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画布上的创造——戴士和

 

戴士和(1948-)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





戴士和(1948-)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1998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至今。

宏村新居 布面 油画50×70cm

他认为画家最重要的不在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在真正艺术家手里,任何物象和媒介都会变得鲜活有力, 都闪烁着艺术光芒。其作品把普通人视而不见的普通场景提升到了一个纯艺术的高度…

1986年作 母与子

《母与子》

自从油画进入中国以来,如何将它成功地本土化,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给自己确立的一道难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似乎只有中国艺术家面临如此难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强大且特征鲜明有关。那些文化传统不够强大的艺术家,惟恐自己的油画不够正宗,因此就不会遭遇这方面的难题。

《风筝》 72×90cm, 1995,中国美术馆藏

戴士和 1996年作 不夜城50×60cm

在戴士和的作品中,绘画的痕迹既是物象的印迹,也是画家的心迹。每幅作品,不仅是自然的面纱的揭露,也是画家的心扉的敞开。通过戴士和的作品,我们一方面走进了生动的自然,另一方面遭遇到洒脱的心灵。戴士和的画常常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因为他的心灵与自然一样真诚而深邃。我们从戴士和的作品中看到的既有天真烂漫,又有老辣深沉。

老北京 布面油画35×46cm

故宫 布面 油画28.5×28.5cm

在西方,自从照相技术诞生以来,就有绘画死亡的说法,因为从对物象的再现来说,绘画无法跟照相竞争。但是,绘画是艺术家一笔一画画出来的,有笔法,因而有个性;摄影只是成像的光学和化学过程,跟体现个性的书写关系不大。在郑板桥看来,好的作品不仅有笔法的定则,而且有法外的妙趣。戴士和绘画的生趣,正体现在他对法则的坚守与破坏之间的适度把握上。

1991年作 正阳门



戴士和 延安宝塔山 2009年



戴士和《春到圭山》布面油画 100x100cm,2012年

秦皇岛写生

“不是描而是写,写,就要见笔,而不是藏起来,不可以把笔触描光。见笔,就是要见到作者手笔的运作,要见到每一笔一画所承载的信息鲜明:我公然站出来,直抒胸臆放下遮掩。"——戴士和

2006年作 室内.阳光



戴士和《高原雨后》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2年



戴士和 丽水-大港头水边 布面油画 75x75cm 2010年

2003年作 《白云宾馆和黄山》



戴士和 《无锡运河人家》 布面油画60x80cm 2009年



戴士和《孙中山纪念堂》,布面油画,120x120cm,2011年

362室的记忆

2000年作《一九四五年》

1992年作 娲娲

2006年作 卡尔斯塔德码头的小船

2007年作 苏州杜璞速写

《窗前》120×120cm


    关注 澄海英美苑画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