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苏中三年

 

真正值得怀念的东西,苏中永远会为我留一些...



2009年的九月中旬,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之下我来到了苏中。起初,学校没有朋友,周边没有亲戚,有的只是冰冷的一张小床和课桌。我不敢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之下多言,我是沉默中的大多数。后来,一些同学出于对插班生的好奇来主动和我聊天,我放开了心中的胆怯,和这里的同学们有了第一次的交流。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一些老师也充当了我的领路人,给我提供了许多生活上的帮助。于是就这样,我渐渐地融入了苏中的生活并开始了苏中三年的求学时光。



转身去回顾初中的日子,记忆的录像机似乎在倒带,但却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初中生活。要说苏中给我带来了什么,于我个人而言,这不止是知识上的获得,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蜕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苏中的老师。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中的老师大多数都是在苏桥土生土长,在外求学后再返回到这里。他们没有选择待遇优越的其他学校,而是选择坚守在这片曾经养育自己的土地上。苏中带给我内心最大的触动莫过于这点。他们都是平凡的一类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做着看似平凡的事情。从不想搞出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想坚守在三尺讲台灌溉来这里求学的学子,这种平凡实为另一种不平凡。我在私立学校上过三个星期的初中,相比于私立学校的初中老师而言,苏中老师不会功利地利用班级,他们会对他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地了解,会为每一个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知识点。他们没有世俗的压迫,也没有功利的驱使,他们是真真正正的“敢为天下先”的教育者。



↑↑↑左二为齐燮和校长

苏中的大多数老师都是生活在学校里面的,所以他们一有空就来到教室里为我们答疑。我记得曾经教过我的虞子泉老师会在每天下完早读后来到教室里为我们解疑物理难题,偶尔我们会发现到虞老师牙齿上残留着一些早餐,我们不说话但是很感动,因为我们知道虞老师为我们答疑的时间是从他的工作安排中挤出来的。苏中的老师也有对学生的包容之心,这是我切身感受到的。有一次我把张小春老师惹生气啦,我以为从此我在张老师心中就会落下坏学生的标签,但张老师的一个微笑告诉了我所有。



↑↑↑2012届初三(二)班物理老师虞子泉

↑↑↑2012届初三(二)班化学老师张小春

↑↑↑左一为2012届初三(二)班班主任齐良喜

↑↑↑右一为2012届初三(一)班班主任方立春

苏中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圈子,所以各种各样的人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不仅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而且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我也会经常看到他们打成了一片。当然我自己也和苏中的许多老师成为了朋友。

如今依然很向往苏中的生活,这是一种美好的怀旧。不仅仅是苏中给予了我什么,关键是我在苏中学习的过程被很多美好的事物潜移默化了。苏中是存在许多美好的,我看过一些大楼之后才真正怀念着苏中的山水与人文。每天的苏中校门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是齐老师在门外练太极,手起脚落的姿势,意动与形动的结合,经常使老师和学生们有拜师学艺的冲动;池塘边有人钓着龙虾,不会有人制止,只会引起同学们来张望;井边有同学打水去洗衣服,也没人会去笑话,相反会让人为其竖起大拇指……这是如今很多大城市所缺失的美好,因为城市大多都趋于统一化,再也没有值得什么纪念的啦。所以说真正值得怀念的东西,苏中永远会为我留一些。





其实苏中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苏中人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有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了三年,有的人却生活了一辈子。而我恰好是大多数生活了三年的一份子。我很欣慰自己来到了苏中,与同学碰撞出了友谊,也与老师碰撞出了师生情。考上大学之后,苏中的领导和我的初中老师们和同学们来参加我的谢师宴,但是当时很忙,还没来得及跟他们道声感谢他们就走了,现在想起来确实有些遗憾。也许道谢只是个形式,但我对于他们的到来真的是由衷感动。



七年前,我走进了苏桥中学的校门;四年前,我又迈出了苏桥中学的校门。自从那次中考之后,我就再也没回过苏中,也不知现在是什么模样。可是我知道,我也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时光了。进入大学之后,生活是很紧凑的,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倒是觉得初中的时光最让人怀念,约几个朋友,买一把零食,漫步目的地走在苏中的每一个角落,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上了大学之后压在身上的绝对不仅仅是类似月考的考试,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无力感。而这种感觉在苏中是从未出现的。



如今已经离开苏中四年了,作为一个过来人写这篇文章,难免会有一些描述得不太恰当的地方,我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见谅与指正。

正值中考季,我只愿苏桥中学再创辉煌,成为乡村中学的标杆。

校园文化
|城市文化|
大学生活
|志愿填报|专业文化|个人情绪|人物随笔
欢迎更多的万年人&万中人投稿!
文案
|陈志元


图片
|
齐良喜老师


排版
|浪子


    关注 万中百晓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苏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