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有时候想要成为别的动物?

 

有的时候,是因为没有选择,毕竟很多人至今都是单身狗。...



为什么人有时候想要成为别的动物?

有的时候,是因为没有选择,毕竟很多人至今都是单身狗。

好啦,抛开调侃,在神话与文学创作中,变身成各种各样的动物似乎是一个跨文化、跨地域的通用主题。

神话和魔法:

相比之下,

巴拉拉小魔仙弱爆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之王宙斯不止一次变身成各种动物来劫掠四方少女,玩我追你,如果我追到你的游戏;在北欧神话中,邪神洛基每当面临不利局面的时候,常化身成一条鲑鱼,往水中一跃逃之夭夭;在印度神话里,毗湿奴和梵天曾分别变成野猪和天鹅,寻找湿婆巨大林伽的起点与终点;而在美漫里,大家非常喜欢的超级英雄也多跟动物有关,如蝙蝠侠、金刚狼、猫女、万磁王等。



化身天鹅的宙斯引诱斯巴达王后勒达,与她生下包括海伦在内的诸多儿女。

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小说《哈利·波特》里,也少不了变身动物的戏码,詹姆斯·波特会变身英俊帅气的雄鹿,小天狼星布莱克变身大黑狗,卢平教授是狼人,麦格教授的化身是猫,而招人讨厌的记者丽塔·斯基特,则会化身甲虫——和卡夫卡著名小说《变形记》里那样,只是比格里高尔变身的那只小巧不少。

变身的源由:

并不是Cosplay那么简单
为什么变身动物这一话题会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或许在人类演化初期,就与动物建立起了坚实的“联络”。

一般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制造与使用复杂工具;
  2. 运用语言、艺术等象征性的行为;
  3. 驯化家畜、农作物等动植物。
而美国人类学家帕特·席普曼教授(Prof. Pat Shipman)提出这样的区别应该还有第4点:人类会学习动物、了解动物,与动物建立联络。



在史前人类的生活中,与动物的互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收养同类幼崽在灵长类中并不罕见,也有僧帽猴雌猴跨物种收养狨猴幼崽的记录,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物种会像人类一样乐衷于收养其他动物。中国人每年总计会花费57亿元人民币在伴侣动物身上(和单身狗朋友出去吃喝除外),日本人这方面的花销折合660亿人民币,美国人的支出更为恐怖,每年的数据是2700亿人民币[1]。而这样的投入,往往并不期待能有相应的经济回报,毕竟像《冰与火之歌里》头衔无数的龙妈骑着卓哥嗷嗷喷火的剧情也往往只会出现小说或者影视剧当中。





有数据表明,伴侣动物会提升拥有者的健康状态——尤其是对于残疾人、老年人、自闭症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而言——但这不足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在伴侣动物身上投入如此之大的热情。



导盲犬让视力缺陷的人士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但是人与动物的羁绊不止于此。



(虽然囧啥也不懂,但他有白灵啊!!)
“真命”照进现实:

一顶学院帽,告诉你

是格兰芬多还是斯莱特林
人类对于动物的情感或许一开始就被刻在了基因里。

260万年前,人类发明并且使用石头工具,逐渐攀登上了高等捕食者的位置。为了提高捕猎效率,避开其他食肉动物,或者干脆和食肉动物血战到底,人类对于猎物以及捕猎者的学习和了解越来越多,使得人类与动物开始有了这种“联络”。这样的“联络”在演化学上是有优势的,对猎物的研究提升了人类获得食物的能力,对捕猎者的学习则提升了人类的存活率

这样的联络在早期人类的象征性行为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最早期人类的岩洞壁画几乎都是以各种动物为主题的。我们向往大象、狮子的力量,渴望羚羊、兔子的灵巧,又希望拥有狐狸的机智和狡猾。



美国原住民的山洞壁画,其中充斥着各种动物形象。

文化差异让各个族群喜爱的动物发生了差异,而这些不同的动物逐渐神化,演变成为了这些族群的图腾、保护神。



当然,人类从本质上而言也不过是动物而已,而几千年的文明史相对几百万年的演化史实在太短了。所以人类身上依然保留着动物性,而和动物的“联系”,也就让人产生了变身动物的憧憬。

有的时候释放一下自己,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游戏测试,马上试试解锁并揭晓你自己的“真命”动物吧!

参考文献:

[1] Shipman P. (2010) The Animal Connection and Human Evolu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51(4):519-538
果壳网
ID:Guokr42
中二病究竟有没有得治?
密集恐惧症真的“只是矫情”?
不相干的东西严丝合缝拼在一起就觉得爽,是强迫症吗?
你有病?没事~ 果壳有药呀!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题图来自123rf正版图片库
你不给喵子和帅哥点个赞吗?


    关注 果壳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