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途学院】姜慧霞: 众创空间的创新发展之路(速记实录、干货分享)

 

姜慧霞: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在座的各位其实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我想大家今天不管是自己创业也好,或者是说...



姜慧霞: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在座的各位其实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我想大家今天不管是自己创业也好,或者是说在自己的机构里面担任核心骨干,因为我看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嘛,其实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面临很多挑战,当然也会有很多困惑,其实今天早上我在这里听课,我就觉得挺有启发的。

我们今天在做的一件事情,真的是没有人做过,我觉得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会发现突然面对太多的挑战,我本人也一直在科技系统工作,我属于科技系统出来的,我也非常了解无论是科技孵化器也好,或者是科技金融,做早期的天使投资,但是有一点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无论说它是国有的背景,还是市场化的,它首先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活下去的问题,这其实是非常值得思考,跟我们不断的去追求的。第二个它活下去,它做了多大价值的事情,而且是说这个机构它不仅创造了它自身的模式,另外还会带来多大的社会价值,这个其实我觉得都是我们要思考的。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早上,我看隋处也是很有激情的给大家打了一番鸡血,包括我们范主编。

我们有一个领头人结论是说太过理性的人不适合做早期投资,我发现太过理性的人也不太适合做孵化器,因为它真的不是传统的产品或者成熟的市场,在座的有些人我看背靠政府,还有的是国有企业,政府在一段时间可以支持我们,做很多事情不惜代价,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所有的一切都要面临市场挑战,所以我们想最多的还是怎么活下去,怎么去发展,这个我觉得也是蛮有意思的话题。

我理解资本分两个层次的资本,一个孵化器这个事情,我一直认为做平台、做孵化,很多是在补贴在做,所以我早上特别佩服罗总,他居然可以把这两块,单独分成两个公司去做,我觉得他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至少目前贝壳社还做不到,我的孵化、资本、投资是紧密结合的,否则我就活不下去了。

第二个作为孵化器本身肯定也要走资本这条路,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一直在不断迭代、不断去完善我们的模式,我们也做了两轮融资,前前后后融了几千万,当然我觉得模式本身能得市场认可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跟创始团队,一开始你打算走什么样的一条路也是有关系的,在整个我们战略发展过程当中,融资这件事情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事情在做,我们有自己的融资结构,对我们来说可能我们的融资其实也涉及到两方面的融资,一个是我们平台本身要不断去做融资,怎么去把自己估值,怎么去PR,怎么让市场认可你,怎么让投资机构来投你。另外因为我们要投那么多项目,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融钱,募集我们的天使基金,这个其实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至少有一批投资人愿意投钱,我的题目写的是共建,共建也是贝壳社的态度,今天不管是行业也好,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或者值得我们去共同合作的,所以大家会发现说贝壳社合作的伙伴会特别多,因为我们一直是开放的体系,我们原因跟所有人去合作,去共建这么一个体系。

同时,我们是聚焦的,聚焦是在于我们就专注了一个领域,一方面我们的能力确实有限,我们只能在这个领域;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你把一个领域做好做精就可以做得非常广阔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聚焦一个领域,因为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当你的团队,当你的资源都不够的时候,肯定要聚焦,聚焦的战略我觉得今天也是为贝壳社走上这一步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使得我们心无旁鹜仅仅关注这一领域。

我们为什么叫孵化生态呢?因为在目前阶段我们还是侧重早期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孵化这个环节,这个抓手去构建一个开放的生态,因为我们认为说今天的创新创业,它就像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要成长、生根、发芽,其实是需要阳光、雨露、土壤,一个都不能少,今天我们给到创业者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就是一个生态,创业者非常需要有一个生态来支持到他。看看今天的硅谷,我觉得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功案例,它整个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的特别好,这个是我们对这个题目的思考。

开始阶段我需要讲一下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在传统产业划分,生物医药大家会觉得我看得更清晰一些,而且我们之前一直在划分领域的时候,其实都是单独把生物医药领域划分出来的,在我们看来目前我们面临的这个行业不仅仅是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只是其中一方面,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大健康的产业。目前这个产业,我觉得我们比较幸运的不管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越来越的人在关注这个产业,这个行业也是下一波的热点,我们会发现但凡在中国稍微大一点的基金,他们会投两个行业,一个是IT,一个就是这个产业,我们看健康产业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第一大市场在美国,第二大市场在中国,因为中国人口多。

拿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来看,在美国就是医药跟医疗器械市场的比例是1比1,但是今天中国的比例是2比7,所以这里有很大的机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技术驱动的行业,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相对都是有些背景的,另外它不断靠技术驱动去催生新的产业机会。比如大家会看到说生物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还有基因检测,分子水平上一些检测等等。

大家会发现这个行业痛点非常多,因为它是信息极度不平衡的产业,前一段魏则西事件也好,或者百度事件也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等,所以它也是互联网还没有被颠覆的一个行业,正因为说它没有被颠覆,所以它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它又极度依赖传统的线下医疗和资源,所以由此带来很多机会。另外其它的包括人口红利也好,或者老龄化,还有中产阶级消费需求带来的这个市场,今天我们国家也把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这是目前这个行业的机会。

在机会的下面大家看到的是泡沫、热点,看到的是人才在这个行业涌动,但其实在这个行业创业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早上听完罗总的分享,相对来说医健行业是长跑+障碍赛,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另外这个创业团队的短版非常多,是因为它对资源依赖程度特别高,它对行业的这些要求,特别像新的一些产业模式出来之前,我可能只做好自己这一段就够了,我跟其它上下游跨界,或者整合,它本身就是技术集成的这么一个产业,由此带来对管理团队和创始团队的挑战也是特别多的。

我刚才其实也说了,所有项目的发展跟基金的关系真的非常大,资金就像一个企业,它发展过程当中必须用到的资源,再加上这个行业创业对资金的要求又特别高,所以导致这个行业项目融资也挺难的,它是一个资本和资源艰难的抉择,就是我同样的资金可能投到天梯行业很快就会出效果,但是这个行业不一定是。

