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高要是块"宝"地,肇庆的骄傲!

 

这就是高要........



在肇庆市高要区,有很多文化瑰宝,你都了解吗?接下来,旅游君收集整理了资料,带大家一起去认识下美丽多彩的高要。



南岸明代古塔——巽峰塔





巽峰塔位于高要区南岸街道,新兴江口东岸的乌榕岗顶峰,故俗称乌榕塔。因该塔位于旧府衙的东南方,易经将东南方称为巽、为木、为风,引申为顺畅,生生不息之意,所以策划建塔者将此塔称作巽峰塔。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巡按王命璇倡建,后由罗定道蔡善继之,天启七年竣工。

它保留了该塔各层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相间叠涩出檐和平座,塔身每面均作砖砌出仿木构扁柏枋、阑额、角柱等明代塔的建筑特色。维修后的巽峰塔四周树木葱翠,与文明塔、崇禧塔、元魁塔、相互辉映,展现出四塔擎天守护一方水土的雄姿。



高要400多年的古塔——文明塔





高要城区镇塘岗顶,有一座400多年的古塔——文明塔,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又被称为“雨云宝塔”,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凡塔上空乌云翻滚,高要南部一带及周边地区则必有风雨。
高要区国侨公园紧靠镇塘岗,远远就可以看到文明塔高高耸峙在山顶。沿着修葺好的山路而上不用多久,就可以看到文明塔的全貌,该塔面向西北方向,高约50米,从外面看共有7层,呈六角形楼阁形状,为砖木塔,塔身均为青砖铺砌,深具古健雄风。该塔底层南北对开一平门,西北开一扇落门,但门紧锁,不能上塔。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当时的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培养更多人才,从风水角度出发,建造了文明塔。在高要南部的新桥镇、莲塘镇一带,流行着一个民间谚语。那里一带的老人说,凡是看到高要南岸接近文明塔一带的上空有乌云,那么新桥一带很快有大雨。文明塔又被称为“雨云宝塔”的说法。



高要白诸布院碉楼





高要的碉楼多建于村居中,其中最精美的莫过于白诸镇布院村的利贞堂。据该村陈氏族人介绍,利贞堂是本村地主陈锡昌所建,大约建于二三十年代,距今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高要县志》记载,陈锡昌又叫陈锡伶,当地人称“长头毛”,拥有数万亩良田,解放前夕去了香港,曾在湾仔经营药店。



利贞堂带有西洋的建筑风格,又保留中式建筑韵味,是一种防卫工事型与民居结合的建筑。碉楼呈正方形,6层楼高,每层约160平方米,每层由一个大厅和四个小房组成,配套有卫生间、储物室和西式浴缸。底层以石材为墙,厚约70厘米,上层外墙为青砖加石灰椿制而成,厚约50厘米,相当坚固。每层四面均有4至6个射击窗口,由石头组成窗框,设有铁门,窗户呈漏斗状。每个窗口的上方彩绘有精美的泥塑作品。



楼顶建有亭台、水池,以及向下射击的枪孔。每层也设有控制下一层大厅的射击点。楼顶柱头的雕塑和亭台呈现出显著的欧式风格,而外墙窗户上方则饰以中式雕花,整体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碉楼的下部和大门修得相当坚固,易守难攻,这与民国初期为防盗贼扰民和强盗入侵而建分不开,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该碉楼目前成为了村中的一道亮丽景致,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高要上清湾天主教堂



上清湾天主堂位于南岸上清湾村。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利玛窦、罗明坚等,就对与肇庆隔江相望的南岸上清湾村产生极大兴趣,经常赞美对岸的秀丽风光,还常常过江到南岸各村传教,吸收了不少教徒。清朝中叶以后,天主教教徒在高要的活动进一步开展,在上清湾建立天主堂。从解放后直到现在,上青湾天主教堂仍然由罗松妹、苏瑞清、黄亚五3人负责管理,由云浮神父司马云传教。


高要“寒庐”:民国中宣部长故居

梁寒操故居寒庐是一幢建于民国时期的小洋楼。


从高要新桥镇往东约1公里,有个名为道悦的村庄。在道悦村梁氏大宗祠附近,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楼房,楼房的门框上有个雕刻着“寒庐,寒操书”字样的石质匾额。这幢其貌不扬的民国小楼,走出了一位被录入《肇庆市志》的风云人物,他就是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梁寒操,这幢名为“寒庐”的民国小楼,就是他的故居。

