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君说瓷—写在首届中国古陶瓷文化节前的一段话】

 

近些年,国内古陶瓷民间收藏蓬勃发展,各地私人博物馆亦如雨后春笋。民间收藏的确有很多“真、精、稀”的好藏品,这...







近些年,国内古陶瓷民间收藏蓬勃发展,各地私人博物馆亦如雨后春笋。民间收藏的确有很多“真、精、稀”的好藏品,这是好事,也不容否认。但一方面,由于缺少合适的平台,许多藏友手中的好藏品难以交流;另一方面,一些值得研究的新品种、新发现也难以浮出水面,更无法得到认可。民间收藏眼下最缺的,就是一个或者很多个能够进行展示交流的“基地”。
安丘这次古陶瓷文化节开了一个好头。期间,有许多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的藏品与大家见面。这其中,既有在博物馆也难得一见的高古瓷珍品,也有来自民间藏友的,一些还存在争议,或新发现尚待研究考证的器物。但无论怎样,这是一次尝试、一次进步,也是一个起点。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全国的专家、藏友共同交流、切磋。看看展出的高古瓷精品,能够拓宽眼界,提高辨识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带着审慎的态度和研究的眼光,去认真看待那些存有争议的器物。
现在,有些奇怪现象,凡是书本资料中没有刊载的,凡是博物馆中没有展出过的,凡是多数专家没见过的,凡是国际大拍没拍过的,都被认作新仿品。搞凡是主义,注定跟着别人走。新入门藏友,还在收藏的小学、初中阶段,按图索骥在所难免。然而,一些资深藏友甚至专家,也固步自封,不辨菽麦,人云亦云。丢失了收藏的真谛,扭曲了研究的态度。遇有不同意见,便搞党同伐异。这不仅仅是打眼,更是对祖宗遗产的不负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为国宝帮摇旗呐喊。对于新的、作旧的,也要认真对待,到底是哪里做的?用什么工艺作旧的?都要搞明白。



新的发现,新的成果,总会遇到重重阻力,这是社会规律。鉴定要奉行唯物主义,拿证据说话。新的老的,到底该怎么看?什么是依据?真正的鉴别要素又是什么?书中所讲,多是形式上的概括和归纳。既是古陶瓷,就离不开一个“古”字。是古物,就要老化,或轻或重,程度不同。那么,胎、釉的老化特征就是鉴别的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学习和研究就不会跑偏。
很多人看不起新入门玩瓷片的藏友。我说,我收集了十万片残片,是我的十万个老师。很多藏友在微博上来信,要拜我为师,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的确,缘分所致,一些古陶瓷爱好者、研究者与我师徒相称,但我也并未教授许多鉴定方法和本领,各人悟性不同、德行不同。做好“四修”才是真谛,修心以明目,修德以结缘,修道以正途,修行以功成。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老师,就是那些古陶瓷残片。残片所包含的时代和窑口特点,所表现出的老化特征,都是最真实的。它们应该是所有藏友的老师,这些老师永远不会错。
许多刚入门的藏友,往往不得要领,便急于搜寻藏品。打眼、交学费,自是必然。固然,藏品的等级代表了你的鉴赏水平和收藏实力,但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些古代器物本身,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祖先的文明遗产,我们要自己去考察研究,揭开面纱,没有理由专等红头发专家告诉我们新的发现。作为一个与古陶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收藏爱好者,我要呼吁海内外华人藏友,把古陶瓷作为中华历史的见证和祖先文明的存物,珍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莫以眼前经济利益为趋向,不要盲人摸象,不迷信专家书本,抓住老化特征这个鉴别要害,实事求是,深入调查,潜心研究,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保护古陶瓷遗珍,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历史。
与古陶瓷结缘一生,几十年来走遍中华大江南北。所闻、所见,百感交集。我愿意把所见到的,收获到的,分享给海内外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也希望能在一个古陶瓷研究基地,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传播古陶瓷文化。希望这次古陶瓷文化节是抛砖引玉,在全国其他地方能涌现出更多的“古陶瓷小镇”,能有更丰富、更新颖的交流形式。希望能与海内外千千万古陶瓷爱好者携手,砥砺前行,为古陶瓷文化传承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凡是保护中华古陶瓷遗珍,弘扬古陶瓷文化的,我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给予支持!                                                                                                           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          丘小君

祝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乐哟

希望大家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世界辣么美,我们要好好珍惜。



    关注 淄博文昌古陶瓷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