第二个它是没有准备的接力赛,就是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研发阶段可能带来很多实验、方案的挑战,特别做新药研发的大家体会更深,到三期临床、四期临床,它还是失败的,这样的案例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难上加难。

同时,正因为它的创业过程当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或者说它的障碍,由此也就催生了创业产业化的机会,我们为什么说创业产业化呢?我们认为创业也是一个产业,在座的体会比较深,就像我们现在去支持这些创业,我们在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好,其实之前没有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产业去思考,现在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出,大家会看到孵化器现在会这么热,不管是我们之前做孵化器的还有外面很多,包括房地产商,包括很多外行,他们也会觉得这个行业不错,我也想进入这个行业,至少我接触过的不少,来到我们这里请教也好,或者来参观学习。我们贝壳社每一天都有接待任务,从去年这个口号提出以后,我觉得我们天天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来自社会各界,真的有产业化的那个氛围、那个感觉就有了,所以我们认为说这里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在孵化这件事情上,我们怎么去把它做成产业化,这个是我们想的比较多的。

另外一个,我们今天真的是面临着非常大的变革,这个变革我们也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会重构我们的商业逻辑,也会重构我们产业的形态,今天大家都感受到了这种变革,大家也发现身边商业逻辑和商业环境,它每天都在发生不断变化,我就拿今年的网红经济来说,其实最开始可能很多人对网红的印象还是负面的,很多人想到第一代网红那个芙蓉姐姐还有什么,其实是很负面的,但是今年大家会发现说,大家对网红的态度发生了彻底改变,甚至BIT也在研究网红,网红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其实这样一些新的商业趋势出现,我认为它肯定会给传统创业孵化机构要带来变革。

不管我们过去说我们工业基础是水电煤气,但是今天可能就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还有云、还有平台,这个是我们在当下都要思考的一些问题,是说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我们自己有没有改变,我们有没有随着这样一个新的商业趋势的发展,对自己的机构去做一些变革。这个我觉得贝壳社是思考的比较多的,从我们一开始做到现在,我们不断的在做调整,包括我们现在的贝壳说,我们其实就在打造网红,我们试图成为医健行业第一个网红平台从贝壳社产生,大家会看到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声音从这个平台上发生,因为我们看到了网红力量,所以我们也在做这件事情。

包括协同这件事情,我们今天都看到了,包括众创空间我觉得它本身就是一种共享经济,我们再一个开放的办公环境,我们共同去利用一些资源,它其实就是一个共享经济,包括毛大庆,我也跟他探讨了好几次,他目前也是推共享经济这张牌,我觉得作为一个孵化器,作为一个机构也好,其实我们必须为自己贴一个标签,我们今天做的跟其它机构、跟其它的同行,我们有什么样的标签,这个是我们在做这件事情时应该思考的。

所以未来贝壳社肯定是在商业基础构架上,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大、互、云、平,因为这才是基础,所以未来会看到我们在这方面的积累跟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内容。

前面讲了商业趋势和商业变革,对我们孵化器来说我们的变革应该是什么,我想我们思考的比较多的就是+互联网、+大数据、+资本,这个是我们考虑的比较多的,思考的也会比较多的。在我们整个公司发展战略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实践,一直在不断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这么一个发展。

下面我介绍一下创业者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我们提供的服务是创业者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服务,另外一个是创业者他有跟我们形成一定黏度的服务,而不是跟你发生一次交际以后,再也不跟你有任何关联;另外就是创业者要购买这些服务的意愿,这个也是我们不断在做思考和调整的,因为做平台你今天连自己都养不起的时候,你怎么去为创业者服务,一旦当你自身有能力,你养得活自己的时候,你的现金流很好,你有自己很好的盈利模式,你才有更大的能力支持更多的创业者,所以我一直反对做平台公益去做,因为我觉得那个不长久,你怎么激励你的团队、你怎么让你商业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你怎么成长?你全部依靠政府的拨款,我认为它没有太多的价值,它就是在消化社会很多资源,当然我们允许有一些NGO组织,但是它未必能给创业者带来需求。

我认为现在在信息这么高速发达,在数据、在很多资源都是论域的,在我们今天面对一群80后、90后作为创业者主力军的时候,我们给他的是“车库”吗?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真正能给他带来价值的创业服务是他所需要的。

第二个是空间,在创业空间上我们有很多变化,就是整个过程走下来,最后发现空间有一部分的需求,但它并不代表全部的需求,这个空间如果他真的要在这个空间,我们希望给到他的是产业空间,这个空间能够集聚他需要的资源,这个空间是有标签性的,因为现在缺的不是房子,缺的是好的项目和好的团队,所以为什么产业集聚的空间相对就会有优秀的团队,我房租不见得给他多优惠,他也愿意入驻,因为这里有他需要的一些资源,可以提供便利化的服务给他,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说产业空间怎么去构建,怎么去支持到这些创业团队。

第三个就是创业生态,我们怎么从生态的角度去支持到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让他们发展的更快,另外就是我在做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始终是生态思维去做,所以我觉得创业者真正要的是什么,也许我今天都还没有思考清楚,但是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他就是我们的用户,他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必须想清楚说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热热闹闹的路演、热热闹闹的空间。

因为有可能照目前发展下去,也有人开玩笑说马路上到处都是空间,你的空间工位都远远大于创业者的需求了,所以这个怎么办?这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我觉得在发展这个产业的时候,他必定就是走向这么一个过程,后面就是大浪淘沙,因为你纯粹是靠烧钱的模式是肯定走不下去的,这个是我们思考比较多的。

