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渣土车”

 

“渣土车”作为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由于其随意倾倒、沿途遗撒、车祸频出等问题,饱受公众质疑。...



(本文转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1月12日晚9点,杨浩将车停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附近,他要对该局夜间巡查人员进行“跟踪”。同样的“跟踪者”还有数十人,大家陆续抵达后,用对讲机或微信汇报着具体位置。

这些“跟踪者”并非纪检部门人员,而是来自郑州一些建筑垃圾清运公司和运输队。由于担心随意倾倒和沿途遗撒被发现,他们只好跟踪执法人员,来逃避巡查与处罚。

执法人员对这种情况也很无奈,他们曾用过多种方法“甩车”,甚至还被逼上过高速公路,可碍于执法车辆配置低、跑得慢,常遭“包围”。

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地后,郑州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建设。现在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城、市场外迁、地铁及市政交通建设集中开工,形成了2000多个工地,由此催热了当地建筑垃圾清运市场。

2015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文,将河南省列为全国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要求该省制订有关方案,为全国开展此类工作积累经验。

“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郑州在短期内就很难实现。”河南省住建系统官员吴伟说道,“个中缘由,纷繁复杂。”

难监管的“渣土车”

连续的雾霾天气,导致郑州建筑工地停工数日。1月12日,天气刚刚转好,所有工地便迅速开工,晚上10点一过,千余辆运输建筑垃圾的卡车(简称“渣土车”)开始疯狂穿梭于市区大街小巷。

“渣土车”是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谁拥有的数量多,在行业内就享有绝对话语权。杨浩告诉记者,要想从事这项业务,必须先取得资质,否则一律按“黑车”对待。

而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年利润都能过千万,由于运输建筑垃圾几乎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很多人想挤进这个市场。

但郑州群众是有抱怨的,原因是“渣土车”行驶速度过快,车祸事故频出,不仅污染环境还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有的司机为赶时间,会将最后一车垃圾卸到马路中央,然后造成大堵车。

事实上,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办法和措施较为完善。2005年6月1日,住建部实施了《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各省市在此基础上也制定了相应法规,郑州对其准入和监管,更是十分严格。

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获悉,在郑州,产生垃圾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自行进行处置,均要通过招投标后,让有资质的清运公司参与。

清运公司拿到项目后,首先要取得郑州市城市管理局颁发的《建筑垃圾处置运输许可证》,有效期与工期相同,每个项目都要办理。

另外,郑州市城市管理局还向清运公司发放了《建筑垃圾运输双向登记卡》,规定了具体施工地点、消纳场地、行车路线等,违反规定者会被重罚。

目前,郑州对建筑垃圾处置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将其运到有需要回填的工地,两者之间的回填协议必须报给城管部门。

可这种规定却被有的公司钻了空子,杨浩透露称:“经常有公司制作虚假协议,然后随意倾倒。”

第二种形式是清运公司将建筑垃圾运到官方指定倾倒点。这种倾倒点多位于偏远郊区,运输距离过远,且有偿使用,很多公司为节省成本,还是随意倾倒。

第三种形式则常被清运公司惯用,“单独和一些村长谈好,他们提供倾倒点,我们少交些钱,一车大概50元。”杨浩说,都知道这种做法违规,可这是潜规则,加之城管部门夜间执法力量薄弱,根本做不到全覆盖监管。

大量随意倾倒的建筑垃圾,导致郑州三环内现在基本上找不到空地,吴伟担忧地说:“这种违法倾倒占用的土地,连违法主体都找不到,很多地块想盘活与开发,但操作不下去。”

乱象突出

郑州官方对建筑垃圾清运公司,也进行过肃清。2014年之前,当地有61家合法清运公司,车辆1700台,还有1000多台“黑车”未登记在册。

即便是正规公司,管理也特别混乱,有的企业是典型的“皮包公司”,所属车辆,均来自个体户挂靠,每月靠管理费盈余,普遍没有停车场和办公场地。

2014年5月1日至6月30日,郑州市把61家清运公司重组整合为23家,所有车辆行车证,必须过户给清运公司,每个公司还有动物卡通标识,一种动物代表一个公司。

就在刚刚整合后不久,一家名为“创业公司”的车辆因肇事(致两人死亡)被取消资质。

按照彼时整合原则,后期如增加新车,需按淘汰一台、新增一台进行补充,也就是说,只能存在23家,但目前郑州清运公司总量已升为26家。

杨浩说,整合以后的公司,有的依然不按照规定路线运输。“因为要省钱,我们这里行情是起步200元,单程每公里10元,资金由清运公司先行垫付,垃圾产生单位按进度付款。”