70多年过去了,梁寒操故居“寒庐”保存得十分完好。几年前,梁寒操的几位侄孙出资将“寒庐”修缮一新。“寒庐”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一楼地面铺的是从欧洲进口的瓷砖,大厅内有木楼梯。“寒庐”二楼铺的是木地板,正面开有融入中西建筑风格拱顶形门窗,并建有阳台。



高要白土五云书院





五云书院位于高要白土镇龙头岗上。坐西向东偏南20度,始建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年)。道光丙戌(1826)年落成,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重修,1949年后也曾多次对该书院进行修葺。

该书院为厅堂式砖木结构,三进深,三开间。头进为马鞍形软封火山墙,十架椽屋,前搭牵用一方石柱,咸水石门匾,匾为阴雕“五云书院”四只楷体字。中天井已改建成八架椽屋。二进为十一架椽屋,前后搭牵用四柱、抬梁式结构,软封火山墙。后进是财神庙。左右两厢房已稍作改建。

该书院由金渡、白土、回龙三镇的宋隆水系的六十四条村共同建造并共同拥有的学堂,1949年后,五云书院改称宋隆中学,直至八十年代前期。该书院和宋隆中学曾先后为祖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重视。



高要白诸明新书院





明新书院位于高要白诸镇庙村富楼岗。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八月,民国九年七月告竣。

该书院为大宗祠式砖木结构。三进深合15.3米,三开间合30.25米。宽大硬封火山墙。头进为十一架椽屋,前木搭牵,石月梁,木搭牵上有木刻云枕和斗拱,石月梁上有石狮子承托木斗拱。石门额上阴刻“明新书院”四只繁体大字,字表面漆黑色,厚木门也漆黑色,与两边咸水石门框上书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天蓝色对联,以及大门两侧墙壁上的“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大红标语,相互辉映,更显出明新书院既宽敞而又优雅的独特之处。二进中为天井,两廊为硬山顶,后进为十四架椽屋,抬梁结构,宽大的硬封火山墙,显得极之气派。二进和三进的石基础显得尤为精细,这说明民国期间我国南方的建筑业已有极高造艺。



南岸山口十八坊书院





山口十八坊书院座落在高要城区的南面。东临新兴江、北靠西江。建于清末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

“十八坊书院”是当时新兴江出口沿岸18条梁姓村庄共同拥有的。从书院的碑记中记载,当时兴建书院,是在各家各户中有钱出钱、无钱出物出力的情况下建成的。书院为三进深三开间两厢房砖木结构建筑。

现存中间的主体建筑,左右两栋偏堂已不复存在。书院的中堂,又分为上堂和下堂、楼上和楼下。上堂损坏严重,仅存两间书房。而下堂分 上下两层楼,楼上有两间较小的房子,楼下有大堂一间,现存的书院只有上堂的两间教室。



清末的高要农村,已经从封闭的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慢慢转变。处在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化传播形式,也从单村独室的私塾教育,向众多乡村集中办学进行转变。“十八坊书院”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背景。“十八坊书院”建于清末,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和清初的岭南建筑风格。



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做工精细、布局合理。该书院的布局合理,纵横皆是三进式,左右两偏堂加中间正堂,下堂进去是天井,天井进去是上堂。偏堂与正堂之间有走廊相通,走廊和屋子也互相围绕,出入显得很方便。



高要邓氏宗祠:肇庆最大的明代祠堂



邓氏宗祠位于高要城区新江一村的东北面,坐西北向东南。该祠始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历代有维修和扩建,其中有五次较大型的维修,最大一次是在1999年3月开始,历时年余。



该祠五开间,宽27.2米,五进深38.6米,祠内面积达1050平方米,硬山顶,饰以彩塑;硬封火山墙,每进高度递增,气势磅礴。头进八架椽屋,前后搭牵乳袱用两石柱,搭牵上置深雕人物抬梁枕,并漆以色彩,阔面花岗岩石门额上刻有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肇罗道王澍所书的“邓氏宗祠”四个大字。