到今天为止其实贝壳社的模式也是非常不成熟的,其实我们自己是非常有危机感的,虽然我们拿了几千万融资,我们经常会在算说我几千万的融资可以维持我多少个月,我的下一轮融资是在什么时候?我现在的流水应该做到什么时候?其实我今天给到公司所有团队的压力就是流水,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也许过个半年我可能又是另外的一种体会了,但是作为今天我觉得总结一下,贝壳社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高效连接,一个是精准孵化,这个我觉得是可以拿出来跟大家探讨、分享的。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整个平台上线是在14年6月,我们发展的也还比较快,总部位于杭州高新区,因为杭州大家知道,这几年它的创新创业氛围很浓,整个杭州目前的天使基金也好,早期投资,还有各大平台都特别活跃,我们所在的区域又是活跃之中的活跃,杭州高新区也是几个全国创新创业的集聚区,也是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高新区,我们的位置也非常好,我们面对的就是钱塘江,当你郁闷的时候你马上去看看钱塘江,你马上胸怀就打开了,对面就是六和塔,非常有沉淀,让你思考的地方,我们楼上有是一个80后创业的叫“米趣”,也是做一个孵化平台,但是它是做游戏的,是用重度孵化的方式去做的,等等,我们前后左右都是这样的空间,比较幸运的是我们跑出来第一个梯队的空间,至少目前我们在杭州高新区,也是第一块牌子的众创空间,同时在医疗健康行业我们也是第一方阵第一块牌子的创新创业平台,我们有很多很多行业的合作伙伴。

左边这张图就是我们的空间,我们的办公场地,左上角是我们的LOGO,它不是真正的贝壳,但是它里面包含半颗珍珠,很多人觉得我们贝壳社的名字取得好,后来我发现市场上有很多人也取得了贝壳,在这里提示一下,我们所有商标都注册了,在用前要谨慎,其实我们先有英文名字,后面才有中文名字的,因为我们做巴尔,我们起家是用社群模式做的,我们先有了英文名字,英文名字是我们自己起的,当时说中文名字怎么取时,我们办公室小伙伴说贝壳,我说为什么不能用贝壳呢?后来我们就请设计师来给我们设计贝壳的LOGO,它由三种颜色组成:绿色,代表生命,蓝色代表科技,金色代表我们的天使投资,这是三种颜色。我们所有空间的整个色彩也以蓝色和绿色为主基调,加一点点金色,这是我们整个空间,我们现在每张桌子一个团队,我们这个空间在15年10月份投放使用,那个时候还没有“众创”的口号提出,我们已经做了,我们第一期创业营也是在14年1月份,那个时候很简单,我们提出的口号要成为医健行业的YC,我们把YC那本书研究的很透,我们所有模式都是在围绕YC做不断修整,我们不断的在做以美国,医健企业对标来做事情。

我们也赶上了好时候,15年3、4月份,紧密的领导到我们这里来看,因为我们有一些案例、数据跟经验,所以很多人来了,包括省部级领导,包括各个部门的,包括后来像总理汇报,我们纯粹是幸运,因为走在前面了,这是我们整个贝壳社的情况。

到今天为止我们这个空间更多的是拿来展示跟我们的一些活动,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特色就是这样,有很多是以来实验平台的,他可能在我们这待的时间很少,马上要回归到自己的实验平台,更多的是在产业园里面,所以我们目前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另外也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创始团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贝壳社,其实我自己本人就是从体系里走出来的,我在体系里待了11年,6年是在火炬中心,5年是在生物中心,所以我一直是在国家火炬中心跟国家生物中心的领导下,我做了11年,我出来以后做了一个科技园,这个科技园做得也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开始做贝壳社,今天大家看到贝壳社发展这么快,是基于之前积累的大量线下基础的,我们不是空中楼阁,因为你在一个产业里面,特别是我们这个产业它相对比较封闭,而且特别认同专业性跟派系,他更需要这个,所以这一点解释一下,它还真不是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它是态势激发。

第二个介绍一下我们的合伙人,大家会看到中国目前跑出来的精准医疗的公司,未来可能都会有贝壳社的影子,我们已经投了好几个,我们认为赛道是卡得还不错的,时机也不错的一些项目,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背景。

第三个联合创始人就是互联网行业转过来的,所以大家会看到贝壳社互联网的基因就是来自于这个创始人。

第四个创始人,大家知道我们在创业板有一个上市公司,目前中国除了药明康德就是他们,就是泰格医药,在中国做得非常大的,他的第二大股东也是贝壳社的联合创始人,所以因为我们的团队,今天就是科技+产业+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团队组成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会得到资本的认可,跟团队我认为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所有的投资人,其实今天贝壳社也是不成熟,我们目前还是处于A轮融资成功的阶段,其实很大因素就是看这个团队,我们这个团队至少在很多投资人心目中还可以估个好价格,所以我创业的体会是找合伙人真的很重要,合伙人找好了你自己身价也涨上去了。

当然在合伙人的合作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也不会在这分享,但是我觉得它真的是非常重要,还有团队之间互相熟悉的程度,因为我们几个人都是多年合作伙伴,多年有业务关系或者共同做过一些事情。咖啡馆里认识的人不能一起创业,我们自己在评判的那个团队,我们现在也是,我们非常注重团队之间的匹配跟他们之间的协同,跟他们互相之间的信任。

我认为早期团队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背靠背信任,只有到这种信任关系的时候,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说团队中间有什么不和谐的因素,我认为越早解决越好,对你来说这其实就是创业过程当中,很多人会遇到的坎,这个在团队方面我们的心得。

刚才说了我们做了一个事情叫高效连接,早上听完分享,我觉得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在做的这些事情也差不多,大家今天真的有点殊途同归,我们也非常注重品牌,我们的品牌一个是贝壳社自身的品牌,会看到我们所有的东西就特别品牌化,因为我始终把品牌作为非常重要,因为这里有你公司的文化,有你们给到社会的一个声音跟形象,所以我在公司内部,我是非常注重品牌的。

我们一开始创立就专门有一只品牌队伍,我们出去就是代表你贝壳社的形象,你是一流的,还是三流的,我认为从你的输出,你给到外界的东西,大家看到我们海报做得很漂亮,我们出去的东西都是非常精致的,甚至我们空间搞个活动,我们摆设都是非常精致的,当然这只是给到大家表面的东西,但是背后还是严谨,是我们做到机制的追求,今天早上听完罗总的分享,我的体会是这样。