各个公司为了抢活,在竞标时均会故意压价,“谁便宜谁中标。”杨浩说,所以只能把运输量提上去。记者调查发现,郑州最大的建筑垃圾清运公司为“昊鑫公司”,车辆达400余台。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董事长系郑州市垃圾清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我们去城管局办理许可证时,要先到他公司去签字,大家都是同行,这公平吗?”杨浩说。

除此之外,郑州没手续的黑“渣土车”更是猖獗。杨浩甚至羡慕这些车辆:“因为无需报备,随意上路,随意倾倒,很少有人管。”而黑车倾倒垃圾,更是肆无忌惮。

郑州市河务局一官员说,他们常发现黄河郑州段很多地方有建筑垃圾,“会影响黄河河势变化,但自身执法力量薄弱,无能为力。”

该官员觉得这些事情应由执法局监管,但执法局说由河务局管。双方为此博弈多年,一直难有定论,黄河边建筑垃圾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日前,记者在郑州二七区侯寨乡还发现,有的司机干脆将建筑垃圾倾倒在人防工程所大门口,“如有事故,必死无疑。”郑州市人防办人员说,他们多次制止过该行为,并没起到任何作用。

《郑州市违规清运渣土源头监管责任倒查暂行办法》规定,对于违规渣土车将查到出土工地,查到分包该工地的区(管委会)副县级以上领导、执法局副局长、街道办事处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执法队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责。

郑州市城管局也曾表示,市民只要在城市建成区内发现黑车,均可拨打电话进行举报。

1月13日凌晨,记者在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与丰庆路交叉口一处建筑工地,拨打该区执法局指挥中心电话,得到的回应是:“他们在拉生活垃圾。”事实上,该工地内几乎没产生生活垃圾。

任重道远

记者采访获悉,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更严峻的问题是后期处理,“因为找不到谁倾倒的,最后都得政府花钱去解决。”吴伟说。

最典型的是郑州东区的龙湖。其前身很大一部分面积被建筑垃圾覆盖,2012年,政府为清运垃圾,花费超过2亿元。可垃圾又被随意倾倒到另个地方,“就是这样,清了倒,倒了清,恶性循环下去。”吴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郑州大部分建筑垃圾均是未经处理直接填埋,或倾倒在沟壑,这种方式不但耗用大量土地,还会造成环境与土壤污染。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建筑垃圾处置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国家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国内有的城市,将建筑垃圾直接粉碎后,形成沙子或石子进行再利用,也有的城市将建筑垃圾做成隔墙板,且该技术在中国已非常成熟。

河南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全国大部分建筑垃圾处理设备,产自于郑州下辖的荥阳市。

“郑州有几家建筑垃圾处理公司,不仅路程远,而且价格高。”杨浩告诉记者,据他所知,行内很少有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的。

在吴伟看来,这与产业链也有关系,“因为就算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了,生产的建材能不能达标?能不能推向市场?都是未知,况且也没强制规定,必须资源化利用。”

吴伟称,郑州每年会产生接近亿吨的建筑垃圾。2014年底,全省城市建筑垃圾存量已达到5亿吨,年增量1亿吨左右,“增长的数量远远大于利用率。”

但按照河南省官方说法,目前许昌、郑州、漯河、安阳等城市已建成年处理能力2100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关键得有人用。”吴伟说。

2015年4月,住建部将河南省列为全国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后,7月25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该意见显示,到2016年,省辖市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到2020年,县(市、区)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0%以上。

但郑州市城市管理局一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要想实现资源化利用,住建系统就得给政策支持,“我们也打过几次报告了,但还没回应。”他所谓的政策,就是由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到底能不能使用?

除了资源化利用外,郑州市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也进行了无奈之举——2015年6月,占地270余亩的郑州南环公园正式迎客,该公园却是建筑垃圾填满区上建起来的。

这种做法,国内也早有先例。2013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是在北京城南最大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上建立的。另外,武汉等城市也曾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后建成公园。

杨浩对这种做法表示认可:“这多好,不是我们,哪来的公园?”而他们对全面推广资源化利用也不关注,“企业目的是挣钱,都按规矩来,还能挣到钱吗?”

(应被访者要求,文中杨浩、吴伟为化名)


    关注 法制烟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