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访谈丨著文艺青史 留多彩画卷

 

2016.6.7丨NO.32文/蔡升升...

2016.6.7丨NO.32
你来了啊  坐下来喝杯茶吧
点击上方蓝色『溪文化』
即可关注收听
每当面对一个课题,都像是面对一条混沌与黑暗的隧道,但我们知道,黑暗的那边一定会有跳跃的星光。城市文明的星空,终会因今天的执着与守望,而星汉灿烂。

——《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作者市艺研所副研究馆员  杨雪松
记者:2014年出版的《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一书,为桓仁农民版画立传,为耕云种月的农民兄弟青史留名,善莫大焉。

当初你和课题组是怎么想到要为桓仁版画留下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呢?在这一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和启迪?
杨雪松:正像我的导师——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徐萍说的那样:从古至今,为书画名家做传修史的人不少,但为农民画家以集体群像的方式留名画史的并不多见。也正如蒙克所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正因如此,来自黑土地最鲜活最真实的基因,使得这本《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对于本溪文化建设有了价值,对于中国版画史的完善才有意义。

当初我们之所以选择桓仁版画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她是本溪地方文化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本溪美术现象”这一绚烂星云系中的一大亮点。

桓仁在上世纪80年代就产生了一支百余人的版画创作队伍,1988年桓仁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称号。20多年来,桓仁农民版画曾多次在国内举办有影响力的展览,一些优秀作品被国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收藏。桓仁农民版画称得上是一个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有人看见桓仁版画,惊呼“这简直是东方的毕加索”,更多的观赏者在欣赏、赞叹的同时,也期待获得对这种美的解读,去了解诞生这种美丽的源头,以及创造这份美好的人们的生活际遇,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于是,我们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报告,以回应人们的关切,同时也为将来的研究者留下可以寻踪的线索。桓仁农民版画及其背后深层次文化内涵,非常令人着迷,值得去探索。

在搞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用了一种最笨、最费力的方法——搞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通过记录口述的方式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踏遍桓仁的山山水水,为农民兄弟留名画史。现在回头看,其实当初我们没有那种经济条件、政策支持和学术氛围,没想到凭着一身傻气还真创造了奇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贵人永远比困难多,朋友们总能在最紧要关头,不遗余力地出手相助。特别是相关领导和上级部门的鼎力支持,让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最终转化为了成果,让这份来之不易的调查报告具有了价值和意义。
与导师徐萍一起研究版画美学特征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一书中,大量采用了被采访人的口述,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杨雪松:口述历史的方法中国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就采用了不少口述资料。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拟定了“中国口述历史计划”,建立研究室。目前,国际、国内的历史文化研究也广泛地采用这种方法。《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选择了这样的方法。通过农民作者口述回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记忆的真实。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和肺腑心声。这些口述文字,也许不够精到和有章法,甚至夹杂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但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原貌,以及当事人的真实情感。

寻访版画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对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倍加珍惜,细致琢磨。那是一些历尽岁月洗礼的质朴语言,是在荣耀与苦难的人世间不断穿梭而咀嚼出的智慧思索。在回忆的故事里,我听到了几十年前桓仁山风的呼啸,山里人劳动的歌声,看见了他们的泪花和微笑。浑朴粗犷的山民性格与版画中呈现的大胆奇绝不无呼应。

《桓仁农民版画调查报告》出版后得到了社会认可,在2015年获得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今年一月份又传来捷报,该书获得辽宁省优秀图书提名奖。

采集“口述史”是我比较偏爱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进行的《本溪话剧口述史》,也是沿着这个路子进行的。
记者:本溪话剧曾经在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通过对本溪话剧历史的整理和研究,你觉得本溪话剧有哪些特点和过人之处?
杨雪松:建国以后,本溪形成了两大文化现象,一是“本溪美术现象”,二是“本溪话剧现象”,均在全国产生过影响。本溪话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近200个舞台剧目成就辉煌,值得回眸,值得梳理与书写。其中《铁的红旗》《红心虎胆》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剧组受到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疾风劲草》受到中纪委高度重视,进京及赴各地演出达600多场,获得文化部文华奖提名奖。如何保留这些城市的文化史?让珍贵的文化记忆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风干?

