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西刻书

 

元代山西的出版事业出现持续繁荣的局面,蒙古太宗四年(1232),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致书中书省耶律楚材,书中列举...



元代山西的出版事业出现持续繁荣的局面,蒙古太宗四年(1232),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致书中书省耶律楚材,书中列举学者50余人,由于战争遭到凌辱,生活无着,请求解救这些汉室孺子,耶律楚材向太宗窝阔台奏请在平水设立“经籍所”,并起用这些汉人担任官员,由此平阳在元一代成为与大都、杭州、建阳并列的全国重要的四大刻书中心之一。

元朝统治山西期间,刻书风格都延续了金朝的遗风,刻坊数量不断增加,图书的种类逐渐增多,印制质量有所改善。刻书的种类主要包括有医药、字书、韵书、诗文集以及佛经道藏等多种书籍。对于平阳的刊本质量,清代藏书校勘家叶德辉在评价平阳府梁宅所刻《论语注疏》之时,认为“胜于宋十行本”,而平水曹氏进德斋所刻的箱巾本《尔雅》“胜于明吴元恭所从出之宋本”。此外,叶德辉还曾称道“元时书坊所刻之书,较之宋本尤夥”。元代的很多刻书坊都由金沿承而来,见诸史料记载的有平水中和轩、晦明轩、平水曹氏进德斋、平水高昂霄尊贤堂、平阳司家颐真堂、平水刘氏、平水许宅、水梁斋。

刻书很多,见于记载的有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存国家图书馆)。《滏水集》二十卷,(金)赵秉文撰,《丹渊集》四十卷,(宋)文同撰,拾遗二卷、年谱一卷、附录二卷等。《通鉴节要》一百二十卷,(金)戈唐佐编,张存惠“鋟木以传”,自金泰和甲子(1204年)开刻至癸丑(1253年,即元宪宗三年)刊印而成,《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一百二十卷,(宋)吕祖谦编,张存惠将吕祖谦缩写的标目音注本去目录后有“平阳府张宅印”琴形牌记和“晦明轩记”钟形牌记,卷末则有“泰和甲子下乙卯岁季秋工毕,尧都张宅晦明轩谨记”。

平水中和轩则是金、元两代百余年的老字号刻坊,元初刻印《论语注疏》,大德十年(1306年)刻印《新刊礼部韵略》五卷,元统二年(1334年)刻印《滏水文集》二十卷。平阳司家颐真堂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刻印《新刊御药院方》十一卷。平阳府梁宅于元贞二年(1296年)刻印《论语注疏》二十卷。平水许宅于大德十年(1306年)刊印《铜人睮穴针灸图经》, 曹氏进德斋还刻印过元好问的《翰苑英华中州集》、《中州集》。平水高昂霄尊贤堂于皇庆二年(1313年)刻印《河汾诸老诗集集》八卷。平阳道参幕段子成刻《史记集解附索引》(佚)、稷山段辅刻《二妙集》(佚)。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太宗9年(1237),道教宋德方在平阳玄都观主与门人通真子秦志安(山西陵川人)刻道藏,丞相胡公捐白银千两,为创办之费,“乃立局二十七”“用工五百”多,历经8年,道藏刻成,凡7800卷,因刻于平阳玄都观,故名曰《玄都宝藏》,藏经刻完后原藏平阳玄都观,后移至芮城纯阳宫,元世祖时,僧道交恶,经板被焚毁。现存世有两种《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宋)张君房撰。元太宗九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37年-1244年)刻印道藏本。《太清风露经》一卷,无住真人撰。元太宗九年至乃马真后三年(1237年-1244年)印道藏本。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如所收《内境图》是中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也是世界最早的解剖图。《道藏》的刊刻将平水刻书水平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道藏》的刊刻将平水刻书水平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元一代,山西的图书刻印继承金代而有所发展,刻书风格似金,刻书数量不是很多,流传的本子稀少,平阳府作为北方地区的刻印中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挥出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注 三晋藏书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