第二个就是媒体,很多不了解贝壳社的外部的、社会的媒体,还是把贝壳社作为媒体来看待,我们A轮融资36客说贝壳社媒体,当时我挺开心的,因为36客也是科技媒体,今天把贝壳社也作为媒体说明很好,其实我们不是专业媒体,媒体只是我们一部分,但是我们抓住了媒体的风口,目前为止我们一开始就用新媒体的方式,我们得少下一波媒体的入口,我想肯定存在,但是我不知道在哪里,但是我始终觉得它会不断的存在。

就像今天我们先用平台去购物,以后VR就是入口,把智能手机给颠覆了一样,我认为下一个媒体它的平台也会产生,但是在哪里,我跟大家一样都在寻找。作为我们创始团队也好,作为我们负责占领,你要有这个警觉跟敏感,不能让只有踏空,这个是我们在媒体这件事情。

在14年6月份我们就抓了这个媒体,因为那个时候行业的公众号也好,媒体还不多嘛,我们一出来就有自己的风格,因为过去的媒体全部都是专业的,做得已经很好了,背后有很强大的编辑记者,还有过去很多沉淀,作为我们刚起来怎么办?肯定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态度的媒体,所以我们做了有自己特色,我们快速在媒体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大家会看到说,今天但凡在做的医健行业的活动,不管大大小小的论坛、沙龙,各个城市的,你去看一下媒体支持单位肯定有贝壳社,我们每天会不断的有这些活动什么来跟我们连接,希望贝壳社成为他媒体支持的平台,我们开放出来跟大家去合作。

这个是在媒体上,目前为止我们连接了10万多人群,包括去年10月份我去硅谷,我去硅谷是杭州创客天下大赛,我是决赛评委,我去了硅谷一路有人请我吃饭,一直到纽约波士顿,他们都在约我,其实不是约我,而是约我们贝壳社,我的体会是什么?它真的不只是为贝壳社建立了一个平台,而且用这个平台反补到创业团队,今天贝壳社有很多围绕创业者的内容,当然我也希望将来大家有产生跟孵化、早期投资的内容可以给到我们去分享,我也是非常欢迎,特别是老范资深媒体人,这个探讨起来挺有意思的,我认为创业自媒体这句话也没有错。

另外我们有自己的门户,我们有自己的社群,我们有线上、线下O2O的活动,做这些目的更多的是解决我们连接的问题,让我们这些人可以进行社交,可以进行自组织,他们在贝壳社的平台上有黏性,其实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去年我们成立了百名院长导师团,我们试图去打通这个行业临床成果,进入临床最后的那个壁垒,这其实是我们一直想致力去做的,所以我们建了创业大赛的机会,我们就成立了百名院长导师团,今天周生来院长担任了贝壳社的首席执行官,我们要担任临床成果双向通路,这个是我们在整个创业大赛上做的。另外,我刚才也提到了贝壳说,贝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件第一的网红平台,我们基本上每个月会有些主题,上个月我们请了几个医院的院长,包括上海妇幼医院等等,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到几个行业有影响力的,我们的体会是它可以比论坛做得更深,因为那个时间相对比较长,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也联合了100多个群做百群直播,很多群跟媒体加入了我们团队。

一开始我介绍了贝壳社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资源跟自己在做的事情,我们希望跟更多人去分享、去做这个事情,这是我们整个在连接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线上线下也好,或者几个平台,我们去链接到更多跟创业相关的生态要素,来沉淀在我贝壳社的平台里面。

另外我们有一个目标是做全球的线上线下项目的入口,这个目标可能会有些大,但是我们认为今天贝壳社这样的影响力它还是非常有可能去做成的,所以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做,因为我们认为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团队,其实对做早期投资是非常考验人的一件事情,早期投资做好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为你看短短的时间他的估值增长了多少,你特别有成就感,其实创业是特别难的过程,特别是早期,有十个项目,有一个跑出来成功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就试图去发现这一个成功的好的种子。

第二个我们不断把这个项目漏斗做大,正因为这样我们推出了一系列计划,包括我们在全国布局,包括我们在海外,我们目前马上在澳洲的公司就成立了,我们募了一期澳洲基金,在美国名称已经核下来了,所以我们做全球化,在中国创新比较活跃的城市我们希望去做一些链接跟入口,我们希望这样一个路口可以开放给更多创业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开放给到当地的孵化器,也可以开放出来给到一些投资机构,也可以开放出来给到一些政府,所以这是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做好入口的这个价值。

另外早上罗总介绍了IT部分,贝壳社也非常注重IT部分建设,因为我们知道IT不仅可以提高你的效率,同时它又是你非常重要的支撑体系,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在不断推自己的产品,目前我们有一个贝壳圈,这个贝壳圈是沉淀行业的,就是把入口在IT行业上实现的平台,主要分几个方面:一个是咨询活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贝壳圈很多活动在上面报名,做一些人群管理,做精准推送,我们也希望未来行业里面很多,它可以在上面自发的去做活动,可以自荐活动,可以自助的,我们希望未来创业项目都可以用到我们这个平台,我们是开放出来给到行业人用的。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它可以沉淀下来,过去比如我们在活动班,麦克大家可能用得比较多,但是它不能沉淀下来,我们的功能是它沉淀下来,这样的话,大家把众包模式沉淀到这个平台,比如下回你要发起精准医疗的项目,我可以实现到精准人群,另外我们也在做不断叠带,下个月直接支付功能,管理功能都出来了,我们未来希望所有的医健活动的发布都会在这个平台。现在有很多大的药企都在用我们这个平台,包括我们合作的单位,我们自己链接的机构,他们也开始在我们这个平台去发布,等到一定数据的贡献、共享,就会形成这样一个效益,同时我们会回报给发布活动的发起人,或者活动的参与者,其实就是解决一个效率问题。

