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掩映马降龙

 

从自力村到马降龙村不到半小时车程,但风景却迥异。自力村是被万顷稻田所包围,而马降龙则是背靠青山,整个村子翠竹...





从自力村到马降龙村不到半小时车程,但风景却迥异。自力村是被万顷稻田所包围,而马降龙则是背靠青山,整个村子翠竹森森,绿木葱茏。

在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更楼,这是开平碉楼最主要的三种类型中的一种。主要建在村口,视野开阔,用作瞭望报警。另外两类碉楼分别是居楼和众楼。

开平碉楼的兴起本来就是为了防匪和防汛。清末民初开平匪患盛行,加之地势低洼,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因此很多海外华侨纷纷回家乡建碉楼,以保证家眷和财产的安全。这些碉楼的样式各式各样,遂成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仍存1833座。

更楼的功能就是防匪预警,马降龙村口这座更楼仅三层,是碉楼中体量较小的。但地处村口,视野很是开阔。



时间关系,我们在马降龙也只走进一座碉楼内参观。这座碉楼叫“骏庐”,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关崇骏在民国25年回乡建造的。楼高三层,内部格局与我们在自力村看的铭石楼差不多,但从外面看,骏庐感觉更坚固,特别是铁门铁窗,更令人感觉像是个“碉”楼,连三楼的凉台都用铁栏杆给拦上了。和自力村的碉楼一样,骏庐也留有射击用的窗口。







骏庐还有一处很特别的地方:每一层地板上都开了一个 1平方米左右方形的洞,铺上了铁栅栏。不知道在地板上开这个洞是干什么的,无外乎上下通风、喊话方便,另外大概也是方便运送大件东西。

登上骏庐顶层的天台,放眼远眺,是看不到头的葱茏,一座座碉楼从绿树与翠竹之间“钻”了出来。导游指着近处和远处的碉楼跟我们介绍,这是祯庐和河东楼,那是庆临楼、林庐,眼前最近的是昌庐。这些碉楼背倚百足山,如在画中。难怪有说法,称马降龙是中国最美的乡村。我想,最美不敢说,称其为“最美之一”应该是没问题的。



在骏庐天台上还可以看到旁边的庆临村,整整齐齐的三排平房,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建筑群落。这显然是经过设计的,把村子建成这样,大概也是为了防匪吧。





离开骏庐,导游领着我们在一片片竹林间穿行。马降龙的碉楼就座落在这茂密的竹林之中,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完全不像一般的农村,而像是森林公园啊。

在竹林里走了很远,我们到了马降龙的另一头,这里耸立着马降龙最具代表性的碉楼:天禄楼。这是民国十四年由29户村民集资兴建,是开平碉楼三大类型中“众楼”的代表。所谓众楼,就是由村民集资兴建,并非平时生活所用,而是为了在发洪水或是土匪来袭时躲避之用。



天禄楼还是开平最高的碉楼,楼高7层达21米。从外面看,真的像是座碉堡,铁门铁窗紧闭,目前尚未对外开放。据说其内部为1至5层设有29个房间,每个集资户各有1间,第6层为公共活动空间,第7层为瞭望亭。

在天禄楼旁边是个祠堂,门楣上写着“法钦黄公祠”,马降龙村主要就是黄、关二姓。我们看到祠堂前的空地上摆了十多张圆桌,几位厨师正在忙着做菜,问了一下,是村里有人过生日,按他们的习惯重要的生日都要摆席庆贺的。如此淳朴的民风,让我们也很感兴趣。



五点多了,天色渐暗,我们不得不返回广州。沿路都能看到零零散散的碉楼,其实开平碉楼分布在全县,我们参观的自力村和马降龙村只是碉楼最集中的两个村子,也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点”。说实话,看了这些碉楼,我并没有感受到什么美感,如同立园的建筑,这些碉楼最大的文化价值就是:它们是华侨文化的集中体现。数千万的华侨虽然大多是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闯世界,但在无形中他们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把中国文化带到了异国他乡,同样也把异国文化带回国内,碉楼就是这样的产物,将不同风格的建筑进行了“碎片化”的组合,造就了我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我想,这也是开平碉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吧。









当然,碉楼在建筑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比如,将进口水泥、钢筋、玻璃等材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于乡土建筑,开平碉楼是开风气之先者。

回到广州已经七点多了,高速公路进广州时,还被要求停车接受检查。身穿防弹背心、手握冲锋枪的警察,把我们车上每个人的身份证都检查了一遍。这是为亚运实施的特别安检措施,当时北京奥运会时,进北京的车辆也都要接受类似的检查。


    关注 结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