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不寻常!

 

人和人之间相识,都有着某种的缘分。认识张卫平,是由于喜欢收藏的缘故。大约是五年前,有一次我去月河街的古玩店,...



人和人之间相识,都有着某种的缘分。认识张卫平,是由于喜欢收藏的缘故。大约是五年前,有一次我去月河街的古玩店,收藏家协会的周荣先问我,认不认识有个叫张卫平的人?因为认识的人太多,凡印象不深的,我只能说“好像不认识”,张卫平也是。于是老周就对我介绍了一番张卫平,大致是爱好昆曲,喜欢收藏,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喜欢收藏和写长篇小说,对我来说并不感到特别,而爱好昆曲,却让我感到有点意外。因为昆曲不仅被称为“百戏之祖”,而且它的表演形式,文雅而繁难,不要说是缺乏耐心的今天,就是在慢悠悠的古代,也是属于贵族化的剧种。我小时候看过昆剧《十五贯》,据父亲说,在战乱时期,扮演娄阿鼠的名丑王传淞在我爷爷家住过一段时期。就因为这,我对神秘的昆曲产生了好感,自己从事文艺工作后,又在庄一拂先生那里见到过“拍曲子”的样子,对昆曲的定格就落在了老先生身上。没想到,现在还有年轻人喜爱昆曲,感到特别的美好,于是就这样“认识”了张卫平。

大约过了一年多时间,在老周的古玩店里,遇上了那个“认识”已久的张卫平。其时,她为了收藏古董,已经成了老周的弟子,而心里正在谋划的,却是要拉几卡车太湖石建私家园林。一般来说,喜欢收藏的,都是一些有点年纪的男人,不修边幅,穿着像古董似的灰不溜湫。张卫平站在那里就显得很特别,衣着古典而华丽,无论是相貌还是服装,她都像是刚从旧上海的月粉牌上走出来,只是略微多了一点欧美的洋气。这让我或多或少有些惊讶:这就是传说中突然冒出来的才女张卫平?



有了几次接触,又听了老周的介绍,才知道张卫平从小深受江南文化的熏陶,少时又随油画名家杨涤江学习西画。杨涤江是我的好友,不仅是油画名家,也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教育家,嘉兴有好多画家是他的学生。张卫平曾经是他的西画学生,这也让我刮目相看。后来又加微信,看到她微信上晒的图文:海外工作或旅游、教育和陪伴两个可爱的孩子、表演昆曲《牡丹亭》、指挥起吊大量的太湖石建造私园、嘉宾主持电视节目、学习收藏的古董和写这部长篇小说《枕梦江南》,等等。这一切,都会让人觉得,张卫平并不是那种文化模式的小资女人,她是那种风雅和文明相结合的海派文化女性,说得直白一点,就像那种留过洋的民国才女。

张卫平曾经一度在海外工作,十多年前又举家搬迁上海。上海的老洋房和老洋房背后的上海故事,给充满梦想的张卫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她提供无限的想象。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在张卫平的心里埋下了小说《枕梦江南》最初种子。

因为有枕梦江南的情结,张卫平时常会去苏州,走一走曲径通幽园林,听一听文雅的昆曲和评弹,偶尔也会去苏州朋友处喝茶小坐。据张卫平说,她对苏州最感兴趣的,是十全街支路上的 “南石皮记”。那是一座现代的私家园林,走出门是喧闹繁华的十全街,关上门是小桥流水昆曲声。真是一个繁华中求清静的好地方。这座苏式的小园林,是用五幢联体别墅改建的,融入在一个现代的小区内。才500多平米的空间,却还拥有一个幽雅的小戏台,这是一个可操作的梦想,张卫平为之怦然心动。

曲径通幽的江南园林,上海老洋房的故事,时不时在浸染着张卫平的艺术情怀。到嘉兴定居后,张卫平一面想着把自家两个相联的院子改建成小型的苏式园林,一面开始着手写她的长篇小说《枕梦江南》。不难看出,这两件事是在实施同一个梦想。一个是虚拟的,一个是现实的。这倒是有点意思,和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目不谋而合:虚拟与现实。其实,虚拟和现实往往会纠缠在一起,虚拟中有现实,现实中有虚拟,谁说得清楚。我想张卫平也一样,当她静静地站在自家的园林中,一定会看到某些虚拟的景象,而她在写小说《枕梦江南》时,也会掩盖不住现实中一些事物的浮现。

张卫平爱好昆曲,特别是《牡丹亭》,由此而喜爱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身在江南的张卫平,似乎想效仿前贤,作《江南四梦》。因此,小说《枕梦江南》只是《江南四梦》的第一梦。有才有梦又有践行能力的张卫平,一定会很认真地去实现她的另外三个梦想。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京剧《沙家浜》里的一句台词,那就是:“这个女人不寻常!”

(张卫平小说《枕梦江南》序,朱樵于2016年6月8日于樵园)


    关注 朱樵艺术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