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的小贴士

 

孩子即将跨入小学校门,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上课时管住自己不交头接耳,看书时稳住心气不东张西望,做作业时克制...



孩子即将跨入小学校门,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上课时管住自己不交头接耳,看书时稳住心气不东张西望,做作业时克制自己不玩Ipad……当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更多的“自制力”来管理自己,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三岁看老”并非迷信,幼儿阶段表现出的自制力对其毕生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测试幼儿园孩子能否忍住不吃眼前的一颗棉花糖,而在独自等待15分钟之后多得到一颗。结果发现,成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在10多年后,无论是学习、社交,还是应对挫折和专注力等各方面都比未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出色。

在幼小衔接阶段,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家长们常常以下困惑,我们一一予以解答。

Q1: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只要制定严格的家庭规则就可以了吗?

A1:爱与规则,一个都不能少!

妈咪不狠心,宝贝不听话,真的是这样吗?关于前面所说的延迟满足实验,2013年国际权威期刊《认知》(Cognition)上的一个研究告诉我们:有些孩子立即吃掉棉花糖,是因为觉得研究者不会履行给他们第二颗棉花糖的承诺,这表明孩子的行为与信任感密切相关!只有沐浴在父母关爱中的孩子,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依恋,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进而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依赖自己的内在力量进行延迟满足(Matas, Arend, &Sroufe, 1978)。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方面,爱与规则,一个都不能少!



Q2:既要做“好妈咪”,又要做“坏妈咪”,该如何平衡爱与规则?

A2: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批评孩子时要针对“行为”!

萱萱的妈妈回到家,看到了这一幕:糖罐里的糖果竟然在一天内少了一大半!奶奶也向妈妈告状说,萱萱一天都抱着Ipad不肯放手,怎么说都不听!萱妈立即怒火中烧,但她心里很矛盾:放任孩子的行为,势必会让孩子变得毫无自制力,但朝孩子发火,是不是又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许多母亲有着和萱妈同样的苦恼,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既达到教育的效果,又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感?首先,在平时的教育中,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稳定的安全感。萱妈平时就要让萱萱知道,妈妈永远会爱她,不会抛弃她。但是妈妈在她做得不好的时候也会批评她,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其次,批评孩子时,要针对“不良行为”,而不是孩子的人格。如果萱妈朝萱萱怒吼:“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再这样,妈咪就不要你了!”,势必会威胁到萱萱的安全感,会让她觉得,自己只要做错事,爸爸妈妈就会不喜欢她,甚至抛弃她!由此引发的内心恐惧只可能迫使她表现出短暂而不稳定的“自制”。萱妈其实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萱萱,我们约定过糖果一天只能吃两颗,但你一下子吃了那么多,妈妈觉得你今天的表现很不好!”



Q3:为什么孩子对于家庭规则的逆反心理很严重?

A3:家庭规则需要妈咪和宝贝共同制定。

若要让一个弹跳的皮球停止跳动,越拍它反而跳得越高。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Grolnick(2012)指出:在制定家庭规则时,采用控制、强迫和命令的方式,无法获得孩子的认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制定家庭规则的两个要点是:1.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2.对孩子的情绪与需要予以理解。

在萱萱的例子中,妈妈可以先理解萱萱对糖果的喜爱:“妈妈知道你爱吃糖果,妈妈也爱吃。”然后,妈妈可以和萱萱一起来制定家庭规则:“但是,吃太多糖果会让萱萱得蛀牙,牙齿会很疼很疼。所以,你觉得一天吃多少颗合适呢?”“我不知道,10颗?”“妈妈理解你想吃很多,但10颗太多了,希望萱萱一天只吃2颗糖果,可以吗?”“3颗可以吗?”“妈妈同意你,但你能监督自己只吃3颗吗?”“可以,我能做到!”



Q4:制定了家庭规则,怎样才能让孩子遵守?

A4:爸爸妈妈做孩子的好榜样,多说“做什么”,少说“不要做”。

一千遍的说教,不如一分钟的示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当家庭规则里规定宝宝每天只能玩半小时的ipad,爸爸妈妈却整日埋头苦刷朋友圈;当规定宝宝每天只能吃3颗糖果,爸爸妈妈却对甜食大快朵颐,孩子体会到的是言行不一,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只有自制的爸爸妈妈,才能培养出自制的宝宝!

爸爸妈妈经常告诫宝宝:“别爬到窗台上!别老玩儿IPAD!别吃那么多糖果!”但是,宝宝依然“我行我素”。如果让你“千万不要想一条鱼,蓝色的,巨大的鱼”,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对了,一定是那条蓝色的巨大的鱼!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喜欢接收正向指令,对于负向指令,如“不要xx,别xx”的接收存在困难。因此,我们要给宝宝正向的指导:“说好一天只能玩儿半小时IPAD,现在可以收起来了。不如去外面玩会儿皮球,怎么样?”



Q5:孩子只在父母管教时克制自己的行为,怎么办?

A5:父母放权,孩子自制。

在执行“家规”之初,爸爸妈妈可以协助监督孩子的行为落实情况,并予以鼓励或批评,这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他制”的方式。为了使孩子真正学会“自制”,爸爸妈妈可以逐渐“放权”,让孩子自己制定“家规”,自己督促自己的行为(用表格记录等方式),并且自己评价自己的行为。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例如,孩子可以自己设定规则,当自己能连续一星期遵守规则时,就对自己进行口头表扬——“萱萱这个星期都能做到每天只吃3颗糖,真棒!”,给自己做一朵小红花,或奖励自己多看10分钟卡通片。



参考文献

Grolnick, W. S. (2012). The relations amongparental power assertion, control, and structure. Human Development-Basel,55(2), 57.

Mischel, W. (1961).Preference for delayedreinforce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Psychology, 62(1), 1.

Mischel, W., &Metzner, R.(1962).Preference for delayed reward as a function of age, intelligence, andlength of delay interval.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425-431.


    关注 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