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刊)[一点说法]房•土地•有家的国

 

我出生在湖北一村子,一个带着院子的平房,房子前面是个池塘,后面不远有条小河。村四周都围绕着农田,种一...



我出生在湖北一村子,一个带着院子的平房,房子前面是个池塘,后面不远有条小河。村四周都围绕着农田,种一季水稻,一季棉花。

我爷爷八个儿子,除了二个在外面做事外,其余都在老家。每个儿子结婚,都要盖一间排三的大平房,算是成家立业。我爷爷去世的早,奶奶把几个叔伯拉扯大。后来因为兄弟多,几乎我们一大家子就占据了小半个村子。

那个时候,房子不高,但是土地面积大,房间不多,窗户小,房间十分幽暗,时间长了,总有一股霉味。家家都有个院子,主要是放农具和夏季纳凉的地方。

后来我在整理老家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土地使用证,是县土地管理局在86年颁发的,算是我老家土地和房产的确权证明。

老家房子属于宅基地性质,算是集体将土地免费给村民盖住宅使用,实际上土地还是村里面的,一般村民世世代代使用,不可上市交易。

实际上,如果房子的主人后人不再是村的集体户口,也就不能再拥有宅基地了。
 
后来,我父亲去了镇上工作,我家随之搬迁到了镇上一单位宿舍。而我农村的老房子,因为父亲的进镇,就卖给了我的五叔一家。我后来读书也出来工作了,户口也不再是老家集体户口,所以,在法律上,我和村子再也没有任何关联,虽然那是我祖辈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镇上的宿舍和办公楼是一栋楼,几乎单位所有的人都住在宿舍楼里,上班就下楼,下班就上楼。家家都熟悉,平时院子里面也热闹,吃中饭还一起在食堂吃。大院的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吃百家饭。如果有什么事找爸爸妈妈,在院子里面叫一声就可以了。

因为房子是单位分配的宿舍,所以应该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的概念。当然,每家每户的大小格局都是一模一样。家家户户有着不同的生活却有着相同的家。

宿舍楼住着对孩子是天堂,大院都是年纪相仿的小孩,大家又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十分的熟络。大家一起挤着看电视,一起玩游戏,一起看书,夏天一起去天台纳凉,很少无聊寂寞的时候,大人也不用操太多心。

这种家和现在楼盘形式差不多,但实质和氛围却截然不同。家在单位中,工作和生活浑然一体,同事就是邻居,邻居就是同事。
 
后来,单位的人都在镇上买地建房,做起了单家独院的房子。大人们还是喜欢私秘性强的空间。我家也在街上买了块地,由父亲设计,叔叔们施工,做了个二层半的小楼。房子占地不大,但是紧邻街面,出行生活十分方便,父亲对这家设计十分慎重,设计美观漂亮,整个格局成侧放的“凹”字型,中间的院子实际上成了一个开放的天井,使得每个房间的窗户都可以看到院子,采光不错。

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个房子是否有产权证,反正在住了六七年后,随着又一次的搬家,我家再次将房子卖给了镇上的另一户人。因为临街,并且可住家可做生意,所以很快就出售出去了。而我家在县城也再次坐起了一个带小院的房子。
 
那是2000年左右,当时县城还没有商品楼的概念,家家户户都是自己买地自己盖,精心打理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土地很多都是从村集体购得,也无须繁杂的报建手续,自行设计,施工队施工。随着建筑工艺的进步,房子也越发的高大,里面也更加的宽敞和明亮。很多人在小院里面种上花花草草,极力表现出对美的向往。

但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县城里面私房与私房之间间隙狭窄,影响采光和通风。我家的房子因为向南的方位被另一个房屋所遮挡,所以冬天屋子十分的寒冷。后来随着我们子女到异乡就业,房屋少人居住,最终被转卖。

在法律上,这些房子应该算是小产权房了。是村集体拿出来卖给外面的人的。但这种现象在老家比比皆事,不可一概否定。现在对小产权房屋的政策还没明朗,但因为涉及到千千万万小业主的切身利益,不可不慎重,也不能用现行法律来评判过往的事情。小产权房也是业主用血汗钱购买的,并且和出卖人或者村里达成了合意。

我到中山后,买了自己的商品房。节衣缩食的首付加上银行的大笔贷款,让我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了虚拟的土地。房子是我的,可楼上楼下都是别人的,建筑面积有一百多方,但是土地使用权只有十几方,而且还不能指明到底哪十几方。你家的楼顶就是人家的地板,你家的地板就是人家的楼顶。这在物权法上属于建筑物区分所有。土地是国家的,你的房子有使用权年限,到期如何处理国家具体政策未出台。
 
我觉得,这是一块虚拟的土地。如同货币从以前的黄金变成了现在的纸币。

但即便如此,不得不承认,居住舒适度大大提高了,户型设计合理,窗户宽敞明亮,不再潮湿阴冷,永远散发着一股霉味。

如果不是要用大半辈子的积蓄才可以购买一套,我真心觉得不错。

虽然没有了小院,但各家的阳台上都是生机昂然,楼下公共的绿化和人行道也提供了绝佳的休闲运动场所。中国人总是极力得作到天人合一,和谐相处。

但作为一个法律人,我却有我的担忧。项目公司在房屋交付后解散了,日后出现质量问题找谁去。自己能修理的毛病还好说,如果结构问题,或者公共区域出现了质量问题,谁来承担维修责任。维修基金用完后,大家都不愿意再交纳怎么办?楼上楼下拆墙危急楼宇安全怎么办?房子日后成了危房,住不了,卖不掉怎么办?产权到期后,如果要缴纳出让金,没钱交怎么办。

当然,这些未来的问题,并不代表现在不好。因为以前,独门独院,你家的问题你来解决,现在不同了。你的房子上有太多其他人的权力,受太多因素的影响。
 
无恒产无恒心。我在外出旅行的时候,不倾慕高楼大厦,却独独对美丽的民居情有独衷。那些经过岁月的洗礼,浸透着历史温情的居所,代表着人类对家永远的眷恋。一盖屋顶,一片残墙,一个旧物件,都带着主人对人与生活的紧紧依偎。人不仅仅自己这一辈要安居乐业,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同样受到家的庇护,延续家的安宁和祥和。家道在建筑中延续,在一墙一瓦中诉说。对家人的善良扩及于人,于国家,对家的守护,扩及于族,于国家。这些用千百年能积累的文化,依附于土地上的建筑是最好的载体。

我的家的变更,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以前小,觉得日子太慢,一草一木,枯枯荣荣,十载不变。现在觉得变化太快,快得看不见不远的过往,快得无处安放漂泊的灵魂。

一言蔽之,希望我们国家,是个有家的国。


    关注 法律wei旅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