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的名画中国篇--清明上河图

 

看着属于其他文化的著名画作“活”了过来,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我们是不是心里有些小小的喷喷不平呢?不要着急,中国名画来了!谈到中国名画,当然不能不提我们的国之重宝《清明上河图》。今天让我们睁大眼睛,欣赏这一幅“活”过来的《清明上河图》吧。...



看着属于其他文化的著名画作“活”了过来,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我们是不是心里有些小小的喷喷不平呢?不要着急,中国名画来了!

谈到中国名画,当然不能不提我们的国之重宝《清明上河图》。今天,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睁大眼睛,欣赏这一幅“活”过来的《清明上河图》吧。



清明上河图,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国宝级文物。

这幅画作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对于《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我们现代人不能理解的谜题,比如含义之谜。

如此巨制的画作一定是有寓意,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不过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它的含义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的恢弘巨制,我们在尽全力保护好它的同时,是不是也能够从中获得先辈们的传承,让更多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流传后世呢?

欲收阅往日视频内容,可选择点击左上角淡蓝色小字“如之何”,加关注后,查看历史信息。

长按下方二维码,之后轻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关注,亦可收阅往期视频。


    关注 如之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