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镇地名小考

 

虢镇,位于东经107°29′44″,北纬34°21′22″,在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为陇海铁路、宝中...





虢镇,位于东经107°29′44″,北纬34°21′22″,在关中八百里秦川西端,为陇海铁路、宝中铁路交汇处。现为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政府驻地。其南临渭水,北依周原,三面临空,扼川、汉交通咽喉,守陇秦运输枢纽。萧史“吹箫引凤”、韩信“暗渡陈仓”、虢季子白盘、西周何尊、先秦石鼓等多处古文化遗址和国家级文物承载着悠远的历史文化。自商末周代建成以来,周、春秋时期称为虢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金时名为虢县,到元末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公元1340年),虢县并入宝鸡县,原虢县改名为虢镇,为宝鸡县第一大镇。明清至今,一直沿用虢镇这个地名。虢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年代久远并唯一没有迁徙过的古城,也是目前已知沿用旧名最长的地方之一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为西北重镇。



一、虢镇地名的衍生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是各民族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地名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1、“虢”的传说

地名是地方的指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有的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与历史和地理地貌有关,有的与神话传说有关。虢镇地名的由来最早可能与神话传说有关。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先祖们就在此(虢镇)繁衍生息,依山傍水而定居。是“伏羲所治,炎帝所生,黄帝所都”之地。②考古学家认为,宝鸡及其周围,是姜姓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并留有一定的遗迹。相传炎帝神龙氏生于蒙浴,长于姜水,浴于九龙泉,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传说神龙氏是我国农业、医药的最早创始人。他为了部落间的物资交换,曾教人“日中为市”(今虢镇西所建的宝鸡会展中心就有“日中为市”浮雕)繁荣经济。另有传说,远古时代,黄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虢镇位于渭河河畔,南依秦岭,山林茂密,水气充沛,气候清爽,与现在自然植被景观形成强烈对照。如此美妙之地,深山中常会有虎出没。商朝末年,周文王率领族人迁徙到这个不知名的地方,为了生存,他们依靠渔猎,采集为业。一次周人出外打猎,遇见了一只斑斓猛虎,个大无比,机智的周人知道只有依靠众人的围猎才可以制服它。于是,吹起号角集结十几个,二十几个人一起冲上去围追堵截,齐心协力杀死了猛虎,而就在猛虎奄奄一息的时候,虎的爪子在地上划了些什么,迷信的周人看了半天,明白了原来是个“寽”的符号。于是周人便把这个地方命名为“虢”。生活在此地的子孙们就以“虢”为家族的荣耀,哪怕是迁居他处,也依然不放弃“虢”的称号。


2、“虢”的称谓

夏商时,“虢”属于殷商旧地,为雍州域,相传为黄帝后裔所建。古公亶父迁岐后,渭河以北,千河以东,漆水以西的原上,称国号为周。并于今岐山县东北、扶风县西北两县交界处建筑岐邑。周族长期在这里生息经营,到了商末,势力已发展到整个渭河流域,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史为西周。当时,虢这一带为虢仲封邑,称虢国,又曰西虢(西虢乃区别于周文王另一胞弟虢仲所封之东虢,今河南省汜水县虎牢关。),后称小虢,为王畿之地。③《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有虢县”;《通鉴辑览》曾云“周武王十有三年,大封建诸侯于天下。……虢仲于西虢,虢叔于东虢。”;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沿革》也有“商末为岐封内地,虢叔采邑。”一说;古虢常宁宫集略备採碑上云:“虢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词源》(第四册)中释“西虢,周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地。从现有资料分析,有关“虢”的称谓最早见诸文字记载于西周。





