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母爱的魔法

 

母亲节快来了!...



亲密与分离

自从成了“孩子她妈”,看了各种各样的“科学育儿”书,也听了许多过来人的经验谈。每本书虽然各有侧重,每个人的经验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亲密与分离”的重要性。一岁前的孩子需要绝对的亲密,然后孩子开始渐渐有了自我意识。随着孩子入园、上学、工作、成家,孩子的每一步都是走在与父母分离的道路上。可是现实生活中才发现,我们往往是该亲密的时候嫌孩子太烦,或是工作太忙而忽略了亲密,等到孩子终于长大时又抓住孩子不放,以“你在爸妈眼里永远是孩子”为理由不肯完成分离。

魔都在上月某天曾进入“夏季”,在街上大部分人穿短袖的时候,有位同事那天上班却意外穿了件薄的毛衣。习惯了见她平日里穿衣并不厚实,大家忍不住都在问她:“为什么今天反而穿得这么厚?”“我妈早上非要我穿的,说今天会变天。”

有同事立即瞠目,“你都三十岁了,你妈还要管你穿什么衣服?”“是啊,为了不跟她吵架,我只好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然后同事开始细诉她与母亲相处的模式。“我妈就是什么都要管,然后又看我什么都不顺眼。我们天天吵架了,虽然知道她都是为了我好,吵完就合好,但还是很伤元气,家中氛围也压抑”。因为同事已久,早已知道她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当时就想推荐她看一本书《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

两代人的价值观不同

有一句并不好笑的笑话,说男人娶妻之前一定要看清楚丈母娘的样子,因为那将是妻子几年后的翻版。尽管这句话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些的不怀好意,然而却透露出一个不变的真理——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从举手投足的相似一直到渗入骨髓的不可摆脱。

只是每一个时代的女性,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也即我们时常所说的“代沟”。女儿并非是母亲的复制版。若在“代沟”影响下,母女之间还因不同的价值观彼此捆绑在一起,母亲的唠叨很容易成为控制女儿的“母亲诅咒”。比如,“你恐怕做不到”,“工作这么辛苦,不如找个人嫁了”“按妈妈说的去做肯定没错。”“都三十岁了,为什么还不结婚?”……

架起连结的桥梁

《完美母女关系秘密》这本书中正是用来协助三十几岁女性在这“代沟”中如何架起一座桥梁,给渴望独立的女性支招,用敏锐的分析,理性又坚定的态度顺利解除“母亲诅咒”的魔法。全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母女关系的正常与非正常状态,涉及到恋爱、结婚、工作、家庭到最后离开母亲独立的五个方面。

随着各种心理学资讯的发展与推广,80后长大的我们已经跟5060年代的父母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成年后的我们在回忆童年时,往往会发出感慨原来父母他们那代的育儿观念已经落后,比如“棍棒下出孝子”、“钱是省出来的”、“工作就是要图个安稳”等,以至于会产生我们“深受迫害”之不满。于是“童年阴影”、“父母皆祸害”等成了许多成年人逃避的理由。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与母亲相处的模式,并非要指出母亲是否做错了什么,而是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诅咒”局面,作为成年女性在面对这种来自母亲的否认或是不断干涉的情况时应该如何自救。母亲那代人有她们自己的价值观,她所有的观点只是来自她们对时代的认知。

具体方法

自信,是走向完美母女关系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以母亲的价值观为人生标准,而自己的价值观又尚未成形,这个人就会缺乏自信。”自信的女性在面对恋爱、婚姻、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才能清晰辨明方向,不受他人影响,哪怕是亲密如母亲。有了自信,可以更好的“做真实的自己”。再加上经济独立,就怎么样也不用担心母亲的唠叨会成为阻碍追寻自我的诅咒了。当母亲能够确信自己的女儿已获得幸福,也就不会有那些“诅咒”式的唠叨出现。

想与母亲拥有更完美的关系,仅仅是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内在独立当然不够。毕竟这是双向关系,不能只朝内修练,如何与母亲相处同样重要。将母亲当作上司,接受她也是个不完美的普通人这一现实,向对待同性朋友一样和母亲相处,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对母亲。不因为对方是母亲,而苛求她必须完全的理解你。

书中精彩内容

母亲的唠叨如同魔法一般施加在女儿身上,并持续产生着影响。而女儿则被那些唠叨束缚,丧失自信,害怕作出选择,甚至难以向前踏出一点。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那么她就不会因为被斥责或者被赞赏而产生心情的极端变化,并且有足够的理智察觉对方言语中的真正意图。

难以按照自己的判断作出人生选择的女性,不论最终选择哪方,结果都会感到后悔。

女儿和母亲相互对立的原因之一在于,女儿一方总是误以为自己还是“孩子”,导致母亲无法从母亲这一角色当中解放出来。

不论关系多么亲密无间,也要考虑对方的心情。这就是人际关系。


    关注 赫拉客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