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那么多米,你真的认识“粳”这个字吗?

 

吃了那么多米,你真的认识“粳”这个字吗?...



你说“粳”字到底念“jīng”还是“gěng”?

如果你读“jīng”,应该没错,因为《新华字典》上标注的就是这个音。但是相信很多人跟獴哥一样,读“gěng”。当别人拿着字典纠正自己的时候,感觉还真是有点儿尴尬,因为真不知道该怎样纠正人家,毕竟人家手里拿的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最权威的材料。

但是,如果你搬出《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你会发现“粳”字标的是“gěng”!由于这个矛盾很广泛,2011年的时候,终于有一大帮院士、教授忍不住了,联名写了一个正音建议书,其中不乏袁隆平等大牛,他们建议立即展开研究,尽快纠正过来。可是几年过去了,这个读音依然悬而未决,争执依然广泛存在。



这个读音到底咋回事儿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是《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编纂方,词典编辑室介绍了“粳”字读音的变迁史:“"粳"字古音确实念(gěng),在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国语词典》里,"粳"字有(gěng)和(jīng)两种读音,其间标注(gěng)音为书面读音,(jīng)音为口语读音。1955年,新中国召开现代汉语规范化会议,确定以北京音在汉字读音系统的"国音"地位,因此1978年出版的第一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粳"字只剩下(jīng)一个读音了。”包括《新华字典》在内的绝大多数字典类书籍都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标准,渐渐"粳"读(jīng)音就被法定化了。”


而科学家们为何坚持要改过来呢?他们在建议书中是这么说的:

作为长期从事水稻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发现该版本在涉及稻类的注解和发音方面仍有缺憾。具体而言,《新华字典》中,粳字读音标记为“jīng”,此读音不符合中国稻作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无论是考证粳字的演变和读音变迁,还是分析民间普遍的使用习惯,又或深究粳读音背后的科学内涵,我们都认定,“粳”的正确读音应该为“gěng”。特此郑重联名提出建议,请编纂同志们在新版修订时予以修改,理由如下:
一、综合各类辞书典籍,由文字演变历史和读音变迁来看,粳一直以“geng”音留传,“jing”音无源可考。

粳,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就已收录,原作:“秔,稻属。从禾,亢声”。又收有“稉”字,说是“稉,俗秔”,即秔的通俗写法,以后为表示稻米,又写成粳(见游修龄先生编著的《中国稻作史》第45页)。由文字的演变来看,粳由秔演化而来。

《说文解字》(宋版)、《康熙字典》对汉字发音采用反切标注法。《说文解字》标明:粳,古行切或从更声,应读“geng或gang”。同样,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中解释到,粳,居行切,音庚。庚,古行切、居行切或古衡切。因而由《康熙字典》可得,粳的读音可能有“geng,gang,jiang,jeng”。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中,粳令人困惑的标注为:粳,jing,读音geng。在该工具书中,“jing”和“geng”同时出现,但编者特别标记音“geng”,表明“geng”的发音是普遍认可、有出处缘由的。“j”音是至清才出现的汉字音变产物,《新华字典》中,粳读音“jing”,实在无源可考。



二、在广大稻作地区,百姓代代口口相传皆是“geng”音,受众广,生活底蕴丰富。

网上流传的一则关于“粳字怎么读”的笑谈,非常形象和有意思,道出了因为读音混乱造成市民百姓的纠结。妈妈让小朋友去买米,读“jing”米老板听不懂,闹了笑话。有人这样感叹自己的茫然:“粳”字老师教我们读“jīng”,但是社会教我读“gěng”。我无法取舍,读“gěng”吧,考试的时候会被判错;念“jīng”吧,生活中大多数人又听不懂。

从事农业第一线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体,农村城镇居民代代口口相传的都是粳(gěng)稻。粳读“geng”音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许不知道粳字怎么写,但交口相传,知道粳(geng)稻就是指这种偏圆形、米质黏的稻米。无论从传承和情感上,粳(gěng)稻都更符合大众的习俗。

对于我们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水稻科研人员而言,读对“geng”音有着密切群众关系的特殊意义。如果下乡读“jīng”稻,一则老百姓听不懂,再则农民朋友私底下会笑话这人只是个花架子,纸上谈兵,因为广大的稻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读粳(gěng)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常生活中粳(geng)字发音并非人们误读,最后发展成为的约定俗成。相反,粳音“geng”,正是因为有典籍支持,来源清楚可考,才会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确定粳读“geng”音 ,对于国际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的学名有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更丰富。

确定粳(gěng)稻的读音,对于国际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的学名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无论从民族情感上还是科学传承上,我国从事水稻科学研究和水稻育种的科研工作者们都更支持读粳(gěng)稻。

1928年,日本加藤茂范将栽培稻种分为两个亚种japonica和 indica,后来国际上补充完善为籼稻(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并一直沿用至今。从拉丁文标注可以看出,两个亚种用印度和日本来命名,带有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而且也不能正确反映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注:中国是栽培稻种的最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我国老一辈著名水稻专家丁颖先生特把籼稻定名为籼亚种(Oryza sativa L. subsp. hsien Ting),粳稻定名为粳亚种(O. sativa L. subsp. keng Ting)。在维基百科中,就标注了粳稻(学名Oryza sativa subsp. keng),粳,音同精(jing)或耕(geng)。这里可以看出,粳字发音是keng,通汉语音geng。尽管只是一个简单读音的改变,却对籼粳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和起源演化过程作出了更为科学的阐释,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因此,在许多国内大型的学术会议上,粳(gěng)稻发音时有所闻。当然,因为各类水稻研究文献的长期积累,中国水稻学界呼吁国际学术届对籼粳亚种的学名进行重新界定的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首当其冲最为迫切的工作便是要对粳(geng)字的汉语拼音进行正确标注。

总之,“粳”字读什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读音问题,而是事关中国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能否留存,关乎数千年民俗传统能否得到尊重,关乎中国水稻学界能否赢得世界学术界重新界定水稻亚种命名的大事件。


然而,“更音”还需大范围、长时间调查论证,不是说改就改的,需要教育部审批的。

既然“粳”读gěng音被很多地区的老百姓认同,那么“gěng”也应在字典、词典里体现。《新华字典》编辑室介绍,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粳”字除了jīng的标音,将加注“旧读gěng”,但若“正音”,则需教育部审定。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王敏博士说,当初制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确实有与当下实际语音不相符的情况,统读为一个音有时会带来问题。在她看来,“粳”念gěng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少地区如今也还有众多使用者,从口语角度讲,gěng有相当广泛的应用价值。王敏表示,“更音”工作需要经过大范围、长时间的调查论证,而来自社会各领域的意见能够拓宽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视野,提供丰富信息。

那么,你对这个事儿是怎么看的呢?以后你准备读啥呢?


    关注 獴哥田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