,悔与不悔。历史越往前走越会删除很多细节,使本质凸现,诗人在那些带着悲剧色彩的正义和真诚中寻找着精神的本质,在曲高和寡的冰冷中慰藉着曾失掉的青春岁月。

作为一个诗人关于朦胧的哲学思考,如果发乎于原始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就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读过一首诗,它能让你揽书凝神半时而不知,李晓燕便是有着俗世智慧,同时又能用这种智慧进行哲学审视内心的灵性诗人。




平淡中卓异的语言张力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第一要有真实的灵魂生活;第二要为他的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达形式,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价值。”

读李晓燕的诗集,你会感受到一种如她本人一样的淡定气质,平淡且有味道。以原味取胜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以清蒸”,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本色的自然呈现,诗讲究味,写好诗不能只靠精神涵养,文字功夫缺不了。

李晓燕对文字的把握极为老到,《送给我的女儿毛球》一文中,是作者用词平淡意味隽永的体现。“瞬间/你长大了/昨日/那耍赖的小脸/常常扬起‘妈妈剩下的钱我要’/那副赖皮/——噢/你长大了/长出了妈妈的视线/长成什么事都不去问妈妈/——噢 毛儿/这一天来得/太早/好像你刚离开襁褓……”噢,这一叹词适时,适机,适情的运用,带着对孩子成长的欣喜和即将出离时母亲对尚显弱小孩子的心疼,以及舍与不舍间的撕裂之痛。“噢”字一叹朝闻暮鼓,一叹弱水三千,这一声长叹叹出天下母亲爱子如伤的离声爱重。又例如她在《无题》一诗中更让读者欣赏到了她稳、准、透的用字功夫。“他是谁/在路灯下/徘徊/是谁/站在楼上的她/定住了窗前的脚步”,该诗在意上刻画了两个相吸灵性一蹴而爱的瞬间,女主人公这无意的一瞥便成了一段永恒,造就了一世敌不过一瞬爱的神话。其中一个“定”字便透出了女主人公此时的柔肠百转,夜色的萧瑟之音、心灵的金石之意便都由这一个“定”字渲染开来,这一“定”便是百年的期许。作诗无古今,情造平淡难,之所以难,难在了文字上的千锤百炼,它不但是一种谙透了世事的胸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个诗人。”当今,以文字安身立命的诗词被名与利盘踞着,盛行的是煽情、矫情乃至自鸣得意的寡情,李晓燕回过头去寻找,重新发现了冗长日子中人们内心遗失了的真情,她的诗善于用平实的字和词描写各种情,亲情、爱情、友情……听一听她吟唱的这些诗吧。《致母亲》“您总是倚着窗子等我/在三楼的阳台/用您温暖的目光/展平我所及的前方/燃亮我的黑夜/妈妈/你总是倚着窗子送我/在三楼的阳台/你的微笑吹绿我人生的原野……”诗中“三楼的阳台”这种非诗化的语言,显然成为了诗人对母亲温情记忆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流逝,物是人非,有些当时很清晰的东西月久经年渐次模糊,而曾经很多不在意却惯常的场面如影像的底片在岁月的漂洗下清晰地泛出,于是那个看似普通的“三楼阳台”成为了全诗的精神家园。“没有母亲/有谁能唤晚归孩子的小名”意境的延伸使读者将角度调换到了诗外,把孩子失母之痛直迁移到今后遥远岁月的深处。以朴素为底色的用词造句却显现出了深入挖掘情感的内质,体现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张力。

诗是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片思绪,是有限的时空中响彻的无限呼唤,这时候,诗应该是不需要稳定的。祝愿李晓燕摆脱其思想和文字的平衡感,超越自我冲突,写出更新更美的诗篇。



诗海拾贝

夜泊查干湖
李晓燕

八方涌动的欢唱

连同所有人世间的顾盼及等待

都在夜色的轻抚中睡去了

这时

草原深处的湖

在大地的沉睡中

开始舒展她特有的妩媚与灵秀

在十五的月光中

泛着白  泛着清亮

泛着淡淡的宁静



一片清荡

在夜色融融中铺展开来

望不到边际  弥漫着视野

辽阔的胸襟和宽阔的额头

在皎洁的月色中

缓缓绽放

像大漠长烟

像蒙古长调

一片悠扬

在这草原静默的夜晚

悠远  缠绵



湖面

小船小草荷花藕莲

在轻描淡写中成了描绘她灿烂的手笔

在月光下

泛着矫捷

泛着灵动

泛着深深浅浅的幽蓝

岸边

敖包 旌幡

在月色下成了守望的灯盏

一簇簇   一点点



这时

湖水撩起长风亘古的气息

在北方的草原

像珍珠彩练遥对天宇星空的顾盼

一闪  一闪  一闪

月光中

查干湖

露出瑶池天宇的

高贵与圣洁

在清风送来的阵阵绿色的清香中

娇美而昂扬起来

李晓燕,吉林松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松原市新诗协会副会长。出版诗集《窗外依旧》《飞翔的声音》,传记文学《柏青》。

请关注我们!



(按住图片三秒钟,即可添加关注!欢迎投稿,投稿邮箱:syswxy2008@163.com)


    关注 艺苑百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