第二个,在上面我们会放很多创业项目,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创业者和投资人交流的平台,目前我们大概一年会收到一千多份BP,每个月我们差不多有200、300份,我们先过滤,真正进入到我们评估体系的就是1千多份,我们每个月都会有项目评审会,你做早期投资,项目评估能力对你是非常重要的考验,你怎么识别这个团队和这个模式,所以在我们每个决策流程当中我们都是开放的,我们甚至邀请一些基金、邀请一些上市公司来一起看这个团队,评估完了在投资过程当中,我也会邀请一些基金、一些孵化器跟我们合投,合投的好处我认为今天你越分享就越有价值,而不是把一个好的项目捂起来。传统的做法,我利用信息不对称,我发现一个项目,我发现完了我捂起来,我们独家投,你们不要进来,但是现在我认为不是,一些天使投资进来跟我们合投,比如我们今年上半年投了海外就医平台,我们就是跟“快的”创始人陈伟星一起投的,我们另外一个项目做女性整个生育期管理,有智能硬件加上一个管理平台项目,我们跟浙江省一个做诊断项目最大的在做。包括上个月我请了北京月云创投,我开放出来邀请他跟贝壳社合投,包括我们前段时间投了一个做基金捕获上游技术的,我们跟联想机芯、普华,我们三家合投。

未来我们这个平台构建好,开放给企业,比如在做的一些孵化器,或者外面的孵化器,它其实有些项目,但是它不具备产业孵化投资能力的时候,你跟贝壳社合作是非常好的模式,我们在不断做探索,把我们所有资源开放到,给到外部。

其实作为创始团队,我们都建议你在每一轮最好引进投资人2-3家,因为2-3家各自都有不同资源,跟我开始创立贝壳社,我找了4个投资人,都是天使投资人,都是我们行业上市公司,有做第一体检机构,每年大健康,有做CRO公司等等,我为什么要找四个?我认为他们四个可以从不同维度支持到我,所以我选择了他们。这是一样的,跟我们看早期团队,跟我们给到早期团队的支持,就是我们发现一个宝贝,我们千万不能把它捧在手心,含在嘴巴,怕它化了,或者怕他被别人抢走了,其实真的不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只有这样它才能跑起来,因为有很多人支持到他了。

另外就是合投,因为我们是医健行业,我们合投面向的对象是它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是它临床机构的使用者,是它的用户,我们更多的是从这样的人群去做它的合投,我们也希望合投这样一个项目,未来给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务价值,还有一些资源真正帮助到这些团队。这是整个我们用贝壳圈的方式去做线上IT的一个抓手,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如果跟医疗健康有关的,也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贝壳圈,也欢迎你们能够使用贝壳圈,我相信贝壳圈会给你们带来一些超出你们预期的回报和体验。

另外我们跟医疗机构,因为这个行业特别是现在大家看到移动医疗一个比一个火,估值很高,真正能够进入医院主流的太少太少了,市场上真正医生用的没几个,寥寥无几。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地推去推,烧了很多钱,过几天医生就卸载了,我们希望说能够为这个行业的互联网+去做一点事情,所以我们成立了百名院长导师团,我们也做了一些跟医院的对接,包括我们跟天普药业,去年我们把天普药业整个销售体系,它所对的临床医生,他看到的在临床的需求全部梳理出来了,梳理完了面向社会征集项目,跟医生做匹配,这就是我们跟天普医生创新大赛的方式,然后匹配完了我们再做孵化、再找团队,其实这个行业要做的事情,你要做深的话确实非常非常多,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去做一些尝试,不断的去做固话、做叠带、做改进。

另外还会有一个上市公司,大家会发现今天但凡活跃一点的医疗健康公司都跟贝壳社合作,包括AZ,AZ是很大的全球第二的药企,它今天也跟贝壳社合作,包括我本人担任了AZ创新咨询顾问委员会的委员,我是唯一一个孵化器这个环节或者说创新创业这个环节,AZ选的合作伙伴,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是非常注重跟贝壳社的合作,包括我前两天看到很多证券时报也写到了,就发布了嘛,我们跟天士力大健康合作的事情,是构建一个新型孵化器,我们在北京就跟天士力合作,给到大家孵化,支持大家创新创业,同时我们还有基金做配套,投资这样的项目。

这个跟贝壳社,跟其它孵化器做的不一样,是因为这个行业特色决定的,我拿到的更多的是在能力建设上、在渠道上,我怎么帮助更多的创业团队,包括跟其它的,我们都有一些战略合作,我们在每个赛道上,我们都是从产业整个布局几个版块。

这是我们整个贝壳的一个生态图谱,我们现在2年多时间,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这个生态图谱会更完善,我们的人群会更多,我们的体系也会更加丰富多样、会更加多彩,这是整个我们在生态构建上。

这个就是那个热度背后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作为贝壳社我们其实还是比较幸运的,就是我们在投入期,有人投我们了,不管是天使人,还是A轮,我们都还是比较顺的去做了这些事情,可能有一些又没有政府的支持,又没有资本很快的认同,他那就会面临这个挑战,怎么去养活自己的问题,但是有一点你必须养活自己,你自己都养不活你怎么去扶持别人,所以这个我觉得还是要思考的,在这个方面值得大家线下自主去思考,因为贝壳社我给的经验,就是我们走了融资这条路,使得我们今天有足够的资本去做这件事情,使得我在这两年有些积累,完了又可以出来,输出的东西,可以实现自己盈利的方式。

我接着刚才的话题,就是在服务上,贝壳社不可能把所有服务都做掉,早上苏河汇在分享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我觉得作为平台公司,我们始终在思考怎么把我们的服务变成产品,怎么把我们的服务变成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因为你一旦一旦去服务就变成咨询公司了,你养活自己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很难做成一个大的事业,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摸索,在不断去做叠带的。

