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被过度夸大,后果很严重!80%的家长中招!

 

敏感期被过度夸大了!后果很严重!...





在一次讲微课的时候,有位家长提到了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使我有机会到网上书店查了查,才发现指导家长按着敏感期养孩子的书竟然如此之多!有的书言之凿凿地说敏感期是教育理论,也有的则说它是心理理论。下面我们来谈谈:从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什么是敏感期?为什么蒙台梭利女士在一九零几年提出的敏感期理论后来在心理学界不被提起了?如果没有这些敏感期,那么孩子很多共性的行为背后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并应用这些规律?

什么是敏感期?
最早,从小鹅的imprinting印刻行为上,生物学家发现了动物发展的一些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在人类胎儿的发育过程中确实存在,一旦一些关键期被错过,会造成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人类的婴儿还有很长的发育成长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以及心智的发展。这些后天的发展也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时期,但并不是如“关键期”那么严格,不会一旦错过永远错过,后来,发展心理学研究就把这些时期叫做“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就是说在这些时期,某项能力的发展是最佳的,错过了也可以弥补,但是要吃力一些。想错过敏感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敏感期的定义里有两项值得我们关注:1. 某项能力的发展;2. 一定的时期内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现在我们来看一些敏感期(图片源自“陈忻-儿童心理”的新浪微博):



我们看到,动作发展的敏感期(或者窗口期)是0-7岁。也就是说,在7岁以前,如果你把一个正常的孩子捆得紧紧的,让他一点儿动作都做不出来,那么7岁以后他被放开了做动作,就比较困难了。要想错过孩子的动作敏感期还真不容易啊。

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0-12岁。如果在12岁以前孩子被剥夺语言环境,听不到任何人类语言也看不到手语,那么12岁以后再学语言就非常吃力了。这必须得是一生出来就跟猪或者狼一起混才行啊,否则怎么躲得开人类的语言呢?

其他的几项我就不一一讲了。这也是敏感期后来不再被重视和研究的原因之一。首先,剥夺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太难做到了,而狼孩猪孩的例子又太少,研究样本数极大不足;其次,有哪个实验室敢把婴儿放在隔绝的状态好几年,去看他的发展结果?

如果不是敏感期,那怎么解释一些孩子发展的共性和有规律的行为表现呢?

是的,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也是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能成为一个学科的原因—我们要去发现、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

早期的心理理论的提出,一般都是观察法和借用其他学科的一些结论。观察自己、自己家孩子、自己周边的人,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形成一个假说,经过简单的验证感觉还挺有道理,于是一个理论就提出来了。或者从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那里借鉴一些成果,认为在人这里也能成立,例如前面提到过的,生态学家Lorenz罗伦斯的小鹅,以及大家熟悉的神经科学家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从来没有自称是心理学家,而且极力反对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把他的条件反射实验结果照搬到人身上,他强调人除了神经系统和神经活动更高级外,人的发展还受很多后天的因素的影响。可惜没有用,还是被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照搬了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早年间心理学的奠基者们开创之功不可没,但如果说早年的心理学理论就永远正确,那就不理智了。

心理学在不断发展,早期的很多理论被证伪,新的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理论逐渐确立。现在,心理学的基础已经确立: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而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包括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情意行”。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发展,其载体是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我们的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

所以,你现在翻开任何一本发展心理学的科普书或者教科书,里面都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讲解孩子的神经系统、感知觉、思维、情绪、社会性、行为等特点和规律,它们互相影响,又共同构建了孩子的“发展”。这就是规律。有的人可能说,还是敏感期简单,到了什么年龄段就敏感什么呗,你们搞出来一大堆“知情意行”,太复杂了。唉,没办法,人就是这么复杂,人的发展也是这么复杂,如果只用一个解释来归因孩子的成长规律,岂不是以偏概全、误导家长?更何况,很多所谓的敏感期,是蒙特梭利女士和国际蒙台梭利协会从来就没有说过的呢。

对孩子的外显行为必须正确归因才能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养育孩子。

有的时候,对现象归因错误,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全世界人民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都认为地球是平的,可是也不影响当时测定春分冬至,指导农事啊。即便今天,我就坚定地认为地球不是圆的,是平的,也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可是,有些错误的归因,确实会影响到我们,那就必须要改一改了。下面咱们举几个例子,看看错误归因敏感期是如何影响了孩子的养育。

例:

有一位家长举了个例子,说她家孩子在两岁左右的时候到了“秩序敏感期”,所以什么事都要求秩序,错了次序就不行。晚上睡觉前是洗脸洗手擦香香换睡衣的顺序,有一次没洗手洗脸就换睡衣睡觉了,她想让孩子起来洗脸,孩子哭闹不愿意。她考虑到秩序敏感期,就没有强求孩子。否则的话,她会一定逼着孩子下床洗脸的。结果呢,她认为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她跟孩子都很满意。

如果我们不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为敏感期而是归因为“知情意行”,我们会看到,两岁的孩子在认知上并不会理解睡前洗脸有多重要,而在情绪上,已经换好了睡衣,调整到睡觉状态了,此时让他起来,他不愿意,当妈妈不断催促他,令他烦恼,就哭闹了。大人身上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呢,本来想好了做完什么事再睡觉,结果忘了先躺下了。然后自己评估了一下事情的重要性,常常是懒得起来了,就说算了不做了,明天吧。孩子的思维也可能是这样的过程,跟秩序无关。

