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堂】牡丹皮

 

弘扬岐黄,厚德济生。...



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生用或炒用。《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

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甲醇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别名】
牡丹、宝贵花、富贵花、花王、洛阳花、牡丹花、鹿韭、鼠姑。

【产地】
产于安徽、山东等地。

【性味】
味辛;苦;性微寒 。
【归经】
归心、肾、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主治】
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用法】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禁忌】
1、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2、《本经逢原》:“自汗多者勿用,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为其性专散血.不无根脚散阔之虑。”
3、《得配本草》:胃气虚寒,相火衰者,勿用。
4、《本草经集注》:“畏菟丝子。”
5、《古今录验方》:“忌胡荽。”
6、《唐本草》:“畏贝母、大黄。”
7、《日华子本草》:“忌蒜。” 

【应用】

1、治伤寒热毒发疮如豌豆:牡丹皮、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木香、麻黄(去根、节)。上六味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牡丹汤) 

2、治妇人恶血攻聚上面,多怒:牡丹皮半两,干漆(烧烟尽)半两。水二钟,煎一钟服。(《诸证辨疑》) 

3、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4、治胎前衄血:丹皮、黄芩、蒲黄、白芍、侧柏叶。共为细末,早米糊为丸。空心白汤下百丸。(《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5、治妇人骨蒸,经脉不通,渐增瘦弱:牡丹皮一两半,桂(去粗皮)一两,木通(锉、炒)一两,芍药一两半,鳖甲(醋炙,去裙襕)二两,土瓜根一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人,炒)。上七味粗捣筛。每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心食后各一。(《圣济总录》牡丹汤) 

6、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7、治悬痈生于谷道之前,小便之后,初发甚痒,状如松子,月赤肿如桃,迟治则破,而大小便皆从此出,先服国老汤不消者:牡丹皮、大黄、贝母、白芷、甘草、当归各五钱。共为细末,酒调服二钱,空心吃。(《本草汇言》将军散) 

8、治下部生疮,已决洞者:牡丹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9、治金疮内漏,血不出: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方) 

10、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千金方》) 

11、疝气(觉气胀不能动)。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12、妇女恶血(血往上冲,脸红易怒)。用牡丹皮半两、干漆(烧至烟尽)半两,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13、伤损瘀血。用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个(熬过),同捣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温酒送下。

14、刀伤后内出血。用牡丹皮研细,水冲服少许。瘀血自尿中排出。 

15、下部生疮(已破口)。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编辑:于清清


    关注 弘济堂中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