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故乡】舌尖上的家乡

 

人的一生,归途在脚下,也在心中。脚下的归途漫长难行,心灵的归途却是时时畅通。很多时候,或许吃一次家乡的小吃,回味一下舌尖上的某一种记忆,便能循着这种种的“味道”,走回故乡,走近母亲,重温老去的时光,一解心中渐行渐深渐浓的乡愁、乡恋……...



作者:班琳丽 | 朗诵:MC九龙

近年很火的一档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拍的是中华饮食文化,实则在为每一个中国人铺陈各自温暖的心灵归途。

民以食为天,但对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来说,“食”早已不仅仅于一种食物,更多是一道被寄存在岁月深处的记忆了,难以尘封,铭刻心骨。

我的家乡河南夏邑有一道风味小吃,每天天刚露白,这里已人群熙攘,这样不堪的“拥挤”,多半要持续到上午10点多,有时候还要更久。

每次回到家乡,宾馆的早餐不吃,也要去那里,在异常喧闹的食客中,耐心等一张桌子,耐心排队打汤回来,耐心排队等待包子出锅,多要耐心等上半个小时甚至还要久些的样子。来这儿的人们,似乎都耐得下心等,铁了心等,好像等不到吃喝不到,这一天的胃肠你休想哄好。

这儿没有多少服务员,全是“吃”兴盎然的吃货们一趟趟自己来。很多时候是等不到凳子的,似乎这儿的凳子永远不够。但那些穿着光鲜的“爷”站着吃依然津津有味,并没见得斯文落地了。这儿卖得秩序井然,吃得也够踊跃文明。

这道风味小吃很特别,特别到名字独特,写法也独特;特别到名字叫得出来,却字典上查不到,键盘上敲不出;特别到它的源起独特,做法独特,风味也独特。

这道小吃叫Sha 汤,写法左边“月”字旁,右边上下结构,上为“天”,下为“韭”,音同“撒”,我家乡地方方言,意思为“啥”。“Sha 汤”,即“什么汤”的意思。

Sha汤是一道见文化传承的汤,1979年获河南省风味小吃称号,1980年在全国物交会上获金奖,2009年6月入选河南省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汤独特的做法是:用羊肉、牛肉、母鸡肉为主要原料,配以麦仁、葱、姜、食盐等;头天晚上将母鸡肉、带骨羊肉、黄牛肉浸泡水中数小时除掉体血,捞出滤去水,放入甑中,同时放入调料包,有茴香、桂皮、白芷、花椒等十多种,煮四小时后,改文火再煮一至二小时,后将甑焖紧盖严,不使跑气;差不多一夜的工夫,等到第二天早晨5点钟左右起火,兑入适量开水,待滚锅后点入芡汁、味精、胡椒,即成。食用时碗内淋上麻油,撒上香菜或韭黄。也可将鸡蛋搅匀用沸热Sha汤冲烫成粥食用。汤质浓厚,状如王浆,口味独特,不腥不膻,可谓色、香、味、气俱佳。有时会心血来潮,像孩子似的用筷子轻轻搅动,这时就会看到筷头上绕起颜色鲜艳的肉丝,细细的,柔韧的,像母亲纺成的棉穗,含在舌尖,依旧是肉味,沁入心底,依旧是肉香。总之,各种味道都那么香浓、绵长,都那么耐品、耐回味。

作为记者,曾为写好这篇“非遗”的文章,特意跑回家乡,特意喝上一碗这家乡的Sha汤,细细感受这舌尖上家乡的气息,尤其是这一项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厚度。采访了很多,也“寻味”了许多。

Sha汤在家乡流传有很多故事,那些有史记载和散落民间的古代故事,无不预示着它的历史源起,文化渊薮。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相传清乾隆年间(1786年),我的家乡河南夏邑虬龙沟河畔有一位程善人程景运,灾年为赈济灾民而特制了这种汤,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此事传到京城,惊动了乾隆皇帝,他下江南时特路过此地,亲尝此汤,并依照地方方言,钦定此汤为“Sha汤”。此后,Sha汤技艺,代代相传至今。