那么妈妈可以怎么做呢?孩子的认知就到这个程度,讲道理是没用的,他没法听得懂超越现实的抽象道理。孩子此时的认知很多来自于体验。妈妈如果能够打湿毛巾拿过来给孩子洗手洗脸,用自己的行动表明这件事的重要性,必须做,并让孩子亲自体验到洗完脸的舒服感,这就扩展了孩子的认知,情绪上也并不挑战孩子,下次孩子会多明白一点为什么要先洗脸,洗了脸舒服,而不是因为秩序是洗脸换睡衣所以才先洗脸换睡衣。孩子成长就是在不断扩展认知,增加行为方式。如果一味归因敏感期,反而放弃了帮助孩子扩容成长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就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

例:

还有一个例子是说两岁半的孩子玩捉迷藏,总是藏在同一棵树后面,不肯换一个地方藏。妈妈因为了解了敏感期,认为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所以就没有强求孩子换地方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我就很奇怪这位妈妈为什么非得想让孩子换地方藏?在孩子的认知里,这棵树后面是最佳的位置,你给他了新的建议孩子却无法靠估计面积体积来测算你说的对不对,所以孩子不换位置,妈妈怎么就不行呢?非要孩子换位置藏?如果敏感期理论能够管住控制欲太强的妈妈,那倒也不失为一个好东西。可是,归因于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也可以让妈妈放弃对孩子的指挥呀。而且,归因于认知,了解到孩子在这个年龄是靠“眼见为实”的,那么妈妈可以领着孩子一起藏到新的位置,让孩子亲自体会藏在这里的好处,这是扩展孩子的认知啊。结果妈妈有丧失了一个让孩子明白多一点的机会。

对上面这个例子我是有些怀疑的,因为两岁半的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反观自身。这么大的孩子玩捉迷藏常常是闭上或者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转过身去,以为只要我看不见别人,别人也就看不见我。这个两岁半的孩子知道躲到大树后面,要么是模仿他人的行为,要么真是认知发展上的飞跃!

还有的说4-5岁是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以前农村的孩子上学前没见过书,只见过门上的对联、商店的招牌的,多的是,7岁上学后照样可以学习阅读和书写,没有问题的啊。反倒是这两个敏感期太违反常识了:眼睛的睫状肌和小臂手部的微细运动都没发展到近距离看书和握笔写字呢,怎么倒成了敏感期呢?还有外语敏感期,第一批改革开放后的留学生很多是初中高中才学英语的,并没有耽误留学并留在美国生活啊。如果说是口音不能像母语一样了,那这要追溯到孩子他妈那里,他妈不是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妈,怎么要求孩子的英语说得像母语?

友谊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就更扯了,建议大家自己去看看《发展心理学》里关于孩子的社会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吧。总结

将孩子的行为归因于知情意行,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规律,就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当孩子的认知还达不到,要么别跟孩子较劲,要么针对孩子的认知水平去教授或引导,总之目标是孩子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拓展,情绪体验的增加,也即心理人格的成长。家长们既不要错误归因敏感期,更不要被敏感期吓到,害怕错过了就耽误了孩子。放轻松!你想错过,还真不那么容易。顺应孩子的心身发展规律,给孩子发展的空间和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也就够了。

还要强调一下,请家长一定要注意辨别,是孩子的认知局限造成的所谓“秩序敏感”,还是孩子的行为过度刻板了。如果是刻板行为,那么要警惕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问题或者是自闭谱系疾病。我看到过的一些家长提问,里面对孩子的行为描述非常像刻板行为,一旦归因错误,就掩盖了真相,耽误了及早诊断和矫正训练的最佳时期。虽然这种情况的概率不大,但是落到谁家那就是百分百。如果没有及时找到真相,耽误了,谁来负责呢?

为了好好了解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我用百度搜了“敏感期”、“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敏感期”,以及“critical period”、”sensitive period”、”Maria Montessori”、“Maria Montessori+sensitive period”等关键词,结果发现,中文出来的结果特别多,主要是近几年的,而且互相抄。英文搜索结果少,显示的主要是维基百科比较翔实,称Montessori的贡献在Pedagogy教育,没有说她是心理学家,更缺少介绍蒙台梭利关于关键期/敏感期的英文资料。希望国内的敏感期专家们可以把工作做得专业一些,如果是引用别人的理论,请注明出处。如果是自己的研究发现,请公布研究过程和试验数据。普通家长在听取一些知识和理论的时候,最好也能核实一下,不要人云亦云或者被宣传手段忽悠。毕竟,孩子的成长不可逆,不能重新来过,请一定要谨慎。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小微信号

微信号:xueersizz



长按识别加入我们

本周优秀文章推荐:

郑州家长注意了:小学报名相关信息大集合(附有学区房信息)

号外:萌娃小讲师初赛英雄榜!

真的假的?据说连数学家都很难辅导自家娃小学数学?

一、二年级奥数经典题型(强烈推荐)

给郑州家长的一封信:检查作业不只是为了完成.....

绝对干货 | 解决孩子将来几何学习难题,从这些动图开始!

辟谣 | 近期朋友圈谣言大起底 别再上当了!

通知:2016郑州幼升小模拟面试第一场重磅来袭(仅限30人)

一、二年级数学知识分类及口诀,搞定数学不是事儿!
郑州幼升小
长按、识别、关注


    关注 郑州幼升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