3、虢镇地名的确定

“虢”这个地方不管从神话传说方面,还是从最早的史料来看,它在周之前已经存在。从西周以后,虢地作为西虢的古都,在西虢历史上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长达四五百年西周历史中,西虢一直非常强盛,是周王朝的京畿之地。西周灭亡后,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虢为县,改名平阳,曾为秦都城所在地(后迁至凤翔)。西汉初,因给汉高祖刘邦驾车的周牒被封为蒯城候,平阳为其封地,故改平阳县为蒯城县,后又复为虢县。东汉初,朝廷缩编建置,将虢县并入雍(即今凤翔),原虢县城改为平阳亭。魏晋时,又复为县,称蒯城县。南北朝时,北魏在蒯城置武都郡,领三县。西魏又改武都郡为洛邑县。北周改洛邑县为虢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朔州为虢县,唐贞观十一年将虢县并入岐山,天授二年复置仍称虢县。五代及宋,一直叫虢县。④另据《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等资料记载,虢镇在周、春秋时期称为虢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金时名为虢县,到元末至元年间并入宝鸡县,原虢县改名为虢镇,为宝鸡县第一大镇。(镇最早为军事据点,古代在边境驻兵戍守称为镇,管理军务,有的也兼理民政。《新唐书•兵志》:“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宋代军事色彩降低,为经济、人口比较发达的人口集聚区。宋•高承《事物纪原》:“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宋以后称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现多为县之下,与乡同级,比乡经济发达的行政单位。⑤)元、明、清至今被称为虢镇。自取“虢”以后沿用 3000多年从未更改过。1949年7月宝鸡解放后设立宝鸡市虢镇区,同年11月15日由于距离市区较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远距离领导有诸多困难,虢镇区划归宝鸡县管辖。宝鸡县人民政府随即迁往虢镇办公。2003年3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陕西省宝鸡县,设立宝鸡市陈仓区。2011年7月3日撤销虢镇,在原虢镇辖区内设立虢镇街道办事处、东关街道办事处、千渭街道办事处。虢镇还是陈仓区政府驻地,依旧是陈仓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有虢镇历史沿革歌曰“虢城商末建,时为虢叔邑。西周曰西虢,东周曰小虢。先秦置虢县,西汉袭秦制。东汉并于雍,三国魏仍之。西晋十六国,均属雍县地。北魏郡武都,西魏洛邑县。沿袭至北周,隋复称虢县。唐宋仍隋制,元末入宝鸡,称为第一镇,明清未变更。民国至解放,一直名虢镇。建国复为县,治所在虢镇。”⑥





二、 “虢”字试析

虢,读音作guó。“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说: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边一只虎,左边为一兵器“戈”。并进一步解释说:“综合分析其初文,从手从戈,从虎,概原象以戈猎虎之状。戈亦声。后渐讹做双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说文解字注》中对“虢”有“虎所攫画明文也。”之意。注解“攫者所扟也。画者所划。故有明文也。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从虎寽。各本衍声字。今正。寽在十五部。虢在五部。非声也。部曰。寽、五指寽也。虎所攫画。故从虎寽会意。今音古伯切。”从意思上理解为,老虎用利爪抓划的明显纹沟,意为老虎发威的样子。林义光《文源卷六》“虢为虎攫,无他证。……当为鞹之古文,去皮毛也。从虎,寽象乎有所持以去其毛。”


《词海》释,“虢,古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东虢、西虢的开国君主都是文王弟”。《词源》(第四册)中释“西虢(在今陕西宝鸡市),周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地。周平王东迁,西虢徒上阳,称南虢,春秋时为晋所灭。西虢迁徒时,有仍留原地者,称小虢。后为秦所灭。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周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封地,后为郑所灭。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春秋时晋假道於虞以伐虢即此”。《路史》“北虢仲后也”。


另据原三门峡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师安衷结合《战国策》“郭、虢同属扶风。”、《韵府》“虢或曰郭声之转也。”及《公羊传》“虢作郭”考证分析,“虢”与城密不可分,即郭城或城郭。西虢古称“城虢”,城虢因城郭而名的可能性极大。在从战略位置上看,西虢据守大散关,是西周京畿的西大门,故“虢”应为京畿的外围、郭城。“虢”应是因地而名。这种种分析,也有可能。不过,从现存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当以《说文解字注》较为贴切。因为上古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通过神话传说或口口相传留存下来。因为“虢”是比较古老的文字,在作为姓氏和国名、封爵、食邑等在古代出现过很多,灿若星河。对于“虢”字的理解,有人归纳了十多种意思,不外乎古国名或或地名或姓,其余说法有的有点牵强,有的无法考证。

“虢” 这个字在现代基本很少用。作为姓,只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南这些省份有一些。在汉语汉字应用中除虢国、虢镇、虢王和“灭虢取虞、假途灭虢、暮虢朝虞、假道灭虢”这几个成语外几乎少见,它不能组成词组、不能组成句子、不能当作单词使用。由于“虢” 这个字比较生僻,再加上方言读虢(gui),许多人经常被写错,在书写时笔画也多,写得不好也难看,甚至有人把这个字读作hǔ(虎)或cùn(寸),写成“归”。更多的人是不认识也不知道怎么写。

