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手工上色的彩色照片:艺妓(下)

 

每一张老照片的颜色,都只属于那个时代。...



比起现代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出现得更早一些。在没有彩色照片人们又有彩色照片需求的年代,手工上色成了制作彩色照片的唯一方法。相比黑白照片,彩色照片上的人物有了更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成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窥视早期的窗口。



19世纪40年代,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照相馆行业极速地在欧亚大陆扩张。人们开始走进那些逐渐形成标准配置的房间:光怪陆离的背景布、耀眼的灯光配合着化学药品的气味,宛若话剧舞台,而这一切的环境都是为了迎合客户的幻想需求。学者约翰·泰格(JohnT agg)将这一时期的摄影肖像称之为“民主的影像”,因为拥有自己的肖像不再是奢侈的。与此同时,家庭合影的传统也逐渐在这一时期形成。







在远东地区,摄影肖像热潮迟到了20年。18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迫于日本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照相馆比比皆是。他们针对的客户群体并非当地人,而是面向西方移民与旅行者。除了拍摄肖像,他们以“猎奇”为重点,因地制宜地拍摄当地风土人情,并将蛋白照片制作成册,卖给旅行者以作纪念。







在这如火如荼的浪潮中,曾最早到达远东地区的摄影师菲利斯·比托(F eliceB eato),却因经济问题发愁。他孤注一掷地将砸钱于伦敦股市,却以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因此不得不重新捡起老本行,继续下一站的冒险。于是,他将目的地直指潜力巨大的远东——— 日本横滨港。



横滨作为新开放的租界,距离东京(E do)只有32公里。这里吸引了大批西方人定居,摄影也在这一地域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摄影中心。1863年,比托与他在中国时的搭档———《伦敦新闻画报》的文字记者查尔斯·英格曼集体开设了照相馆,雇佣当地助手日下部金兵卫,以便以最快速度排除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而日下部随后也成长为日本本土最优秀的摄影师。--《南方都市报》



对外国人旅行的限制使得旅行摄影师比托寸步难行,照相馆的业务开展得十分不顺畅。因此比托决定另辟蹊径,专心拍摄人像。他注意到外国人对日本日常生活的场景极其感兴趣,便投其所好,将肖像与生活场景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比托创造了摄影历史上更重大的革新:他发现这些透明水色对照片的细节没有任何影响,于是采用日本传统水彩上色技术,运用到了照片后期制作之上。通过与日本画家合作,比托的照片尊重了日本的审美观,特别是他精细地描绘照片的每一个细节,增强了照片的效果与气氛。比托是全世界最早采用透明水色上色技术的摄影师,也因为长期对日本深入、细致地拍摄,成为日本摄影史中的最重要标志性人物。











有人说,这样的彩色照片渗透着诡秘的气息,深夜里看还有点吓人。但是小编认为,这正是手工上色的魅力所在,每一张老照片的颜色,都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颜色。









现代摄影设备日臻完善,各种各样的修图软件层出不穷,图片可以做得越来越美轮美奂、天马行空,可是这反而叫人更怀念那个只靠简易相机和手工上色的年代。


    关注 怀研视觉洁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