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您分享楚士遗风:“郢中社”

 

蒲松龄二十岁时,与同邑诸友张历友、张旋视、李希梅、王鹿瞻,结“郢中社”。他们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希望通过结诗社相互砥砺、研讨举业,共赴远大前程。...





蒲松龄二十岁时,与同邑诸友张历友、张旋视、李希梅、王鹿瞻,结“郢中社”。 他们书生意气、才华横溢,希望通过结诗社相互砥砺、研讨举业,共赴远大前程。



社名“郢中”,出自楚国名士宋玉的《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郢人善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皆出于此。蒲松龄为诗社所作的序(《郢中社序》)中提出:诗社独树一帜,格调既非曲高和寡,也不平庸低俗,采“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之中庸。意寓传承郢人遗风、雅俗共赏。

蒲松龄为“郢中社”树起“风雅”和“道义”(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的旗帜,更是铭感于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与执着。
《聊斋志异》写成后,他在《聊斋自志》中引其为知音:身披香草的山鬼引发屈子共鸣,用“骚体”写进诗篇......我彷徨无措:虽无干宝之才,却痴迷于奇异之事;就像遭贬黄州的苏轼,喜人妄谈鬼怪。

文以载道,文道相依。楚士遗风滋养了蒲松龄的才情,也坚定了他的创作之路。
     端午节假期,zong情游玩的同时,也请您慢下来回味传统、传承文化。

浓情端午品《聊斋》,披萝带荔忆前贤。

蒲松龄纪念馆恭祝您:

     端午安康!
蒲松龄纪念馆(psljng1980)


长按二维码
关注微互动


    关注 蒲松龄纪念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