三、虢镇与虢国

1、虢国考略

要了解虢镇的历史,就先要了解虢国的历史。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据古虢常宁宫集略备採碑上云:“虢姬姓,公爵出自王季子虢仲文王弟也,仲与虢叔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而文王友爱二弟谓之二虢。”《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动,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韦昭注:“善兄弟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这都说明虢仲是文王的异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他们与文王的关系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辅佐文王治理国家,为发展壮大周族的势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由于传世文献中有关虢国的封君、地望、变迁等问题记载不清,且多有互相抵牾之处,致使东汉以来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出现三个虢国的文献记录。《水经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小虢”。这样周代就有了东、西、南、北和小虢五个虢国。





三门峡虢国墓地的新发现,为虢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武王克商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因此,可以肯定周初只能有文王弟虢仲、虢叔所封的两个虢国,不会有第三个虢国。国学造诣颇深的王建若先生认为“虢虽有五,但存在不完全同时。东虢,虢叔所封,都制,今汜水县,古称虎牢;西虢,虢仲所封,今宝鸡之虢镇;南虢,虢仲之后,随王东迁,而徒之上阳,今灵宝之虢略镇是也;北虢,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虢公丑夺京师是也;小虢,亦仲之后,未随东徙而留居岐者,今凤翔虢王村是也。”⑦对虢国历史梳理最为清晰。据上所述,所谓北虢、南虢或小虢,均是西虢的变迁和发展而已。




2、东虢、西虢属地之辩

东虢、西虢均系文王弟所封,其所在地区和都城方位,记述基本清楚统一,即:东虢在今河南省荥阳;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但各属谁的封分地,现有资料和地方史志记述不一致,说法不一。不过,从近年来,宝鸡市博物馆关于“虢仲甬”一器的介绍材料来看,虢仲甬,岐山京当公社出土,系西周厉王时的标准器,器物虽小,但铸造工艺灵巧坚固,纹饰华丽生动,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口沿内有铭文六字:“虢仲作始尊鬲”。虢仲甬在宝鸡地区的出土,且又属西周末期之器,而至今未见虢叔之器在宝鸡地区出土。故此,西虢属地应为虢仲无疑。另据张文祥推测,“西虢应是虢仲的封地。”而且《帝王世纪辑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文献资料记载以及著名考古学家黄盛璋先生、著名虢国史研究专家江涛先生都有考证。⑧


3、西虢与虢镇

要说虢镇,就要先说说西虢。周灭商后,周武王大封诸侯,因虢仲功勋卓著,又是王叔和托孤大臣,所以武王将周朝京都的门户,宝鸡一带的土地分给了虢仲,肩负起了护卫国都、防御戎狄(西北少数民族)的重要使命,史称西虢,国都设在今天的虢镇城内,而虢镇因西虢在这里建城故得名。

周时边境上聚集着蛮族部落,以北方的犬戎和西羌威胁最大,时而南下骚扰周人。西虢成了北据犬戎,西防羌人的前哨,对于周王室的生存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虢的虢仲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辅佐周武王的同时,积极治理西虢,发挥西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建立了城邑——城虢(今虢镇),使之雄踞关中西部,南控川蜀,西扼甘陇,成为关中西部的重镇。鉴于蛮族部落的侵扰,周夷王十一年,虢季子白率兵出征西戎,此一战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周夷王为了表彰虢季子白的功绩,封为“虢公”,在周时“公”是仅次于天子的最高爵位。周夷王亲自为这位按辈分算还是要称伯父的虢公设宴庆功,赐他一件后世名为“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器。在盘上刻上铭文“子子孙孙,万年无疆”表扬他,世袭虢公位。历史的步伐迈进了春秋时代,各地诸侯割据,纷繁混战。发愤图强的秦人在公元前665年灭掉了存在四百多年的西虢,虢镇成为秦的管辖之地。秦因虢镇这个地方,由原来落后的游牧部落变成非常先进的农耕经济,成为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以后,西虢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辉煌的历史并没有被淹没,至今仍旧保留着古虢国的国号,用虢镇这个地名为我们诉说着有关“虢”的历史。

四、虢镇历史与文化

1、虢镇简史

根据大量实物资料可以佐证,虢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是原始社会村落密集的地区。据史志记裁,虢镇在上古时期就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炎帝在这里诞生,商末时西虢在此建都,西周时姜太公在此垂钓,春秋时秦国公在此立都,秦汉时十三位皇帝先后来此“郊雍”……太白山赐予的秀丽山水,祖父先辈的匠心独运,使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小镇充满了神话般的色彩。

