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启全的面塑文化

 

6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沈阳故宫时,收到一份来自沈阳民间面塑师于启全的特殊礼物——她本人的面塑肖像,看着这个栩栩如生的面塑肖像,默克尔又惊又喜,连连赞叹:“太像了”。由此这位沈阳的民间面塑大师也出了名,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6月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沈阳故宫时,收到一份来自沈阳民间面塑师于启全的特殊礼物——她本人的面塑肖像,看着这个栩栩如生的面塑肖像,默克尔又惊又喜,连连赞叹:“太像了”。

今年48岁的于启全,从8岁起学习面塑技艺,被称为“沈阳面塑王”。30多年前,于启全子承父业,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于启全从小就喜欢做面塑、泥塑。2015年于氏面人制作技艺被评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启全说,要制作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人物,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包括传统色彩以及吉祥寓意的传统图案。在每次进行创作之前,于启全都要翻阅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

于启全在创作上敢于创新,拓宽面塑的创作领域,尝试用面塑创作一个大型作品。他与朋友共同创作的大型面塑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有相当的难度。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属于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出814个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于启全说,将《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由平面变为立体的过程难度很大,这是因为平面变立体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呈现原作,在空间上有所延伸,在创作这一大型面塑之前,于启全反复绘制《清明上河图》透视图,确定人物、建筑在立体面塑作品中的精确位置。制作面塑《清明上河图》,不仅要综合运用面塑技艺,还要研究古代建筑和车船制造工艺。仅建筑就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等。这些建筑在图中是平面的,想要立体制作出来,就要研究古代建筑设计。

于启全他们制做成的面塑《清明上河图》耗时1年多,用去200多斤面粉,其中每一个人物的神情都栩栩如生,人物的五官、胡须、发髻甚至表情都清晰可辨。最为神奇的是,造型各异的车船的门窗都可以打开。

将面塑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延伸至壁画、大型创作等领域,能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重视。把面塑和人物肖像结合,就是对传统面塑的一种创新。

于启全是一位“手疾眼快”的民间艺人。体验者坐在他面前,于启全手持一把塑刀、一小团面,不时抬头看一眼体验者,迅速捕捉对方的特点,面团在他手中经过一会儿的把玩,就变成栩栩如生鲜活并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人物。于启全说,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需要天赋和灵性,“捏得像”诀窍不在于“形”,而在于“神韵”。

接下来,于启全还将继续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素材,创作更多更好的面塑作品。


    关注 老字号文化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