目前我们主要还是围绕这些服务,这些服务很多机构也在做,贝壳社最大的优势是用平台又是去做了些事情,包括品牌服务,为什么我可以做品牌服务,是我背后有一个很强的自媒体团队,跟我自媒体发布的平台,跟行业品牌号召力,导致我们可以做这个服务,导致我们可以从这个服务上产生出自身盈利的部分;第二个在我们投融资部分,我们一部分项目是直头的,还有一部分是合投的,还有一部分我们开放出来给到这些创业团队,包括我们自己投资的项目,帮他做后续的一些融资。

我们始终认为现在很多投资人在做投资,其实都是拍拍脑袋的,纯粹就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去做投资的,我们希望把投资的这个事情做得更科学一些、做得更优化一些,让它的风控做得更好,这是有很多服务东西需要做的,这是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孵化加速方面,我认为现在很多孵化器手里有项目,但可能不是这个行业他缺少这个孵化能力,那就把这一段交给我们来,我们愿意连接到社会的孵化器,帮他们做孵化服务,帮他们做创营这一段,帮他们把团队带起来,因为我们所有团队都是在我们这进行一些商业模式的打磨,跟外部资源去对接。

术业有专攻嘛,你专门找有这个产业培育能力的孵化器,就把这一担给他,这也是今天为什么那么多上市公司跟我们合作,一样的道理,因为我有现成的平台,我有足够的资源跟信息支撑他,我可以帮他做足够的社会影响力,跟他对接更多机构的时候,其实你根本就不用做了,跟我合作就可以了,其实孵化器也是一样,怎么去整合?孵化器要的就是把项目入驻在我这个孵化器里面,让项目高速成长,这就是我培育出来的。

当你一旦发现这部分能力不够的时候,就帮你找这部分能做的人,贝壳社把一系列他所需要的创业服务商,我全部给到服务商你们去做,因为这不是我要做的,我也做不过来,我们怎么整合现有服务供应商支持我们现有团队,怎么帮助能够真正在孵化期间使他价值提升,这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刚才介绍了那么多,都是互联网+跟大平台的思路,接下来我们开始做大数据平台,为什么要做这个大数据平台,因为我们今天成为了第一行业的入口,跟我们上面很多沉淀下来的数据,所以我们希望说把这些数据沉淀下来,如果今天所有的数据是贝壳社一家去做的话,我们也做不过来,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跟数据合作渠道去共建,我们去跟合作的孵化,或者科技园共建,跟我们基金,跟我们产业调研的这一系列部门去共建,把它沉淀下来。

因为我们认为他最具核心的能力是他的应用场景的开发,如果今天你手里拿一堆数据你不知道怎么用,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场景开发,我们已经在做这一块的事情了,所以未来会看到我们怎么去共建这个数据,我们去建立数据渠道做链接完了,我们做数据应用场景的的开发跟发布。发布我刚才说了就是信息不对称,但是今天你很有号召力、影响力的时候,你就要做几件让社会尊重你的事情,就像一个明星他很红,并不代表他是受人尊重的红,但是今天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和这么大的入口,这必然是我们要思考的内容,这是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要做的。同时反过来因为贝壳社不是单纯的孵化器,我刚才也说了是它生态的价值,是它平台的价值,没有数据你哪里来的平台呀,这就是我们目前也正在做的一些事。

在数据基础上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效率问题、精准问题,我们希望未来的孵化也是精准孵化,比如我一个项目拿到我知道它的合作伙伴是谁,我要找谁去对接他的资源,他的前后左右会是谁,他的竞争对手是谁,等等等等,这其实是创业公司非常需要的,作为投资人是说我投这个项目,我就会知道这个项目的溯源,溯源到哪里;另外对于一些资源的匹配,我们认为说他完全可以用数据平台去实现精准的、高效的,通过我们的贝壳圈也好,通过我们的数据合作渠道,通过我们产业调研的渠道,最近在我们6月8号,我们上海贝壳社的开业仪式上,我们会跟医学界联合发布一个平台。未来比如说我企业,我想关心说我这个产品在医生群体它的影响力跟市场情况,我马上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下去,因为医学界今天是90万人群在上面,我们会做一些共同拼图发布,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些事。

说了这么多,从资本角度如果说贝壳社不是平台思维在做事情的话,我们今天也不可能拿到融资,虽然前面我们说是因为团队,给自己脸上贴贴光,其实很重要的因素是平台思维,就像我们这一次领头的是一家深圳投资公司,分享资本,他也分享他为什么投资贝壳社,他总结了三点:一是强大的宏观设计能力;二是高效执行落地能力;三是平台思维。所以今天让我们来分享说我们为什么区别于其它孵化器,我们能够得到融资,我觉得有它背后的逻辑,我觉得平台的思维确实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整个的一个过程,我们14年6月上线的,就要作为一个创业社区、社群上线的,15年10月我们完成A轮融资,我们估值是2个亿,16年1月我们发布了A轮融资,我们估值是3个亿,同时我们在北京、深圳等,我们用合资、全资子公司方式到这几个地方落地,为什么要选这几个地方,我们认为它是在中国这个领域,就是医疗机构比较丰富,或者创新创业比较活跃的这些区域,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基本上都是对环境,因为都是学历比较高的嘛,在我们这个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博士,所以他对配套,一系列生活上的比较注重,所以我们基本上就是在这几个城市。

我们现在发现我们在杭州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在上海有自己的空间,后来又发现不能再做空间了,我们就开始不做了,还是要转回到我们的轻模式,因为它有建设周期,会占用我很大一部分资金,我们会发现大街小巷都已经空间了,你再去做空间,不仅是对你自己的浪费,也是对社会资源跟对投资人的浪费,所以我们都开始跟各个空间去合作,我们把自己的服务,我们的孵化能力,我们的基金去跟他们去合作,这样的话,大家共同来孵化这样的团队,我们共同去发展,同时又可以带动当地在这方面产业的集聚跟加速它的沉淀。

