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漫谈】低调慈善,高调公益

 

公益与慈善应当高调还是低调?带有目的,或为名或为利的慈善可以被接受吗?...



文/许文怡

如今的企业都极讲究社会形象,做公益的大佬亦不在少数。关于做公益到底应该高调还是低调,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数年前举国瞩目的陈光标即是如此。从高调为贫困地区发千万红包,到承诺死后裸捐,甚至为二子改名“环保”、“环境”,针对这些举动舆论褒贬不一,有人赞其豪爽大方,但更多人则质疑其高调慈善背后的动机,加上陈在多次事件中言行不一,视其为跳梁小丑者亦不在少数。



企业慈善发展到现今已日臻成熟,企业都希望在公司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并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去年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高调启动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打出了“低调慈善,高调公益”的口号。他认为慈善是隐私,而公益则是为了唤醒公众良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众参与。其实到底“慈善”和“公益”有没有真正含义上的区别,其本质上很可能只是个文字游戏,不过得承认这个文字游戏玩得不错。因为这个说法相当巧妙地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公益的心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论语·里仁》中,就有对于此种文化心态的反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讷一敏,是对人日常言行的警示。昔年陈光标式的慈善被称作“明目张胆的捐赠”,明显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做好事要追求润物细无声的理念有冲突。相比之下马云则聪明得多,既顺应了东方传统观念中对于慈善活动的高度道德要求,又糅合了西方现代慈善倡导的参与、团结的价值观。

实际上,当今大众对于公益事业的不同形式和丰富动机已持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对于慈善动机也放宽了要求,逐渐可以接受企业、个人和受助者共赢的局面。商人希望在慈善过程中有所得无可厚非,大家各取所需,提高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又能有人获得帮助。这种大家都能获利的慈善结构也能更有效率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未来中国公益事业的长久发展,更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扶葭
来自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公益团队
关注中国的6103万留守儿童和3581万流动儿童
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公益新点子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扶葭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 扶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