邓氏宗祠,建筑规模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装饰华丽,造型大方得体。该祠的建造,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民众,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的作用。该村族人先后出现了父子同及弟,兄弟皆文武秀才。清朝前任九品官以上者有近50人。近代,也出现大批杰出人物。



高要河台罗建宋氏大宗祠





罗建宋氏大宗祠位于河台镇罗建村村西,占地面积520平方米。该祠始建于元末明初,清代扩建,历代有维修。


该祠为三开间,面宽13.3米,五进深合38.3米,硬山顶,灰塑脊饰,绿色琉璃瓦当及滴水。整座宗祠按中轴线对称方式布局。头进前檐乳袱外用一石柱,内用木柱;乳袱上有一斗二升木斗拱,用折材,漆浅蓝色;石门额上阴雕有“宋氏大宗祠”,并漆以白底黑字,蓝边的色彩,与浅蓝色的斗拱相互辉映,显得华贵美观。二进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檐顶壁有字画,两廊内绘有生动古朴的壁画。三进和四进均为14架椽屋和阶砖铺地。



元代石刻——高要莲塘神符岩摩崖石刻

莲塘神符岩摩崖石刻位于高要莲塘镇荔枝村神符崖大岩口的左上方,镌八句七言诗一首,刻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诗文为“五丁劈破石岩岩,拔起孤峰顿此间。长作莲塘中砥柱,远移蓬岛下尘环。晓来云滃龙归洞,夜半仙游鹤满山。壁立东南为胜境,脚头高处愈跻攀。”落款为:“至元壬辰岁上巳爱山赵鼎题。”石刻高1.20米,宽1.80米,属行书,笔法流畅。

在元初至清末期间,莲塘神符崖是高要名胜古迹之一,洞内设置纯阳观,供吕洞宾偶像,香火鼎盛,游人甚多。民国期间,该岩因水源不足而废弃。由于元代石刻在当地甚少,显得尤为珍贵。1989年,莲塘神符岩摩崖石刻被高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要大湾“圣旨”石碑

大湾“圣旨”石碑出现于高要大湾镇西坑村。石碑宽为20多厘米,高为30多厘米,厚为10厘米左右,上面以阳文镌刻着的“圣旨”两字,十分清晰。

传说西坑村人杰地灵,200多年来先后出了一批进士、举人、贡生等享有功名的人。朝廷认为这小小的村庄人才辈出,实在可贵,于是决定为该村立一个门楼,并赐给该村这块赫然醒目的“圣旨”石碑。而该村进士冼杰元,更是深得当时皇帝的欣赏,被赐予免死金牌。



广东省罕有的明代府级学宫——高要学宫(文庙)



高要学宫


高要学宫又称文庙,不在高要,位于肇庆市正东路42号,暂且把其列入,它是我省仅存的一座明代府级学宫,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崇宁初,元末遭兵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后经多次重修,规模日臻完备。学宫四周筑以石栏,连接东西街,树牌坊4个:“崧山起风”、“端水蛟龙”、“崇儒”、“贞教”,中间为青云路,路尽处两旁有贤关、圣域两坊,连接入学宫通道。头门称文明门,二门上榜书“黉宫”。三孔桥下是泮池,通大成门。门内为丹墀,丹墀北面是大成殿。殿前东西两侧为庑廊。殿后有尊经阁、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敬一亭等。民国十三年(1924年)开马路,黉宫门及其以南的石栏等建筑物全部拆除。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原黉宫门建围墙,上榜书“文庙”二字。抗日战争期间,遭日机轰炸,大部分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和1986年,先后对大成殿台基和大殿进行加固维修,翻新。

学宫斗拱用足材,外出三跳六铺作,单抄三下昂。殿宇高大庄严,雕梁画栋,结构复杂,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1979年被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要著名侨乡澄湖村





澄湖村是高要著名的侨乡,建村历史800多年,现在古村屋2200间,保留完整的石板路约2公里,村内建筑特色以岭南风格为主,结合中西文化特色,各种风格的碉楼10间,有中西特色的洋楼47座。澄村湖村民风淳朴,文化传承深厚,回龙书院、文武宫、回龙祖庙,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高要区回龙镇澄湖村的航拍视频↓↓











请关注微信:肇庆市旅游局

风景有多种,灿烂璀璨的高要文化瑰宝,也值得我们去赏析


    关注 肇庆市旅游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