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却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张景寿老先生的离开,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一大损失,老先生一生,历经时代变迁,世纪更迭,用艺术造诣及仁德之行,...



张景寿老先生的离开,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的一大损失,老先生一生,历经时代变迁,世纪更迭,用艺术造诣及仁德之行,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张景寿
张景寿生长于一个贫苦农家,8岁时,得到景德镇花鸟瓷画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程意亭先生启蒙,学画、识字。1936年,进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学习,又深受程意亭教诲。



在浮梁陶瓷职校求学期间,张景寿开始接触并研习任伯年等名家的画作和艺论,对中国画和西画均作探究,从写实和写意、现实与浪漫相结合上,着力于寻找东方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点,并在长期从事陶瓷花鸟画的艺术实践中,坚持学传统而自成一格,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熔铸于陶瓷绘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画技,以花鸟瓷画而饮誉瓷苑。
张景寿的绘瓷生涯因日本侵华战争一度中断,日本飞机的轰炸让景德镇瓷业一度凋敝,张景寿不得不返回家乡乐平。在家乡的日子里,张景寿潜心专攻国画,除了学习程意亭的国画艺术,他还广泛接触名家国画和西画,一度对任伯年的国画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年的潜心学习让张景寿的国画功力日渐深厚,为他的陶瓷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张景寿大半生的从艺生涯中,他在传承景德镇陶瓷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体会,运用绘瓷之笔,以色料为语汇,在构图、布局、绘形、设色中赋予意象以精、气、神,巧寓吉祥如意之意蕴,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程意亭瓷绘花鸟的艺术风格,坚持贯穿了其一生的独特艺术道路。



陶瓷学院著名学者陈雨前评价张景寿先生的陶瓷艺术时说道,“张景寿先生的瓷绘花鸟,特别注重花鸟之形迹,揣摩其习性,体味花鸟之精神,又不为其形所拘,而是放笔为艺,工写兼备,大方得体,设色华丽而不艳丽,自是意趣天成,配之古语款,构造一田园的情致。其作品之花鸟、紫藤,经他艺术创造,已从眼中之花鸟变成胸中之花鸟,再变为心中、情中之花鸟,再变为笔下、瓷上之花鸟,经窑火的烧制,升华为‘张氏粉彩花鸟’。”

张景寿不仅在陶艺上成就卓著,其德也颇为人称道。数十年来,张景寿厚待乡人,成名后跟随他的学徒不下百人,其中多有所成者,使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靠绘瓷致富的富裕村;他用己之所得,修桥铺路,捐资建校、办厂,惠泽一方。赢得乡亲们的尊敬。张景寿80寿诞时,乡人自发镌刻纪念碑立在张景寿房前庭院,颂扬其乐善好施之德。众人评价道:德者,寿
(张景寿封笔之作————《龙凤呈祥》)
2013年年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张景寿与王锡良等8位陶瓷艺术家一同获得“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生成就奖”,也算是对他“大艺者,德为先”的肯定。



    关注 中珍艺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