因为今天我们有大量的用户或者创业者在关注贝壳社,包括上海我们还没有开张就已经很火了,很多人是因为贝壳社在这了,我们做场活动也好,我们对外发布一个大家关注度都会比较高,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这个能力开放出来,为什么我演讲的题目是共建,是因为我建了第二个空间,就不打算再建第三个空间了,我觉得那个装修、挑场地都不应该是我们做的,大街小巷有人做这个事情,我们不应该把精力花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坚决砍掉了,接下来我们这几个地方,在苏州我们跟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他已经建了非常漂亮的孵化器在那里,我直接牌子挂在他那里,我们就开始合作了,包括今天的学员里面李阳,我们跟UFO也已经合作了,我们品牌导入给UFO,我相信这只是我们在自己模式定位上,始终要想清楚哪些是该你做的,哪些是不该你做的,因为今天传统孵化器再造像贝壳社的平台也很难,我的体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你错过了窗口红利期再去造这个是不可逆的。

就像今天阿里,你说阿里开始做那么多人看不明白的情况下他做起来了,今天你回想阿里你也能做,但你很难做阿里这样的格局和平台了,所以我觉得贝壳社它势必因为走了资本这条路,势必要走平台化的发展,基因决定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如果说今天不做贝壳社,我可能就是跟之前的园区一样,我把自己的园区做好,我不断培育出好的项目,那又是另外一种模式。我始终认为团队基因会决定你的商业模式,你已经那样了再去组建团队基因是很难的,你整个公司的流程,你很大障碍可能就在你创始人自身,因为你要颠覆和变革自己,那这条路会比较艰难。为什么我后来离开科技园,所有团队都是重新搭建的,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完全是两种模式跟两种打法,跟后面你所有的资源,你的所有动作一系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在资本跟平台的思考。

今天如果说我是有积累的孵化器和资源,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做平台,不一定每家机构最后都能成平台,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支持你,你把自己的孵化器做成行业小而美的孵化器,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它也能够带来很大的价值,所以这个我觉得本身我们社会也是由多样化组成,有人做平台,有人做小而美,有人做他自己的领域,能够做出自己的特色来,那样才叫生态、多样化,那样大家彼此之间才是合作的,这个是我在资本跟平台的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核心的优势,为什么说我们能够跑得这么快,当然基于我前面介绍的,另外还有一个我们总结一下,我们有海量的项目来源,我们有互联网化运作思路,海量项目来源,其实更多的,我刚才说了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第一行业入口,是因为我们这样的一个目标来产生这样的输出项目来源,做好我自己的部分,包括我们现在去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连接到不同的资源。互联网化的运作思路是说我们一开始就用信息公开、就用社群、就用自组织,这种方式去做,导致我们的资源是不断沉淀的,他们之间就是协同的,而且大家还可以互相自组织共同发展,包括我们投的一些项目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作,我觉得特别好,有些团队天然具有合作的需求在那边,所以这是我们互联网化去分享、去开放带来的结果。

第三个,其实是我们的退出机制,刚才有人问我了,我想想也是,传统投资我从这个项目投进去,一直到他上市、退出,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借助生态投资,我做的生态对我投资、退出非常有帮助。一方面是我在跟这么多生态资源连接,它可以催生出很多合作机会,第二个我们很多是产业基金,同样产业基金跟社会投资基金其实判断一个项目的价值完全是两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生态,因为你今天知道说这个项目行业里谁会关注这个项目,你把这个项目给到谁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我们说的生态,因为我还不仅仅是投资公司,我背后一堆是上市公司,背后一堆是高速成长的这些公司,他们今天都需要好的苗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我刚才说的大数据价值,我可以用大数据主动设置,做一些项目引导,跟我们产业布局去产生协同效应,我们目前是20多个项目,估计到今年年底会超出70个项目,70个项目投下去完成可以形成小的生态,他们之间的共生共赢就非常有价值了,为行业后面他们之间的并购也好、合作也好,或者他们之间互相到一个版块,或者跟一些大的公司去做进一步的连接,所以这个精准对我们特别特别重要,过去我们就是拍脑袋、凭记忆,我们知道行业谁谁做什么,我们就到达那个地方,一旦放大,我今天在杭州可以这么干?但是我到深圳、苏州呢?完全超出了我记忆能解决的,这个时候我们的价值就在这,怎么去实现一个精准的孵化跟精准的退出,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核心的优势。

第四个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们不仅仅只有投资总监,我们跟传统投资基金也好,VC基金也好,我们的区别,传统投资基金更重要的我去找到好的项目,我们投进去,其实它在投后这一段是没有太多能力的,因为它的考核,它的绩效也不在投,就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我投资总监可能一年接100个项目,最后投5个,对他来说那95个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是,我们不仅仅有投资总监,我们还有医健行业的领导者,一些上市公司,一些大的企业,我们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同时我们还有很大量投资机构的合作伙伴,包括我们现在每个月项目评审,我们会邀请十多家投资机构一起看项目,我们开放出来,早期就跟他们形成合作关系,让他们了解这些项目,为我们下一轮退出提早做准备,其实投进去我就开始做怎么帮他退出的事,怎么提升它的价值。

另外,我们还有跟医疗机构的合作,还有跟生态合作伙伴的一些合作,可能大家会说还是涉及到投资周期的问题,对的,势必做早期投资我们一定要想好我们怎么退出,一方面我们需要平台、需要自身的短期的现金流回报跟长期的现金流回报,目前带A轮我们是分布退出的,另外我们比较幸运的是,因为现在太火了,你但凡稍微做出点成果来,后面“接盘侠”很多在那边,就像今天的贝壳社我们给到我们做孵化的团队,我们给到他说,如果说今天我们贝壳社对社会有这样的影响力,但凡贝壳社毕业的项目都是好项目,那贝壳社就成功了,其实就是我们起到了一个背书作用,但凡一个早期团队由于贝壳社投资进去它就估值马上提升了,这也是贝壳社的价值,因为贝壳社背书了,贝壳社帮助了他,弥补了他创业过程当中那部分能力不足的问题。

