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能只靠“互联网+”

 

转型是一个寻找新增长点的过程,“互联网+”概念的大热,代表了向内寻求消费社会新增长模式的探索。而着眼海外投资,寻找新的市场,学习既有的经验,则是另一种向外寻求新增长点的尝试。这个过程中,除了互联网+外,中国企业还需要补上哪些必要的功课?...



作者| 钮小鹏

转型是一个寻找新增长点的过程,“互联网+”概念的大热,代表了向内寻求消费社会新增长模式的探索。而着眼海外投资,寻找新的市场,学习既有的经验,则是另一种向外寻求新增长点的尝试。那么这个过程中,除了互联网+之外,中国企业还需要补上哪些必要的功课?



美国没有“互联网+”概念,互联网新形态是“共享经济”



美国是发明互联网的国家,却并没有“互联网+”概念,因为互联网已经深入融合到商业系统的各个方面。从企业角度而言,无论大中小型企业,前端客户和渠道方面,还是后端客户和服务方面,互联网都对整个商业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数据上看,201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占其总人口的46%,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接近90%。

互联网带来的移动化和社会化,即通过社会化媒体与移动端为整个产业体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而在此形态之上所出现的“共享经济”,把社会资源重新舒展,通过互联网的移动化与社会化,重新进行链接与传播。比如Uber、Airbnb都是这种形态,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颠覆式创新,改变传统商业运作模式。共享经济是互联网进入新阶段后,在美国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互联网经济要学如何引领消费文化,核心推手是大数据



“互联网+”背后的消费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基于大数据对现有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这其实也是中国企业跨境学习的重要方向。

如何在一个巨型市场中引导消费者,美国企业在这个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这是中国企业应该向美国同行学习的,无论是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推广,还是售后服务上。比如数据分析一直是美国企业的基本功课,贯穿整个企业运营流程,仅仅在根据数据来设计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这一环节上,就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

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就是跨区域、跨平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际化,对于我们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目前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的转型道路上的必然方向和结果。

国际化是转型的另一种路径,投资美国正当其时

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时,将眼光投向海外投资,是企业转型、寻找新增长点的新路径,是在日益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中赢得差异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能源、资源类并购,到近年的高科技、房地产、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多元发展,其中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国企。

同时,伴随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国内已上市或将上市企业来说,海外投资还可作为协调市值管理的有效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对专利、技术、人员、团队、公司及渠道方面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将相关资产选择性注入母体公司,对于企业调节市盈率、提高市值都有帮助。对于未上市企业来说,成功的海外投资也有助于企业提高估值。

民营企业的“跟跑”与“软着陆”

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不妨跟跑。比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可以关注一些大型整车企业的海外发展动作,当他们在海外落地时,非常需要当地配套企业的支持,而这就可以成为本土零配件企业出海的机遇。

中小型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建议找一个平台去实现软着陆,比如工业园、相关行业的聚集地、或者特定领域研发机构合作体系。这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的资源劣势,从而实现在国外的快速落地。

投资美国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

企业跨境出海,会遇到各类必须面对和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总结为三个文化:

第一是国情和社会文化。包括语言、文化、习惯、消费者惯性以及品牌认知等,这是所有出海企业都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其次是商界和企业文化。这与国内差别很大,也许国内企业更关注 “关系”的问题,而海外商业社会中数据和底层建设的问题则更加关键;

再次是资本和股市文化。海外市场融资成本低、规模大、流动性高,但更加讲究企业运营基本面而不是“概念”。


    关注 中大商业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