到夏商时期,虢镇一带是羌族为主的混合民族居住的地方。这地方的人,剽悍强壮、不甘受人欺压,富有反抗精神,最后与周人结成联盟,推翻了商朝。从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周原,建立岐邑时起,虢镇这片沃土便成为西周文明发祥、奠基直至成就其繁荣鼎盛的宝地。公元前1046年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虢国,就是今天的虢镇一带。至于以后的陈仓、宝鸡等地名与虢镇相比,年代就差得远了。在宝鸡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史中,虢镇不但是这片黄土地上最古老的地名,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其年代起点比“陈仓”还要早上近八百年。

虢镇自取“虢”以后,沿用 3000多年从未更改过。虽说虢这个字不能当作单词使用,显得生僻,但它却赋予了太多的历史意义和尘封往事。吹开覆盖在“虢”字上的历史尘土,“虢”字给我们带来了古老而神秘的历史。三千多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其仍坚守永恒,浩然正气。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如今又蓬发出勃勃生机,焕然一新。


2、虢镇文化

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竞争力、影响力,文化是有别于其它城市、地区的DNA。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虢镇文化无疑是陈仓区、陕西最独特、最具魅力的文化。因为虢镇不仅是黄河流域古老文化发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有文字记载,其就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虢镇一带出土的的虢季子白盘,盘内底部有铭文 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有“中国第一文物”之称的陈仓石鼓,就发现于虢镇西,《宝鸡县志》祠祀卷七的十二页载:“东石鼓寺在石鼻城(今魏家崖村)内”。其上刻有奇怪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刻石。它记述的是春秋时代秦国君的猎祭活动。石鼓以篆文书体将秦国君猎祭活动的经过以四言诗的形式雕刻在十个鼓形巨石上,意在“刻石表功”、“托物远传”。石鼓见证了秦人早期在今虢镇一带立国创业、发奋图强的一段重要历史。1978年在虢镇城东约三公里的太公庙发现的秦公镈,它不仅音域宽广,而且铭有 135个字,记录下了春秋时秦国的许多大事,成为秦国史研究的重要的青铜重器,也誉为近年来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件件文物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更是代表着西虢文化符号。


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证明,虢镇文化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相传上古时代,虢镇这一带是炎帝诞生及炎帝部落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牲;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其后期《史记补皇本纪》对其文化进行了补充:“炎帝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从这些文字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炎帝神农的带领下,发明了耒耜,教人种植五谷。在现今对炎帝神农时期遗址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耒耜、稻、粟的遗存,给史书记载以充分的论证。二是厚德载物、仁爱宽容的精神。《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告诫世人应效法大地,注重自身修养,宽厚大度,以直率、公正、含蓄为原则,不贪功,不自傲,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一种大智慧、高境界。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往往是善恶相融,正邪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也要有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胸怀。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怨恨只能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禁锢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不仅如此,心胸宽广的人,可以团结各种性格的人,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调动所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共同走向成功。周公的“敬德保民”、召公的“德政”无不是厚德载物、仁爱宽容的发扬光大。三是爱国主义精神。《国语•周语上》有“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充分反映了居住在虢镇地方的人重视农业、振兴国力、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虢仲被封为西虢开国国君后,治国有方,国力剧增,成为西周王朝实力最强最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其凭借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周王室东征西伐以讨不庭,战功赫赫,成为保家卫国的强大动力。⑨⑩生活在虢镇的人,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很早时期就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①见《凤翔府志》、《宝鸡县志》、《中国旅游大辞典》、《中国地名大辞典》

②见清•乾隆五十年《宝鸡县志》

③见政协宝鸡市陈仓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西虢与陈仓》

④《虢之小考》,见政协宝鸡市陈仓区文史资料

⑤见百度百科“镇”

⑥《陈仓区历史沿革》,王志超,见政协宝鸡市陈仓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的《西虢与陈仓》

⑦《西虢沿革》王建若,见《政协宝鸡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⑧《西虢史迹考略》张文祥,见《政协宝鸡县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⑨《西虢史话》蒋五宝,陕西旅游出版社

⑩见《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虢国文化》、《虢国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等篇目。

  为君和你一起平静看世界



莫军炜,70年代人,笔名为君、为军。中国法学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陈仓区社科联副秘书长。

2012年来在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评论、理论文章、调研报告数十篇,在市级以上征文活动中每年偶有奖项。较有影响的散文作品《虢镇这个地方》、《西山公路》、《虢镇烧肉面皮》等。

联系传送门:qq:274576145

更多精彩就在为君原创(wjyc0016)点击蓝色“为君原创”进入公众号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为君原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