即便说创业失败,我们及时止损,去向社会公布这个项目就是失败的,因为我觉得创业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叫勇于创始,宽容失败嘛,我觉得创新氛围和文化就是要宽容失败,我们今天怎么面对失败,我们给到社会的事,我们这里毕业出来的就是好项目,他毕不了业就是失败,必须想社会承认,所以一旦你有这样一个在行业的影响力跟这样的口碑、背书的话,我觉得这个平台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所以很多投资机构都在跟我们合作,希望我们这里孵化的、培育的项目能够输送给到他们,因为你想着同样贝壳社这种孵化管理模式出来的公司,跟流放在外面孵化的公司它的效果肯定是两样的,无论在商业逻辑还是模式打磨跟它在这个行业的制高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所有创始团队进来,就跟他说怎么做成行业领袖的第一,就在你这个细分领域,我们都是这样去培养的,我给他的合作伙伴肯定也是行业最好的合作伙伴,给到他的一些支持肯定也是能够帮助他快速成长的,当然我们自己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指导给他们。

同时我们贝壳社创业营不仅仅是校友群,当然校友群也很重要,包括我们现在说的服务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觉得未来他们之间的、产业之间的协作,我们体会非常深,就像上个周末我们把他们拉出去搞活动,这种活动只要开场后面就没有我们的事了,他们讨论的很热烈,因为我们做相同的事情,我们聚焦再一个领域里,一个产业势必1+1等等3或4,甚至发生一些化学裂变,所以我认为它不仅仅是效应群,真的是未来可以量变,产生新价值的创业营。

另外我们跟一些大公司也做定制孵化,就像刚才来问的说他是一个上市公司,要做孵化器,我们目前就走的这条路,他们会把自己,比如说美敦力,我们前前后后筛选了很多项目,筛选完之后跟美敦力进行合作,因为美敦力它的市场非常成熟,这就是你跟专业机构合作,比你自己在那里去做可能见的效果最快,而且美敦力把所有跟医健行业有关的活动,他都愿意跟贝壳社合作,会产生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大公司为什么我们要做定制化的服务、定制化的创业,充分撬动今天大公司的一些资源,使得大公司也会需要说通过这样的体外孵化,解决他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个我们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以分享出来。

总结一下,回归到我们怎么把服务做成体系化、产品化、平台化,变成数据化,服务在这块,更多的是我们服务窗口跟流量入口,另外一个我们数据沉淀,通过我们APP,我们数据平台,去做一个精准匹配跟精准服务,等等,这就是我们在打造平台的过程当中,我们去做的一些规划,当然最重要的后面肯定就是精准了,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有精准医疗,作为我们给这个行业服务的我们有精准服务、精准创业、精准孵化,这是我们在做的。

贝壳社从一开始上线,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思考了什么,我们下一步想做什么,我基本上给大家做了一个分享。到目前为止在空间上也跟大家分享了,我们是这样一个思考。另外在基金上,目前我们有三只基金配套,一个是我们产业基金,另外一个是早期天使基金,同时我们成立海外医疗基金,为什么要成立海外医疗基金,是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特点,有很多成果在海外,同时海外有很多优质医疗项目的标底,我们怎么把它引进回来,用贝壳社构建的生态使它嫁接中国动力,使它价值提升,使它跟上市公司合作,这是我们思考比较多的,我们三只基金配套,去做匹配,在不同区域做匹配,我们今年的基金规模在4个亿,我们差不多一年4个亿就投完了,对我们来说我们每年都要做一次LP融资,做路演,让更多行业、产业的资本支持我们,所以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今天你们真的要走资本这条路,你们团队里肯定要有一个人一部分的工作重点放在这里,像我自己公司,是我自己在管这个事情的,所有贝壳社的融资都是我自己管的,包括在外面募集资金也是我自己管的,因为你的创始人去面对这些问题就会比较容易、快速的达成,因为它就是一个谈判过程,都是我自己在抓的,这是我们在整个基金上,我们目前在做的事情。

另外,我们也逐渐去开放、去跟更多机构共建,我们的想法更多是示范,我们合作以后空间就按照这样一个标杆去做,我们的服务是标准化的去输出,同时我们天使早期基金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把自己整个评估流程跟投资流程开放出来。刚才其实我也提到了,那个数据仅仅靠贝壳社一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希望大家共同来做,来做这个数据的平台,去贡献,就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我们商业院的教授叫认知盈余,什么叫认知盈余?就是《大英百科全书》它改一版花了10年,花了巨资,但是维基百科用了1年就干了《大英百科全书》10年干的事情,而且我花了很小的代价,到最后是什么?《大英百科全书》停版了,成为历史了。

我相信互联网时代数据也是这么构建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做这个数据平台去贡献,因为我们认为你先贡献了才会有回报。因为你自身拿的数据是不完整的,版图是不够的,贡献完了之后我们有一个回报机制,比如我希望什么样的信息给我,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提供给你,就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希望数据共建共享,生态也是共建共享的。就像贝壳社今天我们还是认为只是一个在区域里面,某些区域我们做的不错,但是在拓展到外面的区域,我们有很多很多短版,但我们希望我们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共建这个生态,共享这个生态,我想这就是我说的就是开放、生态、合作、共建。所有我今天分享的,或者贝壳社从创业走到现在,我们在做的事情还仅仅是个开始,今天我在这里分享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很成熟了,其实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去做叠带,不断的去试措,不断去调整的方向,我有一个同事最大的感慨说我到贝壳社就是改PPT,改就说明你有发展了你才会改,你不断碰到问题去修正,也许我今天说得不一定对,也许下个月我分享的会跟今天不一样,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认为今天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其实希望跟更多的产业园、更多的孵化器和更多的地方政府去合作,我们共同构建这样一个生态,共同支持、培育到更多的创业团队。

我想今天我们真的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也谢谢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来交流,我的一些心得,做了贝壳社这么长时间,也走了一些弯路,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探讨,共同把这个模式打造的更加成熟,我讲的就这么多,谢谢!


    关注 创途在XIA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