随着相关老艺术家的年事已高,有的已经离世,有的患病在床,能回顾本溪话剧史的人日益减少,口述史采集的工作尤其紧迫。我们计划对四十位艺术家进行访谈,现在已经见到二十多位,并留下了宝贵的影音资料,这项任务已经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将继续进行下去。

可以说,与传统的戏剧相比,本溪话剧有着更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回顾众多剧目,本溪话剧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就是反映现实,尤其是关注和反映这座城市现实的生活。可以说,老一辈的剧作家和舞台艺术家们,正是因为真诚地讲述并再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本溪故事,从而征服了这座城市和城市之外的更大的舞台。

比如《铁的红旗》《红心虎胆》是根据这座南芬矿、合金厂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反映本溪人奉献、自强、创业的精神风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土豆圆舞曲》,就是根据我市马铃薯研究所在实行国有民营改革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种种矛盾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反映了改革创新、优胜劣汰的时代大主题。《铁血梅魂》则取材于本溪的抗日英雄邓铁梅的英雄事迹。话剧《大年初一》被改成了电影,也是因为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大获成功。这些来自于这座城市的真实故事,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温暖而有力量。

此外,本溪话剧不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和再现,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华美的舞台设计和明角明星的表演技巧,而在于它努力探寻深邃的主题,带着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深深思索。本溪的话剧史,其实也可看做是本溪人的心灵史。通过本溪话剧,可以触摸到本溪人不同时代的心灵的归宿,感知到这座城市心脏的跳动。
访谈本溪话剧老艺术家
记者:对于桓仁农民版画、本溪话剧等城市文化史的整理与研究,对于今天我们的城市有哪些现实的意义?当一个个文化课题被解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将是怎样的城市文化风景?
杨雪松:其实,面对每一个课题,我们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课题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城市文化的历史?

我们知道,那是因为,我们希望用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城市文明未来的路,让城市文化桂冠上的那些最宝贵的明珠,真正发出夺目的光芒。

桓仁农民版画表现的是辽东农村各民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其中就有许多作品是表现劳动生活、民族节庆、节庆时的欢快与喜悦。尤其里面大量的民族舞蹈元素,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使这些濒于失传的艺术基因融入到新的舞台创作中去。农民版画反映的是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最质朴的情感,读懂这些版画,就能真正了解到不同时期辽东山民的喜怒哀乐,理解黑土地里民众的思想,这将对文化思维与文艺创作带来新的灵感和启发。

对于本溪话剧史的研究,通过记录过去的辉煌,总结艺术规律,探寻舞台艺术与社会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规律,可以探寻出未来本溪舞台艺术的发展方向。曾几何时,电影剧院被电视所取代,中国大小城市的影剧院沉寂多少年,但现在影院再度火爆,电影再度回归人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舞台艺术能否像电影一样再度回归城市生活呢?

著名导演査明哲说过,戏剧是一封温暖的家书,剧院是灵魂与灵魂交流的地方。通过对本溪话剧史的研究,我们相信,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期待收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家书;我们城市需要一座可以交流灵魂,升华精神的殿堂。

这些年,每当面对一个课题,都像是面对一条混沌与黑暗的隧道,但我们知道,黑暗的那边一定会有跳跃的星光。城市文明的星空,终会因今天的执着与守望,而星汉灿烂。

更多内容请关注

本溪日报

《洞天周刊》

文/蔡升升
摄影/马  佳  王  超  刘  畅
本溪日报
《洞天周刊》、《溪周刊》、《关东风》画刊
投稿地址
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东明路59号本溪日报社
601编辑部收
邮编:117000
投稿邮箱:bxzongyi523@163.com
电话:024-43219444


    关注 溪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