关于Sha汤的由来,还真不好说明白。但作为河南省的一项优秀非遗,它源起明晰,传承有序,这一点已毋庸置疑。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仅供回溯,文化仅供畅想,优秀非遗,还是要看当下,看当下它真真切切为世人留下了什么。

Sha汤在我的家乡夏邑县城开有两家,一家是任家,一家是苏家,两家的汤如同出一甑,味道纯正,物超所值。倒在我现居住地商丘市,开有五六家。老乡见面,总会喜形于色地相告,哪哪儿又开了一家Sha汤店。说者声音不曾落下,听者异口同声的倡议一定就起来了:明早一起去品品味道吧,看正不正宗。那言而由衷的声音,那发自肺腑的惊喜,无不令人感觉到,这风火火向一道小吃进发的架势,哪儿是去吃的早餐,分明是去到一道汤里,寻些家乡的味道。

记者曾听任家Sha汤店老板讲起几件感人的小事。其中一件是一年冬天,已过上午10点,店里进来4个外地人,指明要买Sa汤,可惜汤已经卖完了。4人脸上现出失望的神情。其中一位请求说:“老板,俺是专程从郑州赶来的,能不能再给俺做点?”别的汤好做,Sha汤可要一夜的工夫啊!问他们咋那么喜欢喝Sha汤,4人中的一个说,他们的母亲10年前来到夏邑喝过这汤,现在病危了,想再喝一碗,他们兄妹几个是专程赶来,想了母亲这一心愿的。说着,几个人眼圈都红了。孝心感人,老人临终心愿成遗憾,就是外人也会觉得是个亏欠。还好,店老板最后几乎跑遍了夏邑县城,总算为他们买到了两碗Sha汤。

这让我想起我的母亲。2013年母亲胃2/3切除,吃不下多少饭,也没多强烈的食欲。可每次问她想吃点什么,她总说,能喝碗Sha汤就好了。现在,心头上最温暖也最灼骨的记忆,便是每次为母亲排队买Sha汤,每次看母亲将一碗Sha汤喝得一点不剩……

这样或许就够了吧,一项非遗,不是因为历史,不是因为文化,而是因为它独有的真“味”,而能成为人们舌尖上的家乡,心头上的感动,精神上的归途,除此之外,还要苛求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评价一道菜,讲“色、香、味”俱佳。其实,“色、香”是摆在酒桌上供宾客看的,一日三餐家常便饭,吃的法则里,哪个不是“味道”重于一切?吃的“味道”留在舌尖,慢慢沉淀为甜的味道,苦的味道,爱的味道,痛的的味道,亲人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离别的味道,思念的味道,等等,等等,不以为足的人生况味。

人的一生,归途在脚下,也在心中。脚下的归途漫长难行,心灵的归途却是时时畅通。很多时候,或许就能这样,吃一次家乡的小吃,回味一下舌尖上的某一种记忆,便能循着这种种的“味道”,走回故乡,走近母亲,重温老去的时光,一解心中渐行渐深渐浓的乡愁、乡恋……

作者简介


班琳丽,女,1973年生,河南商丘人,河南省作协会员,文化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女歌》(作家出版社出版)、《大地之心》(同文书局出版);中短篇小说《一腔白菜》《山雨欲来》《城市上空的麦田》《态度》《空窗》《暖欲》《远在远方》《小日子》等。在《奔流》《山花》《文艺报》《太阳诗报》《零度诗刊》《国家诗歌地理》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20多万字。《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女歌》获商丘市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诗歌《明天的预言》获2016中国诗歌春晚铜奖。
朗诵佳宾
MC九龙  河南夏邑人,其代表作【夏邑战歌】,【真爷们】,以一副磁性的嗓音征服亿万听众,风靡全国。河南夏邑杰出青年代表人物!微信号:811121039。
若您喜欢此文,欢迎分享!
若您有共鸣,


请关注两栖文化订阅号!



    关注 两栖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