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最关键几年

 

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微信已经出现各种“萌”刷屏。当然,原因并不难找:今天就是“六一”儿童节。...





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微信已经出现各种 “萌” 刷屏。当然,原因并不难找:今天就是 “六一” 儿童节。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在这天为孩子过节,不过也有其它的地方,例如瑞士,在另外一天让孩子高兴一天(今年在瑞士的 “未来之日”,即献给属于下一代的孩子们的那一天,已定在 2016 年 11 月 10 日)。说到儿童节,话题无不离开童年这两个字。我们的童年,都无法和玩具、铅笔、“吃全身” 的衣服等这些特别的 “少儿元素” 分离。

大家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对于我,这个年轻时挺淘气,但是也挺乖的孩子来说,我的童年是在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文化度过的。头六年,是在中国北京度过的;十八岁之前的另外十二年,则是在如是度过的。这两个国家虽然文化和社会制度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恰好这种 “跨文化” 生活环境,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在北京的头六年,我当然身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也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开始学习什么是孝敬前辈的重要性。毕竟,对家里的老人好,就等于对明天的自己好;而且 “变老” 已意味着,变得更加智慧。这在中国一个如此重视教育的国家来说,是件挺重要的事情。当然,对于我来说,我早已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博士文凭都带回家了,但是这一切,都源自于北京。我在去瑞士之前,先在北京学了汉语,和头几次英文课。下课后,经常和家人上班的公司司机出去转一转,从而培养我好奇之心。

瑞士同样也对我有深度影响。在如瑞士那样开放的社会里,人们不仅看重 “民主”,同样被重视的还有 “相互尊重”,当然在瑞士的人大多部分也是比较个人主义的。这对我来说,都是好事儿:我既可以尊重自己,也可以尊重别人,更可以尊重这个社会。瑞士也是让我上讲台,在话筒前讲话的国家,因为在那里,我在 20 年前,在能容纳 500 人的大堂里,做了人生第一次公共演讲。这种环境,也很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也既让我很乐意在话筒前发言,也很乐意将话筒递给他人。瑞士的开放,自由,相互尊重的大环境让人们把从心里想说的话都能说出去。当然,瑞士也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国家,“精确” 在这个国家来说,可是 “家常饭”。但是同样重要的是,瑞士也教会我如何尊重并欣赏自己的作品。在我首次演讲的第二年,学校给我任务,让我设计全校艺术节的宣传海报和指示标。这一切,让我今天再看一下,仍能让我感觉:我那时确实做了点儿实事。瑞士也带我进入了 “电子世界”,无论是 1990 年学会打字,1991 年开始使用个人电脑,1995 年开始上网,还是 1996 年架好自己的第一个网站。同时,瑞士还教会我 “责任” 这两个字:要对自己负责任,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任,也要对整个社会承担起责任。

童年仍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那几年,我们不妨从当孩子那几年里,多加再次自我启发。非常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根,源自我我们的童年。这里,我觉得更多的家长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童年不能完全和 “家庭作业” 画上等号。要自信,要给孩子更多自己的时间!或许,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舞台,一根画笔,一个麦克风,一个乐器,甚至于一张纸和一根笔,让孩子自由发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对孩子最有益的。作为 “过来人”,我觉得,让孩子度过这些难忘的童年之年,好处既多又明显;孩子们以后长大时,就能以自然的笑容,回顾自己的 “当时的那一刻,那几年”。我非常感谢自己的父母,能让我活出我想度过的童年;这一切,让我面对当今生活时,更加自信。


    关注 冯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